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十二:最美的风景在兰陵 创造

4月23日,由兰陵县委宣传部与大众网临沂站共同发起的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专题策划活动落下帷幕。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十一:在兰陵打造江南“新菜

14岁南下苏州闯荡,第一个开饭店、第一个开超市……在苏州打拼32年,兰陵人于明发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十:“新苏州人”抱团发展 无

在苏州打拼30年的蔡向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兰陵人艰苦奋斗、敢想敢干的精神。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九:全而廉在上海开风气之先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全而廉”三个字经常会映入人们眼帘。坚持品种“全”且“物美价廉”,全而廉生动诠释企业如何找准发展定位。

  •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十二:最美的风景在兰陵 创造优质环境引“雁归”
  •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十一:在兰陵打造江南“新菜园” “归雁”于明发的家乡情怀
  •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十:“新苏州人”抱团发展 无锡建市场遥望兰陵
    • 2019-04-29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十二:最美的风景在兰陵 创造优质环境引“雁归”

        编者按: “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临沂市委常委、兰陵县委书记任刚

        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4月29日讯(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4月23日,由兰陵县委宣传部与大众网临沂站共同发起的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专题策划活动落下帷幕。此次采访报道活动历时7天,行程逾2000公里,立足兰陵人和苍山菜“为什么能”,从兰陵蔬菜大棚出发,先后前往上海、苏州等地,进市场、访老乡,充分展示了兰陵人在江南新时期的新作为,展示了“兰陵干劲”的深刻内涵。同一天,围绕“四雁工程”等话题,临沂市委常委、兰陵县委书记任刚接受了大众网·海报新闻独家专访。

        任刚说,在外创业兰陵人,身上表现出的吃苦耐劳、重情重义、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等优秀品质,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有其文化属性,与兰陵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密切相关。历史上,兰陵不仅归属过鲁国、齐国,还归属过吴国、越国和楚国,带有南方文化的基因。“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再出发,新时期兰陵的发展,特别需要这种精神。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18年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兰陵人在江南干事创业有近40年历史。伴随着改革开发的大潮,一批批兰陵人“车轮滚滚下江南”,他们经历了市场的风雨,见过世面、思想解放、实力雄厚,也沉淀了人脉资源。这些人是兰陵独特的资源,他们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任刚说,“不管在外多少年,最美的风景在兰陵,最深的印记还在兰陵,兰陵始终是他们念兹在兹的故土。我们实施‘归雁工程’,就是推动和引导兰陵在外能人回乡创新创业,支持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用3年时间吸引400名归雁人才 ” 。

        对于如何支持“归雁”人才发展,兰陵县制定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归雁工程”的意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归雁人才”创业项目贷款200万以上的按照基准利率给予一次性贴息,对年育苗量达到5000万株以上的补贴50万、每增加1000万株增加补贴10万元等等,并在金融信贷和用地用电上予以支持。 “兰陵要多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他们回乡创业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相关政策也在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任刚举例说,“最初建大棚搞合作社,300亩以上县里才扶持。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标准门槛偏高,不仅要扶大扶强,还应该扶小成大,扶弱成强,最近正在修改完善”。

        任刚指出,“归雁工程”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拓展和完善。除了聚焦外出能人,兰陵在吸引高学历人才方面已有思考。“据组织部门统计,兰陵籍在北大清华等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众多,如何发挥这部分人才的作用,也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做的事。”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各个方面、各种力量的汇集,需要靠改革、靠政策,增进活力,调动积极性。任刚说,“四雁工程”是兰陵县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立足自身实际进行的探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实在在的抓手。“四雁工程”是系统工程:“头雁工程”,是从组织建设角度,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具体落实到农村党支部书记身上,包括下步发展青年党员、青年人才、青年干部;“归雁工程”,是从开放角度,打开大门,把热爱三农、熟悉三农、愿意从事三农的人才吸引进来;“鸿雁工程”, 是从生产力角度,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雁阵工程”,是从生产关系角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抱团闯市场,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

    • 2019-04-24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十一:在兰陵打造江南“新菜园” “归雁”于明发的家乡情怀

        编者按: “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于明发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大众网苏州·海报新闻4月24日讯(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14岁南下苏州闯荡,第一个开饭店、第一个开超市……在苏州打拼32年,兰陵人于明发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然而,无论身在何方,于明发心中的家乡情怀始终不曾忘却。如今,早已事业有成的他,将视角转向老家:希望通过流转土地建立高标准“菜园子”,带动家乡百姓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从卖姜做起创造无数“第一” 就想帮兰陵人挣钱

       

      南环桥配送中心为很多优质供应商服务

        4月下旬,苏州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在南环桥市场的办公室里,于明发将创业故事娓娓道来。一个兰陵汉子摸爬滚打的32年,逐渐在记者脑海中清晰。

        1987年,于明发离开老家兰陵,来到苏州南门市场,租了个摊位卖老姜。在南门市场,兰陵老乡们抱团发展,逐渐形成长达一公里的“苍山一条街”。在这条街上,于明发开始了自己在苏州创业的32年。

        此后几年间,于明发还从寿光贩过农产品,带到苏州销售,一点一滴积累资本。“我也是市场中第一个托寿光货卖的兰陵人。”提起当年的举动,于明发至今颇为自豪。

        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将会一直与蔬菜同行。然而,一次市场搬迁,让于明发看到了商机。1996年,南门拆迁,于明发与众多兰陵老乡一起来到南环桥市场,继续追逐致富梦。

        初到新市场,于明发便发现,市场中人流量大,对副食品需求旺盛。于是,于明发最先在市场中卖鱼、售肉。“这么多人在市场需要吃饭啊。”几番合计,1996年前后,于明发的超市和饭店同时开张。“说起来,我也算是市场中最早开饭店的、干超市的。”于明发笑着说,饭店名字也好记,就叫苍山饭店。

        随着生意的风生水起,在饭店和超市开张的同一年,于明发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代理调料品。时至今日,苏州市场上所有的调味品,仍由于明发总代理。同时,雄心勃勃的于明发,努力拓展经营范围,还与盐业公司合作,成为全国最早获许私人卖盐的商人之一。于明发回忆,“合作客户越来越多。成立公司也方便开展业务。”

        2006年,于明发又负责南环桥市场配送有限公司。到2018年,配送公司在苏州64个社区开设直营店,方便居民生活。

        2009年,于明发发起成立苏州市农产品小微企业合作社,如今又成立苏州市山东商会农贸委员会,帮助在苏州兰陵人发展事业。“山东人如果在苏州没有地方做生意,我们想办法帮他找地方;菜卖不出去,我们找门路帮着销售;缺少资金,就帮着融资。”身为苏州市山东商会做常务副会长的于明发说,在做好自己生意的同时,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带领在苏州兰陵人致富。

