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文体综合

北汽与北京排球俱乐部续约4年 每年多投四百万

2015年01月15日 10:38:00 作者:李晖 来源:北京青年报
昨天中午12点,在北京市副市长张建东等领导及北汽男女排球队队员的注视下,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与北京体育局局长李颖川在北京木樨园体校完成了第二次握手。但经过四年跨越式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老队员的状态下滑和伤病的加重,北汽排球目前开始饱受后劲不足的困扰。

      三年连续引进外援让北汽男排实力大增

      昨天中午12点,在北京市副市长张建东等领导及北汽男女排球队队员的注视下,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与北京体育局局长李颖川在北京木樨园体校完成了第二次握手。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四年里,北汽集团继续资助北京排球。据悉,北汽集团在新周期加大了资金投入,北汽排球也将进入新的征程。

      资金每年多投四百万

      2010年9月,北汽集团与北京市体育局携手共建了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当时北汽集团年投入额为1200万元人民币,投资额度之大仅次于广东恒大女排俱乐部。

      也正是在北汽的大力资助下,北汽排球在过去四个年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男排两年夺得两个联赛冠军和一个全运会冠军,女排首次闯进四强。与此同时,北京市体育局每年向排球项目投入体育产业资金1500万元人民币。也正是有了体育产业资金的支撑,北汽排球连续三个赛季引进了9人次高水平外援,对迅速提升北汽排球成绩和影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年间,北京市体育局与北汽集团相互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配置,逐步开创了“北汽模式”,通过外援与本土球员的优势互补,走出职业化新道路。经过几个赛季的摸索,“北汽模式”的成功为北汽集团赢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也成为对手竞相模仿的典范,中国排球也因“北汽模式”迎来职业化巨大变革。

      基于首次合作的成功,2014年9月首次合作到期后,双方第二次合作顺利达成。在新周期里,北汽集团将资助金额增加了400万元,达到每年1600万元,四年总计6400万元人民币。

      北京已退出豪门三甲

      正是有了北汽的成功模式,近年来国内各个俱乐部纷纷效仿。资金投入逐年增加,虽然广东恒大去年淡化了对排球的投入,但北汽俱乐部目前资金投入总额已跌出豪门三甲。

      据悉,最早“逼迫”北汽退至第三的是天津女排,早在前两个赛季,天津女排以每年960万的资金投入总额升至第二位。而上个赛季前,福建阳光城女排俱乐部更是大手笔地以每年投入3000万元登上了全国排球俱乐部首富的位置。此外,上海、八一、浙江等男排或女排的投入也都接近千万元大关。而一些俱乐部引入外援所使用的资金也都以类似北京体育产业资金的专款解决。相比之下,北汽年投入1600万元,男女六支队伍分享,显然已无法相提并论。

      不难看出,北汽俱乐部在资金投入上已无绝对优势。但也要看到,排球联赛市场远未到红火和职业化的地步,这些重金投入也只占全国俱乐部的少数。而先行一步的北汽模式,在过去的四年里在全国范围内打下了良好基础。选择北汽,仍是国内排球圈内不少人的优先考虑。这对人员储备奇缺的北汽俱乐部而言是难得的,也是可以继续有所作为的。

      俱乐部将由社团转企业

      回顾过去的四年,北汽排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男女排从B组打回A组,男队杀回A组后即取得第四名、随后完成了首次夺冠和蝉联,并在全运会上夺取冠军。女队创纪录地取得了联赛第四名。这一系列创纪录的战绩,都是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完成的,这对于底蕴不厚、人员不整的球队来说无异于一步登天。

      可以说,如果没有北汽的资金注入,就没有队伍全新的表现。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短时间内取得这一系列的成绩也有偶然因素在内。例如,胡松、初辉、王景星、刘雅、张歌、王晨等内援或本队退役老将的回归和加盟,增加了队伍的实力厚度;前国家女排主帅蔡斌的加盟,给北汽女排带来了活力。这也是北汽排球在短时间内取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经过四年跨越式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老队员的状态下滑和伤病的加重,北汽排球目前开始饱受后劲不足的困扰。女排自由人刘雅、二传韩旭的退役,男排王景星的淡出,初辉、康慷的伤病加重,使得队伍整体实力受到影响。而几年来,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周期所限,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新老交替只能艰难进行。因此,稳步发展已成了北汽排球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此外,作为北汽排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北京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昨天中午,北京市副市长张建东为排管中心揭牌。而合作双方也达成一致: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俱乐部将社团注册转为工商注册,建立法人治理的独立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企业运行模式的市场化发展道路。这也意味着北京排球运动的发展开始进入有序的发展轨道。

      文/本报记者 李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