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文体综合

中国乡村之路—《卒迹》观影交流对话会在京举行

2014年04月23日 14:40 作者: 来源:新华娱乐
4月22日,中国乡村之路——电影《卒迹》观影交流对话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大礼堂举行。”   据悉,影片《卒迹》与《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14部影片共同入围了第五届中国影协杯2013年度优秀电影剧作提名。

       4月22日,中国乡村之路——电影《卒迹》观影交流对话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大礼堂举行。制片人张兴援、编剧杨海波、影片导演鲁坚均亮相现场,与现场观众讲述电影拍摄背后的酸甜苦辣。资深影评人谭飞、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李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辉等嘉宾也共同出席了当天的观影交流会,大家就影片所反映出的农村城镇化、中国农村发展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活动结束后,到场媒体和观众对影片给与了较高的肯定,评价《卒迹》是一部展现中国乡村之路,一部反映中国农村六十年变迁具有史诗性意义的电影。

       草根演绎“拱卒”精神 平民史诗感动观众

       《卒迹》由CCTV6电影频道与河南金竹泰和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金竹泰和国际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摄制,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史诗式影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最底层草根农民的艰辛奋斗历程,展现了从解放初农村土地改革,直至新世纪新农村建设六十多年的变化。这部影片取材于当代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要建“全国第一个村级市”的报道,深受原型人物事迹的感染,主创人员多次赴河南濮阳实地考察采风,对李连成和众多村民进行了深入采访,六易其稿,形成了电影剧本《卒迹》。

       这部影片并未将主人公当作典型与样板人物进行公式化的演绎,而是把主人公李二卒定位成一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草根人物,并形象地把他比作中国象棋中最不起眼的“卒”,并将主人公这种一步一个脚印,艰辛而踏实的“拱卒精神”贯穿始终。为何会以“卒”来命名并贯穿整片,面对现场的提问,导演鲁坚给出了这样的诠释:“卒是一种精神,代表了尝试和勇气;卒是一个群体,他们是时代的开路基石;卒也代表了一种态度,是务实与谦逊的表现,所以他们自谦为‘小卒’。”导演鲁坚认为,随着中国全面改革的深化,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不断提速,无数的“小卒”不断从农村广袤的土地中走出,开始思考如何让农村成为新的经济效益区,让农村与城市接轨,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小卒时代”造就了无数个中国农村发展样本,影片正是捕捉到这个热点,希望通过中国更多的“小卒”去刻画时代的亮点。

       观影结束后,有现场观众激动的说:“虽然这是一部讲述李二卒个人的故事,但其实从他身上所展现出的疑惑、迷茫、不服输以及奋斗,也折射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影子,看完影片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记录“活的”乡村现实主义情怀引业内外好评

       当天的交流对话会还特别邀请资深影评人谭飞先生担任主持,同时也邀请到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主笔李伟、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舆情研究所所长何辉作为特邀嘉宾。在两个小时的观影结束后,大家围绕影片以及影片背后所折射出的我国农村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谭飞表示:“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农村题材影片,导演在片中其实也对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展开了探讨,比如农村的结构、管理、建设、财务公开、宅基地、拆迁等等。应该说这是一部反映‘活的中国’的电影,这是一个正在变动着的、往前走着的、并且复杂的中国。”也有影评人认为:“这部影片与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以及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有异曲同工之处,虽是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都是以小细节展现大时代,像一个标本,记录着中国农村形成的历史、变动的历史以及发展的历史。”传媒大学何辉教授表示:“在如今这个躁动的时代,也许这样的影片无法与好莱坞大片以及美剧来争抢观众,但它确实是一部值得静下来观看的影片,因为它切切实实的展现了在当下舆论场关注之外农村的命运、人的命运。”

       在此前的研讨会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同样对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卒迹》不同于很多中国农村题材影片,没有通过一系列具有戏剧性冲突的故事和事件去刻意图解中国农村的政策,而是围绕李二卒的‘拱卒人生’概括了中国一个时代,对于认识和了解中国现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都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和现实意义。”

       据悉,影片《卒迹》与《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14部影片共同入围了第五届中国影协杯2013年度优秀电影剧作提名。影片《卒迹》的制片人张兴援先生表示,选择投拍这样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是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农村,了解真正的中国。他们也将在今年推出更多优秀经典的影视文化作品,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初审编辑:庄红   责任编辑:李龙)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