18个人挤入核载人数为13人的电梯,物业工作人员喊了半天,没人肯下来。结果,严重超载的电梯直接从一楼下坠到负一楼,18人全部被困……这是近日发生在湖北襄阳市某写字楼中的惊魂一幕,而这样的一幕,也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挤电梯”。
话题
“中国式挤电梯”难道仅仅是一个“超载”的问题,拥挤的背后,似乎还有很多东西被人们忽略了。但我们究竟忽略了些什么?
道德超载人人受困
李英锋
明知电梯超载,没人愿意退出,结果,每个人的自私和不负责任反过来又伤害到了自己——电梯下坠,大家都困在其中,也都遭遇了安全威胁。如果发生超载的楼层不是一楼,而是更高的楼层,那电梯下坠的危险是不堪设想的。这一幕,让人脸红,让人后怕,发人深思,引人警醒。
其实,一部电梯就是一个展现道德的平台,而电梯的承载上限就是道德的底线,电梯超载反映的是“道德的超载”。当人们不计后果地挤在电梯上,超过了电梯的承载上限,也就跌破了道德的底线。最终,大家都受到了道德的惩罚。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道德“超载”的教训。比如,在食品领域,有不少生产经营者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危害食品安全,这种越过道德底线的“超载”增加了食品安全的整体风险,让每一个人都受到了威胁和伤害;面对倒地的老人或者其他急需帮助的人,路人不但不伸出援手,不拨打救援电话,竟然还饶有兴趣地拍照发微博,路人的冷漠也构成了道德超载,在这种冷漠的氛围中,人人都可能成为无助的被围观者、受害者;还有些人办事总想托门子、找关系,总想得到规则之外的超公平利益,从而助推了不良风气的滋长,这种不良风气更是一种道德超载。很多时候,人们更容易因这种不良风气而吃亏,从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道德是否超载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道德若超载,人人都受困,甚至人人都可能受伤;道德不超载,人人都受益,都能得到安全、公平和尊严。这是一条道德规律,为了他人,为了自己,我们都应该尊重并遵守道德规律,都应该恪守道德底线,都应该抵制道德超载。
该迈步的时候迈步,该等待的时候等待,该退出的时候退出,让社会契约成为心中的一杆标尺,一盏明灯。
不能全怪公众素质
张枫逸
电梯超载时,靠近门口或最后上电梯的人要主动退出,这既是乘坐电梯的文明礼仪,也是对于彼此的安全保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更多的场景却是众人蜂拥进入电梯,纷纷抢占有利地形,等到电梯超员报警时,各个环顾左右,谁也不愿意主动退出。如此“中国式挤电梯”固然是一种尴尬,但却不能全怪公众素质。
从心理学上讲,“18人挤电梯无人退出”属于“旁观者效应”。由于人数较多,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变得很弱。每个人都在期望别人承担责任,主动退出,结果反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这属于正常的社会心理学现象,不应给予过多的指责。
更重要的是,“中国式挤电梯”折射出我们对于电梯的配备和使用方面的不足。一方面,目前国家对于电梯的各项规定中,大多偏向于电梯安全等方面,而对于电梯的数量或者运行速度等方面则无硬性规定。一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尽量减少电梯数量,或是改用更为低廉的小电梯、慢电梯,造成“小马拉大车”现象。当搭上一部电梯比挤上一趟公交车还难,那些幸运儿怎舍得轻易放弃?
同时,“中国式挤电梯”往往发生在写字楼。由于各公司上下班时间撞车,造成“空中塞车”的小高峰。电梯超员后主动退出,固然彰显了谦谦君子风范,但却要多等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面临迟到扣奖金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哪里还顾得上礼让?