        创建优品鲜 苏州人餐桌上几乎都有他的产品

      于明发展示企业生产的产品

        如今,于明发多了一重身份:苏州优品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并注册了“蔬米生鲜”商标。接过于明发的名片,智稞管理、南环桥配送中心、以便以谢、中国薯网、鸿海食品、蛙农场等六大板块,业务范围几乎涵盖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的全链条。

        “我们的业务是分段进行,生产肥料的只做肥料生意,做基地服务就专注于基地服务。”于明发介绍,全部直接绕过市场,对接客户特别是大客户进行销售。如今,一些大型网上平台,都有优品鲜的业务。

        “智稞管理依托山东商会建立,只要是山东人想注册公司,全部免费。”于明发举例说,兰陵老乡发展若需要资金,智稞管理可以为其融资。

        中国薯网也是扶贫项目,主做土豆业务,依托网上平台做全国市场。以往,生产出的土豆需要运到南环桥市场,然后经配送中心进行分拣,由电商平台卖给消费者。现在,在生产基地当地建立分拣中心,土豆离开土地后直接进行加工分拣,然后进入淀粉厂或者出口,乃至到社区店销售。

        南环桥配送中心主要做社区直营店。而鸿海食品则专注于做标准食材和食材的深加工。“比如,学校有一千人吃饭,素菜多少,荤菜多少,我们的研发团队都可以进行配菜。还可以根据需求提供半成品配送服务,省去了市场采购等诸多环节。”于明发详解鸿海模式说,供应各个餐饮单位,非常细化。如今,鸿海食品已经在新三板上市,年销售额达12亿元。

        依托线下物流、市场、生产基地,通过自己的线上平台,省去了多个环节直接进行社区配送,于明发成功塑造出属于自己的“新零售”模式,已经做得风生水起。

        “可以说,目前苏州市民的餐桌上,都有我们的产品。”对优品鲜今后的发展前景,于明发信心满怀。

        “归雁”的赤子心 事业有成他反哺家乡

        目前,兰陵县大力推进“四雁工程”,呼唤更多“归雁”回乡投资发展。尽管已离家创业32年,于明发对老家的感情,始终如一。

        经过多方调研,于明发和几位在外兰陵成功人士,决定在老家向城镇于村投资,通过流转土地搞大棚合作社经营。“现在的种植业,不仅要考虑如何增产,更应侧重销售。”多年商海沉浮让于明发感受到,生产出来的东西无法销售,是对农民最大的伤害。

        于明发说,土地流转以后,要做到规范经营,最好发展订单生产。为上海提供订单服务五年,让于明发对订单种植印象深刻,“如果有订单的话,就可以种植、储存、加工,还能保证价格的稳定。”

        于明发介绍说,建成合作社后,可以放置部分资金,如果百姓补贴不能按时兑现,从这笔钱里出;同时,积极联系银行进行授信放款;村民岁数大了,大棚可以出租;此外,如果百姓有种植需求,保证其按照流转土地的亩数种大棚。于明发还建议,与绿港集团等大公司合作,多余的土地让大公司去经营。作为“归雁”的于明发,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销售环节。

        于明发始终有一颗赤子之心。在他心里,回老家发展项目并非赚老百姓的钱,而是搭建发展框架,为村里带来收益,用于发展农村事业。

        目前,向城镇于村第一批300亩地,已经完成150亩地流转。“合作社如果发展好的话,可以作为一个示范点,将来建立合作联社,实现种植端,发展订单式农业。”于明发这样畅想未来的发展。

    • 2019-04-23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十:“新苏州人”抱团发展 无锡建市场遥望兰陵

        编者按: “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蔡向云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专访

        大众网苏州·海报新闻4月22日讯(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除了吃苦耐劳,善思创新是兰陵人在外打拼致胜的又一法宝。在苏州打拼30年的蔡向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兰陵人艰苦奋斗、敢想敢干的精神。国企改制,蔡向云入股变身市场股东,成为兰陵人在苏州的“主心骨”,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9万兰陵人在苏州实现财富价值。其中,很多兰陵人在苏州买房买车,成为“新苏州人”。

        “苍山一条街”升级南环桥市场 四次变迁背后的创业史

      南环桥市场,见证了兰陵人在苏州创业史

        4月21日上午,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苏州南环桥市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来回穿梭的车辆,似在讲述着兰陵人和苍山菜的故事。

        “南环桥是兰陵人和苍山菜的代名词,在苏州,南环桥家喻户晓。”苏州南环桥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向云在办公室接受采访说,苏州南环桥市场即将再次搬迁,兰陵人在苏州的“根据地”将迎来第四次“搬家”。作为江苏省重点工程和苏州2019年民生实事,苏州市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南环桥市场建设项目正式选址苏同黎路。目前,占地六百亩的市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蔡向云讲述,1989年,如同大多数闯江南的兰陵人一样,不到20岁的他背起行囊来到苏州,誓要打出一片天。初来乍到,蔡向云从走乡卖老姜、售大蒜干起。“整天骑着破自行车,穿梭在各个农贸市场之间。”蔡向云感慨地说,各种辛苦冷暖自知。

        商机转瞬即逝。一旦把握住,就占据了主动权。就在大多数兰陵人贩卖蔬菜时,爱动脑筋的蔡向云意识到,当时苍山菜品种较为单一,老乡卖菜面临同质化竞争。“相对而言,从事副食品生意的人较少,利润还高。”1991年,蔡向云开始涉足副食品领域,逐渐积累起资本。

        两年后,蔡向云将事业方向掉头,重新“杀回”市场。当时,苍山菜逐渐兴起,生意伙伴邀请蔡向云入股,共同做生意。于是,蔡向云来到苏州南门市场,升级成为投资人。

        南门市场,正是如今苏州南环桥市场的最早前身。来到南门市场后,兰陵老乡的蔬菜事业开始整合、抱团发展,长达一公里的“苍山一条街”逐渐兴旺起来。“50%的菜商都是兰陵人,蔬菜占据市场的65%以上。”蔡向云用数字阐述“苍山一条街”的红极一时,一直到现在,苍山蔬菜65%的占比一直没有变,兰陵人却逐年在增加。

        老乡抱团发展 建起兰陵人自己的菜市场

        作为兰陵驻苏流动党委书记,蔡向云身上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团结老乡,将事业一步步做大。

        1996年,南门市场接到拆迁通知。市场没了,就没了根据地。市场内的兰陵商户满面愁容。

        当时,苏州蔬菜集团也在吴中区新建南环桥蔬菜市场。然而,因为远离市区,南环桥并没能吸引商户眼球。许多人找到蔡向云,希望他拿个主意。蔡向云也陷入了沉思: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去南环桥市场!为了让南环桥市场成为兰陵人经营苍山菜的“地盘”,蔡向云忍痛卖掉了自己的菜车,凑了22万元的入股承包费。事实证明,蔡向云再一次用他的预见性,带领兰陵老乡“劈”出一条路。 在南环桥市场,老乡们的菜大受欢迎,很多人赚的腰包鼓鼓。

