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沂蒙随笔

忘不了的《蒙山沂水》

2014年11月05日 09:54: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忘不了的《蒙山沂水》

    作者 王珊珊

      夏夜降临,沂河沉静。在万顷碧波中的湖心岛,华丽的水幕腾空而起,璀璨的灯光点亮夜空,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正在这里激情上演。精彩的歌舞凌波而出,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绚丽壮观、唯美抒情的视觉盛宴。华美的服饰、美妙的音乐、夺目的灯光,完美地融入沂河夜景之中,给人无限的惊艳和赞叹。

      自2009年5月1日首演成功,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作为国内首部红色大典,每年5月到10月在沂河湖心岛的盛大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在过去的5个演出季里,《蒙山沂水》共演出430余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

      提起临沂,人们想到的不仅是红色的沂蒙老区、发达的商贸名市,不只是秀美的蒙山、蜿蜒的沂河,还有这一场看过就忘不了的倾情《蒙山沂水》。它,不仅赢得了全市观众的认可,吸引了四方游客争相而来,更成为临沂文化的知名盛景、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让我们再次回首,漫卷起这一幅书写于水面碧波之上的《蒙山沂水》,探寻初始起笔的绮思妙想、挥洒于中的秀美绮丽和笔落画端的绚烂辉煌。

      创意点燃激情梦想

      2009年2月3日,时任总政歌舞团副团长李福祥少将又一次来到临沂。这一次,他是被邀请为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的总导演而来。“从沂蒙的历史到临沂的现在,我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心里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出来。” 2月4日晚上,李福祥就将新构想拿了出来,这成为《蒙山沂水》演出的初步架构。

      而《蒙山沂水》的最初创意,却源于临沂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颇具新意的伟大决策,才使得这样一台文艺精品从“梦想”走向现实。

      决策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2006年9月,由临沂市内文艺工作者为主,全国全省名家精心打造的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也就是《蒙山沂水》室内版,作为第四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闭幕式晚会隆重推出。具有浓郁沂蒙特色的演出,既贯通古今、荟萃精华,又突出红色文化,展示沂蒙精神,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

      2008年,临沂市提出把文化名市和旅游大市两个牌子合起来打,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合起来抓,把文化管理和旅游管理各起来管,着力培植文盛人兴的现代化新城市。同时,“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思路,让临沂市的滨河生态水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在岸边长、河在城中走”已经成为摆在市民面前的生动现实。滨河两岸的优美风光,临沂城市的日新月异,为实景演出提供了一个天造地设的最佳舞台。

      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经济文化强市,成为临沂市委、市政府做出果断决策。《蒙山沂水》的演出应运而生,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文化包装为着眼点,以《蒙山沂水》室内版为蓝本,依托沂河和中心岛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综合运用各种科技和文艺手段,全新演绎沂蒙风情和沂蒙文化,打造室外版《蒙山沂水》,让更多的人切身感受这座现代水城的无限风情和无穷魅力。这项决定,被写进了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临沂市委、市政府着力抓好的重点工程。

      心血铸就文化极品

      作为2009年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目标就是,成为文化的极品,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和丰盛的文化大餐。“今年‘五一’期间我们力争推出这部文化精品。”2009年2月23日上午,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条消息,此时距离“五一”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标准要求高”,几乎成了贴在《蒙山沂水》演出上的标签。更不用说,这是在沂河湖心岛上举行的我省第一部水上实景演出。从舞台打造、演员选择、灯光服饰设计到节目内容编排、整体效果塑造等,无一不要求更多的时间、更高的质量。怎么办?