相比之下,国外很少发生挤电梯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英国,电梯配备的比例和大楼的承载人口数量有关,一般要求是能够在5分钟之内所有电梯共同启动可以承载大楼总人数的13%。而在澳大利亚,在同一写字楼里不同的公司往往会自发采取错峰上下班,甚至是错峰午餐的方法,有效缓解高峰期电梯拥挤的情况。
“中国式挤电梯”不全是公众的错。同样,单纯地呼吁谦让也无助于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讲,对于写字楼等人员较密集的公共建筑,应明确规定电梯数量和承载效率,满足使用需求。同时,物业部门应协调业主公司,错开上下班时间,实施有效分流,避免集中出行。像前不久河南郑州一公司实行“朝十晚六”错峰上下班,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就是一个好的示范。
“技术”原因值得追问
易晖
湖北襄阳樊城领秀中原写字楼电梯从一楼下坠到负一楼,18人全部被困的消息,被许多人解读为公民道德素质缺失导致的“中国式挤电梯”现象,但笔者觉得不能把板砖都打向挤入电梯的人群。当时很多人忙着上班,而大楼内总共只有3部电梯,这是“没人肯下来”的客观原因。对于赶时间的公司“穷忙族”来说,上班迟到也会被视为基本素质有问题,还可能会被扣工资或奖金,那么冒着超载的风险挤电梯便不难理解了。
最值得追问的是,这栋写字楼电梯的“技术素质”如何。照常理,电梯超载会发出警报提示音,而且门根本关不上,迫使站在门边的人退出去,直到电梯正常运行。但樊城领秀中原写字楼的电梯与众不同,在严重超载之下还能够关上门。也许这些挤电梯的人先前就有过超载还能正常运行的经验,所以他们觉得不必给电梯减负。但这一次,电梯没往上走而是往下走,幸亏从一楼下坠到负一楼没有发生重大生命危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许多写字楼的电梯运行都是自助式,而这栋写字楼还有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现场管理超载问题,看起来还是挺负责的。遗憾的是,缺乏技术支撑的管理尽管喊破嗓子还是阻止不了匆忙的脚步。
“中国式挤电梯”在一些地区之所以频频发生,是因为“中国式电梯”的特色使然。很多道德问题是要依靠技术进步来解决的。比如交通电子眼、指纹打卡机、酒精检测仪等科技管理手段培养和提高了公民的道德水平,要阻止“中国式挤电梯”,首先应提高电梯的智能水平和安全性,少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多一些国际标准。
中国目前的科技实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但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可上高层打卡,可下底层吃饭”的电梯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离不了的,电梯安全只要出一点事故,足以让不安情绪蔓延开来。电梯里有大民生,甚至能折射出中国式发展路径,解决类似的问题不妨从实现“电梯自信”做起。
以法促德消除沉疴
刘薇薇
18个人挤在本应承载13人的电梯上无人愿意下,造成电梯因超载而坠落,此为“中国式挤电梯”;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此为“中国式过马路”;公交车来,车门还未打开,所有等车的男女老少不分高矮一阵乱挤,此为“中国式挤公交”……不知何时,国人一些不守秩序、无视规则的行为被纷纷灌上了“中国式”的标签,引人深思。
“中国式”这个词语用得夸张么?刚从日本归国的友人告诉笔者,一次他到东京迪士尼乐园游玩,远远就看见一条排了很长的队伍,本以为是什么游乐项目,可走近一看,原来是游客们排着队,挨个与沃尔特·迪士尼先生的铜像合影。“排长队只为与一个仅有‘到此一游’价值的景点合影,这在中国肯定是不可能的!”而每一个到过香港的人,估计也有此感受,香港无论是吃饭、看电影、坐公交、乘电梯,排队已经成为了这个秩序社会的显著特色。反观我们自身,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式的抢、冲、挤已经成为了常态,争抢的人才能分享到社会资源,而彬彬有礼、遵守秩序的人反倒总是被前者夺去分享机会,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长期恪守的行为标准,转而与现实同流。
华人世界的秩序标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也不都是从一开始就是全民高素质、全民守秩序的,他们都曾经历过一轮社会失序、道德失范的考验。但是后来,又都通过必要的立法手段来促进社会公德与秩序的确立与遵守。比如,在香港地区,乱扔垃圾要被罚款1500港币,在电梯中吸烟要被罚款5000港币;新加坡也是如此,乱丢垃圾罚款1000新元,随地吐痰最高罚款1000新元,酒后开车罚款10000新元,并监禁1年。由此,新加坡也被称作“a fine place”,揭示这里既是一个“美好之地”,也是一个“罚款之地”。
根治“中国式现象”暴露出的问题,以法促德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为良好的社会公德与社会秩序都迫切需要严格的法律强制力与执行力来保障。只是,刚性的规则固然是前提条件,但秩序软环境的建立更应是题中之义。毕竟,通过软环境塑造来影响人们的群体认知和言行,让每个人都存有“规则带来公平”、“秩序让遵守者受益”的价值取向,才能构建健康的社会氛围,这些扣上“中国式××”帽子的沉疴也才能消弭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