        90年代末,原属国有的南环桥蔬菜市场面临改制。蔡向云瞅准时机,投资70万元入股,成为股东并担任市场副总经理。家乡人如影随形,陆续地奔来了。短短几个月,运销户猛增至两百家,原本冷冷清清的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2006年,南环桥市场再次“搬家”,迁至吴中区东方大桥附近。“我们是在一片空地上发展起一片占地300多亩的新市场,有2000多个商户摊位,一天交易额达到一亿多元。”

        对于南环桥市场,雄心勃勃的蔡向云似乎并不满足。当所有人都认为蔡向云会就此罢手,但敢想敢干的蔡向云又将目光转向了吴江。“当时,吴江缺乏蔬菜批发市场,投资于此,既可解决苏州市场的拥挤,又可解决苏州到吴江的运输问题。”蔡向云说。

        机缘凑巧下,蔡向云得知,有块过去的池塘基本被废弃。经过多次论证,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出来——建蔬菜市场。几经磋商,人家租金要价700万。蔡向云盘算,50多亩的水面清污剥泥填埋再到建设,加上租金至少2000万。自己的资金显然不够,蔡向云决定一个个去找投资人。

        “兰陵老乡,在外就是一家人。”蔡向云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说,在他寻找投资人的过程中,兰陵人再次聚拢、抱团。让蔡向云感动的是,老乡们听说他在吴江搞了个市场,那些运销大户纷纷找上门预订摊位,市场还没建成,八成以上摊位就了主。一年后,400多家摊位开张,市场日成交量达到500吨。吴江市场,也被蔡向云注册成“吴江市江兴路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江兴路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真正意义上兰陵人自己的市场。

        到无锡宜兴建市场 长三角与兰陵相呼应

       

      无锡宜兴好宜家效果图

         如今,最常挂在蔡向云嘴边的,是如何扩展商业版图,让苍山菜多销路、使兰陵菜农更富。

        2015年,江兴路市场面临拆迁,蔡向云和兰陵老乡们再次迎来事业转折点。不过,早已历经大风大浪的蔡向云,早已闲庭信步。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浮现:前往无锡宜兴,去那里建市场,让兰陵老乡再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市场!蔡向云大手一挥,信心满满。

        决策的果断,贵在胸有成竹。就在记者采访时,距离苏州南环桥市场100公里外的无锡市宜兴丁山路附近,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景象。这里,就是蔡向云谋篇布局的大手笔:预计今年年底,宜兴好宜家农贸市场将开张营业。至此,蔡向云多了个职务:无锡市好宜家蔬菜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里是生鲜配送中心,交易大棚在这块,还有管理用房。”蔡向云指着好宜家规划图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占地90余亩的好宜家农贸市场,有着完善的布局。项目还配套设有工商、税务、金融、保安、餐饮等服务机构,可适应现代工农业产品交易业务活动的需要。“批发市场建成后,可入住商户600多家,商品交易辐射整个宜兴市,加工配送覆盖整个宜兴市,将成为宜兴最大的二级市场,为扩大我们苍山菜的销售、带动菜农致富起到积极作用!”蔡向云踌躇满志。

        “今后,我将继续利用自身在苏州山东商会的资源和人脉优势,积极对接家乡,将有才有智的人向家乡推荐。”作为“四雁工程”在苏州衔接人,蔡向云对当下兰陵县正在大力推进的“四雁工程”表态说。

    • 2019-04-22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九:全而廉在上海开风气之先 水果一年卖出3个亿

        编者按: “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社区直营店,始终是全而廉发展的方向

        大众网上海·海报新闻4月22日讯(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全而廉”三个字经常会映入人们眼帘。坚持品种“全”且“物美价廉”,全而廉生动诠释企业如何找准发展定位。如今,随着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上海全而廉商贸有限公司,在蔬菜、水果和商业街等多个领域均取得骄人业绩。其中,水果销售惊艳上海滩,一年近3亿元的销售额,让“全而廉”由引导消费变成引领消费的先锋军。

        菜场早上挤不动 商场捧出鲜切“网红”

      进入商圈,全而廉生意火爆

        21日上午10时左右,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上海市杨浦区长白街道的全而廉菜市场时,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现在的人流也就是高峰期的四分之一,早上7点至9点,担心你们挤不进来。”市场负责人邱经理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市场占地面积1100多平米,每天的人流保持在8000-10000人次。安全,成为市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市场内的“山东大馒头包子铺”,邱经理介绍说,这家包子铺由兰陵人经营,经常出现数百人绕店三圈等待购买的壮观场景,排队长度三四十米开外。市场中90%的商户是兰陵人。大家勤劳吃苦,加之人性化管理,保证蔬菜品质新鲜售价低,百姓口耳相传,名气逐渐打响,让全而廉市场在同行业中独领风骚。

        位于上海杨浦区控江路上的全而廉紫荆广场店,每天人流如织。进入商场的全而廉发展模式,无论商品结构、还是服务环境,均与一般社区直营水果店不同。来这里消费,是味蕾和心情的双重放松。与普通水果店不同,这里更像体验店。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水果销售区、水果鲜切区、水果榨汁区、鲜花摆放区……各种功能分区看似独立实则是有机的整体。另一边,帅气小哥忙着进行水果鲜切,刀法娴熟,动作灵敏。“每天卖出1000多盒,很多消费者来体验,更多是欣赏小伙的‘刀功’,帅气小哥也成了网红。”陪同采访的上海全而廉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介绍说。

        网红小哥的旁边,水果榨汁柜台也被消费者围了一圈又一圈。全而廉紫荆广场店,仅果汁每天可销售千杯以上。纯正无添加剂的果汁,挑逗着消费者的味蕾。

        顺境求变 全而廉从社区进入商圈

      位于长白街道的全而廉市场,每天吸引消费者万人以上

        全而廉菜场和全而廉紫荆广场店分别是菜场和水果两大事业板块的缩影。因菜结缘,继而深耕水果行业,蔬和果,是全而廉产业发展的重要两极。

        2019年,全而廉公司迎来20岁生日。回首过去20年创业走过的风风雨雨,全而廉蒸蒸日上,上海全而廉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廷才话语间仍然流露出的那份“初心”。

        全而廉在公司简介中这样定义自己:集水果连锁销售、农副产品批发、蔬果网络销售、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公司。

        带着服务社区居民的构想,全而廉先后在上海建成20多家直营门店。“这些门店按照1.5公里生活圈布局,所售水果质优价廉,方便市民生活。”邓廷才说,为保证果品质量,公司与全国20多家大型绿色生态果园基地建立常年合作关系,发展供应链条,确保商品有机、绿色、新鲜、无公害。这种商业模式,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其中,仅全而廉殷行路店,一年销售额就达八百多万。

        带着初心上路,才能不负芳华。2006年,全而廉成功注册商标,从此开始了品牌化建设之路。

        几年的发展让全而廉逐渐意识到,要想保持健康稳定,全而廉必须走多元化经营之路。既要社区直营接地气,也要将视野聚焦在高端市场,追求产品附加值。带着这个初衷,全而廉逐步向商场和商业综合体拓展业务,并于2015年成功注册“纯汁味”商标。