      这场演出最精彩的实景在于“水上”。沂河万亩水面波光粼粼,湖心小岛遥遥相望,在这样的地方搭建演出舞台,天与水便也成了舞台的背景,而舞台又成了景色的一部分,这同样也是一个精彩的构想、伟大的创意。但这背后,要做的工作更多。

      春节刚过,水上仍是寒意凛凛,沂河北湖心岛的舞台搭建工作已经开始了。每天清晨,工人们汇聚到了岛上,在水中填土、堆积、浇筑,一步步,一天天,周而复始,艰苦劳作。在岛的最背面,宏大的舞台正在逐步成型。

      此时,有着丰富经验和创意智慧的演出主创人员们,把“蒙山”也搬到了沂河中间。在他们的设计中,舞台上,高科技的水幕、灯光、道具串起了时空的转换、带动了想象的翅膀,虚实相合,光影幻移,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湖心岛“文化航母”。

      在临沂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如何选择特色最鲜明、最能反映沂蒙大地精神风貌的文化,进而在演出中突出表现,是摆在编创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书圣王羲之洗砚池墨,智圣诸葛亮羽扇纶巾;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景物秀美,一首《沂蒙颂》绘出沂蒙山的红色记忆;高楼大厦间万家灯光,美丽城市中放歌沂蒙,一幕幕,一景景,在决策者和主创人员心中闪耀,组成了演出的主要内容。

      在临沂市的文化资源中,最具优势、特点最突出的是红色文化,也是最能将临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因而,突出红色文化核心,展示沂蒙精神,成为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的主题。红嫂乳汁救伤员、支前妇女抢搭火线桥、送子参军等场景在台上一一呈现,引起了观众最大的共鸣,这也就成就了国内首部水上红色文化大典和唯一的“水上红色芭蕾”。

      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承担《蒙山沂水》打造任务的各部门单位、各主创演职人员,将“连续作战、攻坚克难”的精神深深烙刻在心里。在工程最紧张的时候,有些工作人员几乎是不眠不休,抢时间、赶进度,为完成任务目标而奋斗。所有人,都将时间标尺定在了《蒙山沂水》正式上演的日子,期待为观众献上一场文化的盛宴。

      改造提升成就经典辉煌

      2009年5月1日,沂河北湖心岛,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盛装上演。

      随着水幕腾空而起,一只红色凤雀从神话中飞来,降临琅琊这片山水文化之地。2500多年的沂蒙历史,从台上慢慢闪过:东夷之风,凤雀来仪;琅琊古郡,清韵悠长;沂蒙老区,热土情深;临沂商贸,物流天下。沂蒙历史的天空上闪烁着的颗颗星辰,让今日的临沂仍蒙其惠泽:智圣诸葛,慧照千古;书圣羲之,兰亭墨香;更有那蒙山巍峨,沂水长流,沂蒙红嫂,情深意长。

      一阵阵澎湃热烈的掌声,与沂河之水相合,掀起了演出的一幕幕高潮。“太精彩了”“太好看了”……从孩子到老人,从学生到职工,从本地居民到外来游客,观众情不自禁的欢呼和鼓掌,是这场演出成功的最好证明。

      巨大的成功,如潮的赞美,并没有让《蒙山沂水》停止前进的步伐。2个多月后,7月29日晚,完善提升后的《蒙山沂水》盛装复演。水幕泻下,观演的文化界人士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第一次看演出的省教育厅副厅级督学孟庆旭给出了他的最高评价“美轮美奂,大气如虹”。他激动地说,“这场演出,充分体现了沂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也很好地反映了临沂不断发展的光辉历程,是一台不可多得的文艺精品。看这样的节目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陈鹏则认为,“《蒙山沂水》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表现方式的和谐统一,在省内文化节界来说是一件可以引起多方瞩目的大事、盛事。”

      光阴如电,似水流年。时至今日,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已经过了5个演出季,经历了5次大型改版提升、十几次小型完善,一次次,一年年,将最绚丽的画面、最精彩的故事、最美妙的音乐,奉献给了来到岛上的观众,得到了人们最广泛的认同和感动。

      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气势震撼人心,临沂城因《蒙山沂水》这场演出而更加多彩、更富魅力,《蒙山沂水》因临沂的历史、文化而更加真实、更富深意。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王目光)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