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崔健带着其首部参与执导的作品《蓝色骨头》又一次来到了《杨澜访谈录》。从音乐人到电影人,从声音的世界到视觉的世界,崔健实现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蜕变。
片名《蓝色骨头》改编自崔健的同名歌曲,酝酿多年,终于以影片的形式被呈现了出来。从剧本开始,崔健亲力亲为,整个电影代表着崔健内心最深处的态度,表达出他多年来想说的话。在崔健看来,正是一次次的困境与突破构成了完整的生命,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从影片开始筹划到最终上映,《蓝色骨头》的背后藏着许多故事。
儿时记忆给予灵感 拍电影可以靠想象
《蓝色骨头》背景设在动荡的70年代,61年出生的崔健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度过了他的童年。崔健出生在军人世家,从小住在部队文工团,感受了许多只有那个年代才能感受到的氛围,也是在那时接受了最初的音乐熏陶。
《蓝色骨头》里面的人物多多少少都有着崔健记忆中的原型,可整个的故事却是崔健提炼了多年生活经历的创作。影片中的母亲施堰萍把自己的眼睛打瞎,这种残酷的手法表现出的正是崔健个性的一种态度,为了自由可以放弃美丽。而下一代钟华在童年受到来自父母的刺激,让整个人生都怀着一种无法发泄的,对自己的质疑与委屈。这在已为人父的崔健看来,是一件特别残忍、让人内疚的事情,这种经历仅用想象就够了,没有必要去实际经历,因为代价太大了。
每个细节都是挑战 年轻人没有问题
在拍摄过程中,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对于初次执导电影的崔健来说都是挑战。在一场拉纤的戏中,从寻找演员到具体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每一个步骤对于崔健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国最后一代纤夫的消失,与摄影指导杜可风关于拍摄画面的角度的争执,拍摄出来的效果不好需要特技作假,这些对于崔健来说都是陌生的难题。可最终出来的画面的震撼感深深安慰了崔健,也正是这一次一次的挑战给了崔健不止步的动力。
电影着重描写了两个不同年代的年轻人对于自身目标的迷失。儿子钟华在演唱母亲的歌曲迷失的季节时,将“春天的花朵开在秋天里”这句歌词改为“春天的花朵就开在春天里”,这是崔健对两代人成长的转变的一种认识。对于批评声颇多的年轻一代,崔健总是站出来极力维护,在他看来,年轻人的困惑有一半都是旁人和社会的问题。和剧组里的年轻演员们相处,一起创作,让崔健更加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每个年代年轻人的青春都是一样的。不管什么年代,没有人有资格去歧视年轻人,“你以为你是谁。”崔健如是说。
商业与艺术的博弈 跨界与尝试的爆发
从呼吁真唱,到反对送票,崔健一直以来在娱乐圈是一个“叛逆”的代表。他不能接受艺术被金钱污染,也不能接受艺术被娱乐包装,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圈子中,崔健用他的“蓝色骨头”维护着艺术的纯净。当自己的电影不得不面临票房这些实际的问题时,崔健表现出一种成熟的态度,艺术需要商业来认证,但艺术不能为了挣钱而商业,在商业与艺术间需要掌握一个“度”。
接下来,崔健马上会推出新的专辑,同时也在做着一部现代舞剧《十月·春之祭》。崔健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再止于摇滚教父,电影、舞剧,一次次的跨界尝试加上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让他向着艺术家的道路坚实地走下去。
北京卫视《杨澜访谈录》12月7日晚23:00播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