        邓廷才何尝不知,打入商场其中是一种冒险:一直以来租金贵,经营者担心损失不敢投资。因此,水果商大多满足于简单销售,愿意进入的水果企业很少。邓廷才又敏锐地意识到,强调用户体验也是水果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市民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只有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占据市场。

        经过不断努力,进入商场终于迎来转机。有一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杨浦区领导到全而廉考察指导工作,听完邓廷才的理念介绍,对全而廉的发展理念有了深刻认知。企业的执着、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判,让区领导感动不已,遂将全而廉介绍到商场中。

        如今,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全而廉发展的重要引擎。“商场门店的销售额,已占公司营业额的三分之一。”邓廷才说,唯有酒香才能不怕巷子深。能够进入商场,也是多年来耕耘收获口碑所带来的结果。

        现在,全而廉公司已拥有社区直营门店20多家,“纯汁味”3家,年销售额近三亿,成为上海水果行业的翘楚。

        菜场,也是全而廉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上海开始“引摊入市”,企业获准进入市场。当年,邓廷才建起第一家市场。经过多年运作,全而廉已拥有一个批发市场和两个菜市场,生意红红火火。

        家乡情怀不能忘 邓廷才点赞“四雁工程”

      上海全而廉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廷才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对于全而廉未来发展蓝图,邓廷才内心一直在勾勒。“水果是我们坚定走下去的方向,要通过延长产业链,开展深加工,发展果汁、果茶、果醋等,将产品做到差异化、产业化;同时,要建立标准,朝高端化方向发展,通过打造鲜花、水果区等功能布局。”邓廷才说,要树立在客户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有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全而廉。

        下一步,全而廉将在上海宝山区投资,改建打造6000平米的社区型特色商业街。做商业街是民生工程,全而廉能够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首次打造特色商业街的机会,亦是全而廉在政府和百姓中口碑的具体体现。“专业”和“靠谱”,已经成为全而廉最好的代名词和通行证。

        时下,兰陵县正大力推进“四雁工程”。作为在上海的兰陵籍企业家,邓廷才对“四雁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实施‘四雁工程’,无论吸引兰陵人回乡创业,还是挖掘本地人才,都对兰陵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采访中,邓廷才对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系列报道中乡村振兴的“鸿雁”谢平成赞赏有加,“他的种植理念,体现了新一代菜农的尝试和探索,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家乡情怀不能忘啊!”四雁工程的提出,让邓廷才的回馈家乡之心,更加迫切。泰国正大集团是最早进入中国农业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今年兰陵菜博会期间,邓廷才专门陪同客商回老家考察参观,寻求合作商机,为家乡发展助力。

    • 2019-04-21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八:昔日菜商今日“梨王” 12元一个“香飘”上海滩

        编者按:“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大众网上海·海报新闻4月21日讯(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吃苦耐劳,是兰陵人的标签;兰陵人善于开拓,不墨守成规,也得到淋淋尽致的体现。来自兰陵县南桥镇的朱善陈,正是其中之一。在蔬菜生意红火之时,朱善陈毅然转型农场发展水果种植。如今,他的蜜梨已经“香飘”上海滩,单个卖到12元。

      朱善陈的“善晨”农场,已经成为水果示范基地

        2002年,朱善陈来到上海,在江桥市场做蔬菜生意。“吃住在市场,搭个简易小棚子,夏天蚊子叮得人难受。”经过不断努力,朱善陈腰包鼓了起来。

        2011年,做蔬菜生意9年后,朱善陈无意间得知,自己一个供货点老板因为常州有生意,想将金山区金山卫镇的一片农场转让。“我当时就想,包地种菜然后在市场上卖,岂不更好?”2011年4月,抱着这个想法,朱善陈投资五十万承包了120亩地,后又扩大至162亩。在此过程中,朱善陈发现,打理农场需要耗费巨大精力,无暇顾及蔬菜生意,便逐步将其剥离。

        初到金山卫镇,眼前的一片水蜜桃果树长势喜人。尽管如此,朱善陈果断决定,只保留两个品种20亩水蜜桃,其余土地全部栽种梨树。之所以这么做,朱善陈有自己的看法。“金山卫镇桃树众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此外,水蜜桃生长周期较短,不耐储存。”朱善陈说,相比桃子,梨的生长周期长,可以从六月持续到十月份,方便储存。此外,上海本地梨树种植较少,对梨的消费量较大,梨树种植是不错的选择。后来,朱善陈陆续改造果树,仅梨树就已经有六七个品种。随着规模的扩大,朱善陈雇佣十几个当地人干活。

        “我的梨学名叫做‘翠冠’,是国内最好的品种之一。这种梨皮薄,甜度高,口感好。”2013年,朱善陈注册“善晨”蜜梨品牌,进一步打响其影响力。同年,朱善陈注册“善晨果蔬”合作社,生意逐渐走向正轨。

      注册商标的“善晨蜜梨,品相口感俱佳

        2018年,善晨合作社蜜梨产量40多万斤。因为果质好,朱善陈客户群体稳定,蜜梨销量巨大。“个头基本上六两以上,单个梨子卖到12元。”朱善陈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蜜梨一入市,不出上海就被销售一空。

        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现在算是懂得一些果树种植知识了。”朱善陈谦虚地说,以前完全是门外汉。首先遇到的是技术层次难题。有一年,果树遭受梨木虱病虫害,因为经验不足,错用打蚜虫的药物,“导致病虫粘液将梨表面弄得脏兮兮,梨子的卖相没有了。”朱善陈说,又专门请来技术员,才掌握了科学除梨虱的方法。还有一年,上海遭遇台风侵袭,蜜梨被大量打落,果园满目疮痍。因为没有购买保险,光成本就赔了四五十万。

        困难面前,朱善陈慢慢从实践中摸索。“不懂就请教技术员,咨询农技中心,翻专业书,日积月累慢慢就会了。”朱善陈认为,干一行专一行,需要不断学习充电。

      朱善陈正在打点果树

        2018年,朱善陈成功拿下区域特色农产品项目。目前,手续已办理完毕,预计下半年动工。“区域特色要求只做某类品种,而且有种植面积的要求,要超过100亩地。还要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朱善陈说,如今农业政策好,区镇村各级都对善晨合作社非常重视,经常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具体帮助,让他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

        农场发展势头向好,不安于现状的朱善陈在谋划更美好的蓝图。“休闲农业,依托风景宜人的梨园打造集吃、喝、玩、住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朱善陈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做生意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东西,才能不断吸引更多客户。

    • 2019-04-20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七:驻沪保安递出“兰陵名片” 流动党支部成为“加油站”

          编者按:“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上海嘉航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已经为30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提供服务

        大众网上海·海报新闻4月20日讯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蔬菜、物流、保安,是兰陵人在上海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兰陵人陆续涌入上海从事保安行业,一些兰陵人抓住商机成立保安公司,事业版图越做越大。曹磊和他的上海嘉航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事业有成的他们,成立流动党支部,为在外党员增添“加油站”,补充精神之钙。

        4月19日上午,在嘉航保安公司的办公室,总经理曹磊接受了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的采访。“20多年前兰陵人来到上海,接触保安行业并作为事业。”曹磊回忆说,上世纪末,随着上海招商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保安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上海市公安部门与兰陵劳动部门对接,签订协议招聘兰陵人,对其进行培训到上海从事保安工作。“那时候能够到上海很自豪,工资待遇也很可观。”曹磊说。

      一个个流动党支部,成为兰陵在外党员的“加油站”

        经过几十年打拼,兰陵保安在上海已成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曹磊说,嘉航在与一些客户谈业务时,对方首先询问保安是否户籍兰陵。种种优秀品质,成为兰陵人在保安行业备受青睐的原因。“兰陵人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巴特勒(上海)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徐剑峰对兰陵人不吝赞美之词,“我们公司地势低洼,下雨后必须及时疏通管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无论雨水多大,兰陵保安都会冒着倾盆大雨处理,哪怕全身湿透也全然不在乎。”

        2009年,保安走向市场化发展。搭乘政策东风,曹磊发起成立上海嘉航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在全国各地有6000多名员工,业务拓展到成都、深圳、无锡等地,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30余家。“在闵行区、青浦区以及金山区等地,差不多70%的保安是兰陵人。”曹磊介绍。

        随着事业发展,对党组织的需要也日渐迫切。“据不完全统计,在松江区的兰陵籍党员有70多人。因为回老家路途遥远且工作忙碌,党员回家参加党组织生活不是很方便。”曹磊介绍说,2018年,兰陵驻上海流动党委经过考察,决定在嘉航公司设立兰陵驻松江区流动党支部,为党员开展党组织生活提供了固定场所。目前,党支部已吸纳近50名党员。2018年10月至今,松江区流动党支部已先后开展多次集体活动,同年年底,流动党支部还组织部分党员回兰陵,走访慰问村里80岁以上老人,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

      曹磊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兰陵县驻松江区流动党员党支部办公室看到,各类学习材料、党员信息、会议记录等,整齐的摆放在书架上。在曹磊看来,流动党支部是个战斗堡垒,不断提升党员的整体素质,鼓舞兰陵人干劲,整合相关资源,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我们党支部将继续提高硬件标准,实现上海兰陵两地学习。远程视频参会学习,也将成为一种常态。”曹磊补充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为让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兰陵县委确立了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工作思路。流动党委和党支部的建立,方便了党员们的学习生活。目前,兰陵县驻沪流动党员党委下辖十多个党支部,管理服务党员700余名。沪流动党员党委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引导外出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 2019-04-19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六:左大江的“数据密码” 灵杨市场要打造上海“标杆”

        编者按: “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左大江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讲述灵杨市场改造升级情况

        大众网上海·海报新闻4月19日讯(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灵杨市场,占地8000多平米。这里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成为保障市民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不过,未来几个月灵杨市场将成为上海市新地标。“升级改造后的灵杨市场,不仅满足购物体验需求,更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基地和超市的可视化对接!”4月18日下午,在灵杨市场中的办公室,左大江指着墙上的规划效果图,眉宇间充满豪气。

      灵杨市场入口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看到,规划效果图共分为蔬菜区、水果区、水产区、面食区等,以及具备快检功能的科普站。“灵杨市场改造升级,需要投入一千多万,打造上海超市与农贸市场融合的标杆。”37岁的左大江,思路犹如大江大河。言语间表现出的淡定坚毅,是20年打拼所成就的职场状态。从最初菜市场卖菜、到后来收购超市,左大江一步一个脚印,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不断创新的发展思路,把事业越做越大。

        几年前,上海一家老牌连锁超市呈现出疲态,开始走下坡路。此时,早已事业有成的左大江瞅准时机,开始实施“蔬菜超市”计划,投资四千多万,完成30家超市收购,经营面积新增3万余平米。“这些超市位置,都处于上海好地段。我做批发市场,与超市有密切的关系。”2018年,左大江加快了收购超市的步伐。超市从前期准备到开业,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时间。那段时间,超市以每周一家的频率快速开业,5家店连续开业,让左大江几乎不眠不休,身体疲劳到了极致。

        “果断歇业一天,拿出60万元开年会,购买100部手机抽奖,来一次‘团建’,提振大家士气!”收购超市初期,面对30家超市400名员工人心浮动的局面,左大江智慧地处理了这次危机。很快,员工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左大江还拿出超市销售额的1%,用来激励员工,超市逐渐步入正轨。

        这仅是左大江事业版图的第一步。左大江分析,超市与批发市场之间虽然关系密切,总有一道鸿沟。“如果能将超市与市场的优势有机结合,必是另一种局面。”一次偶然的机会,左大江在与一位老乡接触中得知,如灵杨市场一般规模的农贸市场在上海较为少见,超市与市场方面有机结合的范例,更是屈指可数。

      每天有无数市民在灵杨市场来往穿梭。升级改造后,灵杨市场将成为超市与农贸市场有机结合的标杆

        左大江和他的鼎俊公司打算进行大胆尝试。“比如说,兰陵蔬菜进入市场首先要经过刷卡,哪些商户销售,销售数量分别是多少,通过系统一目了然。”左大江说,还能与兰陵合作社相连,通过大屏幕,实现市场销售和兰陵蔬菜基地彼此间的实时播放。“基地的种植户可实时看到农产品销售情况,而另一端的消费者可通过物联网,实时查看所购买农产品的种植情况。”左大江通过数据可实现两端的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订单种植。

        同时,通过超市人脸识别和数据管理,实现预种、预养、预销售。“比如说,客户通过APP预养小鸡,客户可随时查看小鸡的生长动态,等小鸡达到客户需求时再下单。”左大江认为,物联网基因可在消费和生产需求之间进行实时有效匹配。

        作为临沂人,左大江从小听红色故事长大。耳濡目染中,家国情怀在左大江身上得到明显体现。每每接触关于沂蒙精神的内容,他总会激动不已。2018年,左大江陪上海朋友去临沂,在孟良崮听讲解员讲述沂蒙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次老家之行,给了左大江极大的触动和启发,他决定将沂蒙精神带到上海。

        左大江说,待灵杨市场升级改造完成后,他将在市场建设红色沂蒙展馆,主要展示革命战争时期“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 战场”的无私奉献精神。“待展馆建成后,不仅实现党建、商会和沂蒙精神的完美联合,还能让上海市民零距离感受沂蒙精神,让沂蒙精神在上海发扬光大。”左大江动情地说。

    • 2019-04-19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五:发展模式在转型 卖苍山菜的愿望始终不变

        编者按: “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优质的苍山菜,让周振东顺利通过江桥市场检测

        大众网上海·海报新闻4月19日讯(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一晃,周振东在上海从事蔬菜生意已经20年了。头顶的发际线在诉说着创业者的艰辛不易,曾经的毛头小伙已近不惑之年。为顺应时代发展,尽管周振东的经营模式在发生着改变,周振东发家致富的初心不改,为苍山菜扩大销路、让菜农过好日子的理想始终不变。

        上世纪90年代末,周振东下学后来到上海,渴望闯荡一番。“当时我父亲在上海真如市场做蔬菜生意已经六七年了,我跟在他身边帮忙学东西。”周振东如此回忆起初到上海时的场景,“后来真如市场拆迁,我们就搬到江桥批发市场,迄今已经十几年了”。

      检测合格证明

        最初,周振东和父亲销售的蔬菜品种较为有限,主要以莴笋、黄瓜为主。而现在,周振东一天的蔬菜销量在20吨左右,涵盖兰陵所有的四季菜。家乡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江桥市场的关心扶持,兰陵人在上海抱团发展,资金困难时商会帮助协调贷款……加之蔬菜质量过硬,兰陵人拼命三郎般的干劲,在江桥市场做生意,周振东有着充分的底气。“在江桥市场,兰陵菜商都说家乡话。地道的兰陵话,甚至引得其他地方菜商模仿。“大家都以自己是兰陵人骄傲!”周振东说。

        采访中,周振东提的最多的词汇是“干劲”、能吃苦。“以前,遇到恶劣天气,其他菜商搞不到货,我们想尽办法也要给弄到,并且保证蔬菜新鲜安全。”周振东说,这就是兰陵人的重信守诺。2019年春节,周振东没回老家,一个人守在市场值班:既当老板又当员工,大年初一也保证按时送货,保证新鲜蔬菜及时送到上海市民的餐桌。“弄什么咱都有干劲!我们的工作状态就是‘两点一线’!”靠着这股不服输劲头,周振东还把蔬菜卖到了杭州。

      周振东(右一)在上海江桥市场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初到上海滩时,周振东的动机很简单:挣钱。随着蔬菜交易量的与日俱增,周振东的内心也在经历波澜:我的销量变大,也就等同帮家乡菜农多卖菜。每每想到此 ,周振东倍感自豪,更有干劲了。

        近几年,随着电商销售的异军突起,开始对传统蔬菜市场产生冲击。“只有自己的生意做好了,才能为家乡蔬菜提供更多销路,让更多菜农赚钱。”周振东深谙此道。为此,他主动拥抱互联网。2018年,周振东与盒马鲜生合作,为客户提供莴苣、大白菜等蔬菜配货。多时,一天销售量可达2万份。同时,周振东借助“叮咚买菜”进行线上拓展。如今,线上销售数量已占周振东蔬菜销售的30%以上。

        此外,周振东还与永辉超市等大型商超合作,给对方长期供货。“只有性价比高的蔬菜,才能吸引客户前来采购。菜好,咱腰杆子就硬!客户来到市场,经常一眼就看中了我们的菜。”周振东嗓门提高八度,“20吨蔬菜,短时间内被一销而空!”

        2018年,周振东注册成立上海东亿农产品有限公司。“有了公司,就意味着以后担子更重了,但是我们有信心做好,把苍山菜品牌擦得更亮!”周振东信誓旦旦地说。

    • 2019-04-18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四:兰陵菜园子上海菜篮子 顾正斌“点赞”苍山菜

        编者按: “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江桥蔬菜批发市场,每天菜商来往不断

        大众网上海·海报新闻4月18日讯(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一根黄瓜,一条纽带,拉近了上海与兰陵之间的距离。“上海与兰陵之间的情感,源远流长。蔬菜集团是上海的菜篮子,兰陵则是上海的菜园子。”4月18日,上海江桥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顾正斌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此描绘上海与兰陵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兰陵人和苍山菜,顾正斌不吝赞美之词。

        上海与兰陵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初依托蔬菜架构而来。这其中,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感情,更多的是一种蔬菜情结。“通过兰陵蔬菜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上海与兰陵实现了合作共赢、互联互通。现在,这种关系正在进一步强化。”今年兰陵菜博会期间,上海蔬菜集团主要负责人带领集团旗下所有市场负责人专程前往兰陵考察。顾正斌认为,这是上海与兰陵之间密切关系的生动体现。

      江桥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办公楼内部一景

        顾正斌介绍,市场70%从事蔬菜生意的人来自兰陵。也因此构成了以兰陵人和苍山菜为主,保障上海菜篮子供应的主力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感谢兰陵人。双方之间的感情值得珍惜。”顾正斌说。

        “食品安全高于一切,唯有通过责任倒逼,才能从源头保证蔬菜安全。”顾正斌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作为国企,上海蔬菜集团不仅要实现上海蔬菜的日常供应,更要保障上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作为蔬菜集团旗下的一家公司,江桥批发市场投资建起专门的检验检测中心,并通过上海有关部门认证,其检测水平权威可信。所有进入市场的蔬菜,每车必检、每品必检,实行严格的先检后售制度。同时,菜商要签订承诺书。若蔬菜进入市场前检测不合格,将会直接销毁。近些年,苍山蔬菜正逐渐向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其蔬菜的品质正在逐年提升,特别是包装品质和水平迅猛提高。在江桥市场严格的检测下确保达标,从侧面反映出兰陵积极适应蔬菜产业“三化”的要求和方式,从产业链的源头重视蔬菜品质,从而保证蔬菜质量。顾正斌坦言,市场感谢兰陵县委、县政府对食品安全源头的重视,不仅对上海蔬菜集团今后发展“菜篮子”大有裨益,对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同样大有帮助。

      顾正斌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今年菜博会期间,兰陵给顾正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土栽培、滴灌种植……兰陵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让顾正斌赞叹不已,除了种植技术的日新月异,兰陵人对市场管理的理解与支持,将蔬菜作为一个职业,每天的辛勤劳作的工作状态,兢兢业业为上海源源不断输送优质产品,都饱含着兰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兰陵人值得敬佩和点赞,也希望兰陵今后为上海提供更多优质的蔬菜。”顾正斌说。

    • 2019-04-18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三:五天一趟上海行 兰陵人高大海“以车为家”

        编者按: “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高大海行车途中

        大众网上海·海报新闻4月18日讯(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菜已经装好,咱们可以出发了!”4月17日上午12时左右,随着司机高大海一声响亮的招呼,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赶忙跳上他的货车,随车前往上海。

        刚一上车,眼前的景象就让记者摸不着头脑:驾驶室后侧分为两层,底层铺好被褥放置枕头,上层搁置生活用品。“你这是车啊,还是家里的卧室?”记者不禁调侃起高大海。“我们长期跑运输,累的时候就可以睡觉。”高大海腼腆一笑,仿佛对记者的惊讶习以为常。

        货车启动后驶出兰陵县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哟,咱得晚上九点才能到上海!”一路上边走边聊,高大海的乐观豁达,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夜间的上海七宝蔬菜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

        通过一番交流,高大海的运输经历逐渐在记者脑海中清晰起来。虽然只有33岁,高大海开车跑运输却已有10来年时间。“原来主要跟人家干,最远到过广东、海南等地方。可是要想多挣钱,还得自己干!”两年前,骨子里有股不服输劲头的高大海,花费39万购置一辆大货车专门跑蔬菜运输,“到上海的线路一般五六天一趟。”

        “我跑的这趟线路,客户是夜里卖货。这样一来,我可以趁他们卖货的时间睡觉。”此时,高大海才道出车载卧室的秘密,“为了节约开支,我们运蔬菜几乎很少在外住宿,基本上在车上休息,以车为家。只有到了炎热的南方,才考虑找个宾馆住宿。”

        蔬菜运输,必须按客户要求在指定时间到达市场。高大海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蔬菜一旦耽误时间就容易不新鲜,影响客户销售。有时,为了保证按时到达目的地,高大海经常不吃午饭。偶尔从家中带饭,或者买盒泡面加个鸡蛋,在服务区倒杯热水简单吃完接着赶路。

      高大海的货车停靠在市场内

        蔬菜运输,不在市场就在路上。因为经常出发,高大海陪孩子的时间相对少些。今年春节后,高大海跑了趟海南,26天才回家。别人眼里享受的七天法定假期,高大海在家没待几天,又出发了。长此以往,孩子与高大海并不特别亲近。谈到这些,高大海略显无奈又自我打气,“那能怎么办啊?在外面好好挣钱,才能撑得起家!”

        边聊边走,晚8时30分,高大海的货车准时驶进上海七宝蔬菜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他驾驶着爱车,走出一条勺子型线路后,来到货车在市场内的停靠点。

        此时,运输工人已经在此等待。看到高大海的车过来,工人们赶紧上前,解开固定蔬菜的绳子,将蔬菜箱子一个个运下货车。谢平成大棚中的黄瓜,就在其中。

      工人忙着卸货,蔬菜在这里将被运往二级市场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几名卸货工人均来自兰陵。其中一名工人介绍,七宝市场内从事蔬菜生意的人,基本上来自兰陵。每当有货车前来,均由他们负责卸货,然后再由小型三轮车转运,装到市场外的小型汽车上,运往二级批发市场。经过一波销售环节,进入百姓餐桌。卸货工人则根据卸货数量,收取劳务费用。站在数米高的货车上,一般人或有眩晕感。对卸货工人而言,却早已轻车熟路。在外人看来,这些工人几乎毫不费力。

        高大海的运费,需要第二天早上才能领到。“返程之时配点普货,够车的费用。如果放空,就挣不着多少钱了。”高大海说。

         高大海的吃苦耐劳,是在外几十万兰陵人的干劲写照。这种兰陵干劲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根植于临沂,早已融入兰陵人的骨髓中,激励他们去奋斗打拼。其中,仅上海市就有15万多兰陵人从事蔬菜经营,上海60%以上的蔬菜由兰陵人营销,“苍山蔬菜”占上海市场的40%以上份额,兰陵已经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菜园子。“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

    • 2019-04-17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二:24小时不间断“博弈” 年收购10亿斤的兰陵农产品批发市场

        编者按: “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早上五六点钟,就已经有运菜的车辆来到批发市场。这里,车辆每天来往不断

        24小时不间断“博弈” 年收购10亿斤的兰陵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

        17日早5点,谢平成的大棚黄瓜采摘后,运送到兰陵县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此时,菜商们早已翘首以待。很快,他的黄瓜被菜商抢购。

        和谢平成一样,菜农来回穿梭在大棚和批发市场之间。他们的蔬菜源源不断运往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

        不大工夫,菜农宋甲志开车拉着400多斤蔬菜刚进入市场,菜商立马涌了上来。“菜椒现在三块三一斤,卖吧?”菜商赶紧上前,想打开绳子,仿佛担心老宋“溜了”。

        “不卖!”心直口快的老宋一口回绝,“昨天菜椒卖到三块五一斤,四百多斤,少卖八十多块呢!我和老伴割猪肉的话,能吃多长时间?”老宋心中有笔“精打细算账”。

        见老宋如此“决绝”,菜商“识趣”的离开了,去寻觅下一个目标。

        “菜商想收菜,菜农想卖高价”,这样的“博弈”场景,在兰陵县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24小时不间断上演着。黄瓜、生菜……兰陵四季蔬菜,源源不断涌入市场,让人感受到这里的热火朝天、生机勃勃。

        兰陵蔬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继东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市场是由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全省唯一一家公益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规划占地面积308亩,投资2.05亿元,交通区位便利,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目前,市场已经完成合同签约固定大商户66家,签约交易量7亿斤;设置流动商户30家,次品收购商户15家,预计收购量达到3亿斤,全年收购总量将达到10亿斤。

      高鹏正在打点自己收购的蔬菜

        “这里市场待遇很好,租金在全县的市场中可能是最低。”谈及蔬菜市场给菜商带来的实惠,菜商高鹏直言不讳。今年4月初市场刚刚开业之时,从事蔬菜批发十几年的高鹏,第一时间签了合同,“所有服务均由市场提供。清扫垃圾、配备司磅员,我们只负责收菜就行了,没有了后顾之忧,另外,这里的环境也是一流,市场干净。”就在记者采访之际,几名保安拿着环卫工具,及时清扫地上的垃圾。工作人员所过之处,一片洁净。

      工作人员正在中心里调试设备。雄厚的实力,为兰陵蔬菜质量保驾护航

        为进一步优化提升苍山蔬菜的产销流通,兰陵坚持“兴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原则,立足打造集蔬菜批发交易、仓储预冷、净菜加工、质量检测、追溯系统、冷链配送、品牌创建、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产地市场。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兰陵县有各类专业蔬菜批发市场50家,蔬菜总产量450万吨,蔬菜总产值90亿元。

        位于市场内的兰陵县检验检测中心,则为兰陵蔬菜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兰陵县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总面积2800余平方米,设有气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室、液相色谱室、离子色谱室等40余间安验室。仪器设备180元台套,设备总资产达到2000万元。”中心主任刘震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去年10月,中心顺利通过新地址变更现场评审,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年检验样品量可以达到1万批次。如今,中心形成了对水、土壤、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和食品全方位的检验能力,检验种类和参数位于全市前列,中心实验室还被评为山东省十佳规范化实验室。中心雄厚的实力,为蔬菜质量提供了检测保障。

      口感上佳的黄瓜即将被装车

        据悉,下一步,市场将充分发挥公益性功能,有效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促进食品安全、推动绿色环保,建成全国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的新实践、新范例。同时,进一步放大“苍山蔬菜”品牌效应,打造蔬菜品牌,将市场打造成立足兰陵、辐射全国的重要节点,集散临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主通道。此外,还要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追溯平台,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与销地市场实现产销信息实时监控。

      已经装好的菜椒

        中午12时3分,运送谢平成黄瓜的货车驶出农产品批发市场,前往上海闵行区七宝蔬菜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跟随司机高大海继续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

    • 2019-04-17

      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之一:兰陵大棚里飞出“鸿雁” 谢平成要做有理想的菜农

        编者按: “无苍不成市”、“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这两句话在上海广为流传。兰陵人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奋斗故事像极了“苍山菜”。 苍山菜何以遍江南?新时期,兰陵人在江南又有哪些新作为?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兰陵人,都是“兰陵干劲”的生动写照。

        自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全程跟踪一根黄瓜的“江南之旅”开始,从兰陵到苏沪,利用大众网全媒矩阵,边走边采访,探秘“苍山菜”在江南的波澜壮阔发展史,揭秘兰陵干劲如何与沂蒙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凌晨四点,谢平成在自家大棚中采摘黄瓜

        兰陵大棚里飞出“鸿雁” 谢平成要做有理想的菜农

        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 记者 孙贵坤 林鹏 见习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贾传龙

        蔬菜大棚空间狭窄,人力作业是一种常态,对人的体力也是一种考验。兰陵县向城镇的菜农谢平成,不信这个邪,一门心思研究自动化设备,力求节约人力。因此,在很多人眼中,谢平成成了菜农中的“懒汉”:总想投机取巧,不肯出力。如今,随着一项项技能的成熟,这名曾经的“标新立异者”,化身大棚中飞出的“鸿雁”,俨然菜农中的“土秀才”。

        “醉心”绿色蔬菜种植 他的菜价格高

      乡村振兴的“鸿雁”谢平成,在大棚中打点瓜秧

        头戴探照灯,或半蹲,或弯腰,一双大手在黄瓜秧里来回探寻,将一根根绿油油的黄瓜放入桶内,准确、敏捷、轻巧。4月17日凌晨4点,谢平成正在采摘黄瓜。“这个点采摘的黄瓜新鲜。菜农一般都是凌晨进棚,天明出棚。”

        时下,正值大棚黄瓜售卖好时节。走进谢平成的大棚,满目皆绿,生机盎然。“尝尝,绿色无公害蔬菜,口感保证不一样!”见到记者走来,热情的谢平成摘下几根黄瓜,塞到记者手里,一脸骄傲,“怎么样,是不是又甜又脆?”看着客人点头,谢平成笑开了花。

        能种植出口感优良的蔬菜,谢平成有自己的诀窍。面对市场上纷乱芜杂的生物肥,谢平成总是心存犹豫,尝试自己配肥。他对配料很讲究,采用秸秆加上一定比例的豆粕、EM菌等配成的生物肥,效果不仅比一般生物肥好,成本却大大降低。

        不光配肥,谢平成还配药。他不用化学农药,而是自己用菌肥等配制生物农药。从施肥到用药,棚里的黄瓜离常见的化肥农药越来越远,这套管理技术,谢平成称之为“生物种法”。和买农药喷施相比,成本也低。

        这套“生物种法”,谢平成摸索多年,由小规模试验,到逐渐扩大面积,大大降低了损失风险。有关部门曾来谢平成的大棚抽查黄瓜质量,检测发现,各项指标都趋优。“这样种黄瓜,符合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的方向,而这么优质的黄瓜效益理应更高。”谢平成说。

        靠着自身的聪明和坚持,他的一亩大棚黄瓜,每斤总比其他菜农多卖3到5毛钱,每亩黄瓜要比别人多卖一万多元。

        研制轨道车“神器” 曾引领一时风潮

        今年44岁的谢平成,18岁开始种植蔬菜大棚。“我从小就看着俺父亲种菜,其中的辛苦我最懂!”亲眼目睹父亲额头沁出的汗珠,自己又在大棚中熬得皮包骨,都给谢平成打下深刻烙印。

        说着说着,少年时代跟父亲在大棚里忙碌的场景,一下子浮现在谢平成脑海。“浇水、卷帘子、打药……全得靠双手。那时种植大棚除了辛苦没啥别的感觉。”在和蔬菜打交道的过程中,谢平成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通过努力让种地轻松一些。

        在谢平成的大棚里,一条三角铁设计的弯型轨道,一直延伸到黄瓜秧前。上面搭载一辆小推车,可以迅速将摘好的黄瓜运出。车上携带电瓶,一旦开动,如同电动车一般来回驱动。

        如今省时省力的运瓜“神器”,却是谢平成被逼无奈之作。“早上摘黄瓜,需要将筐摆进大棚,摘完后再抬出去,100多米长的大棚,往返就是半里地。”笨重的黄瓜筐,常常累的谢平成直不起腰,他常想,“要是能有个自动化的运输工具就好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平成去枣庄煤矿游玩,运煤的轨道车给了他极大启发:为什么不能把轨道车修到大棚中?

        说干就干。谢平成找来三角铁,安装到大棚中。三角铁不好弯曲,谢平成将三角铁切上口。然而,对称的切口致使三角铁轨道极易被运输车压断,谢平成又将三角铁切口改为交错,四五百斤的车筐,人工推动费力……

        一次次的失败,让谢平成引来了一通嘲笑。“逞什么能?懒就别想种地!”身边各种非议,让谢平成忿忿不平,“为啥不能?很多地方早就实现自动化了!人一点都不累!”

        三次失败过后,谢平成终于获得成功。“现在,我的轨道车甚至可以安装遥控,但是考虑孩子调皮,就一直没上设备!”谢平成颇为自豪,“轨道车已经使用五六年了,菜农们都安上了,大大节省了人力!”

        立志做有理想的菜农 打品牌让大家吃上放心菜

        自动化喷洒机、自动化放风机、电动轨道车……如今,谢平成的蔬菜大棚内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也靠着土地种植的蔬菜,谢平成的日子越过越宽裕,但在他心里始终有一颗石头没有落地。

        “将来,不管有钱的没有钱的,穷人富人都需要健康,一切的将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谢平成说,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菜农种菜也想吃健康菜。

        为了让大家吃上放心菜、健康菜,只有初中学历的谢平成,自己购买书籍、上网查阅资料,潜心钻研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凭着农民的吃苦韧劲和毅力,在没有先进设备、技术支持的条件下,谢平成在有机质无土栽培蔬菜上取得了成功。目前,谢平成的大棚,不仅售卖价格高,而且省肥省水,含氧量高,根系发达,基本上没有土产病害。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兰陵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四雁”工程,即启动实施以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为核心的“头雁”工程、以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归雁”工程、以培养本土人才为核心的“鸿雁”工程、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为核心的“雁阵”工程,着力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加快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兰陵高地”。谢平成,凭借20多年摸索总结出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当选“土秀才”,成为当地“鸿雁工程”的带头人。

        如今,谢成平还有三个梦想:解决重茬障碍难题,特别在土壤中补充有机碳;通过网上社交平台,发展电商销售,将绿色蔬菜卖给消费者。“还有,让广大菜农第二次种植升级,让我们兰陵蔬菜更健康!”说起这些,谢平成眉飞色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