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日前开幕。在历年两会上,汽车是当之无愧的热词之一。不过今年代表、委员们谈论的重点,可能已不仅仅是一个汽车产业的强弱问题,而是关乎到整个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深度反思。 当然,不能期望所有问题都能在今年两会上都得到解决。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对汽车认识的逐渐深入,汽车社会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逐步得到改善,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扫清障碍。
热点一 微增长
从2011年起,中国汽车产业已与昔日的高增长渐行渐远,进入“微增长”时代。为此行业内深表忧虑,纷纷讨论出路何在、呼吁鼓励政策出台。其实,从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看,增速回落是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属于理性发展期,完全可以坦然处置。汽车产业不需要过多的鼓励政策,只要不出现不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5%~10%的增速是合理的,总之2013年中国经济将进入更加注重增长质量而非速度的时代,车市会逐渐瘦身以寻求新的平衡点。
热点二 产业重组
日前工信部等12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汽车业重组被列为九大行业之首。种种迹象表明,今年国内汽车业新一轮重组风潮启动在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汽车产业各自为政、各自为战,“散、乱、差”局面长期得不到治理。兼并重组成为了汽车业的一项长期任务,但喊了这么多年,却很难真正有效推进。兼并重组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和智慧的事情,需要各个利益群体的共识乃至妥协。
热点三 自主品牌
2012年自主品牌虽仍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41.9%),但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国内外车企在实力上的差距。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在本国的销量,自主品牌汽车面临更加激烈竞争的局面,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弊端已经渐显,转变经营模式成为自主品牌车企无可回避的必答题。自主品牌如何由数量取胜、价格取胜转变为靠质量取胜,最终实现品牌取胜,预计今年两会上,车企代表们将会就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继续共商大计,以推动行业进步。
热点四 新能源汽车
前不久国家又正式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发展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其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远低于“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10%”的目标。新能源汽车在现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如何在政策上切实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生产规模化,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十分关键。也正因如此,今年两会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仍将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热点五 研发投入
目前,国内汽车研发经费无论是总量还是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都很低,仅相当于世界各主要汽车企业的1/3。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将“中国汽车制造”转变为“中国汽车创造”,意味着必须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需要一方面坚持在研发上舍得投入,一方面统筹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关系,坚持“科研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企业、民众的群策群力。
热点六 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如何深入进行是每年两会都关注的老话题。调查表明, 目前公车配置严重超编超标,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官员及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使用效率却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6至1/5。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证明“车轮上的铺张”有多严重。公车改革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人民心中树立一个廉洁政府的形象和加强政府的凝聚力,其政治效益远大于经济利益。去年人大提出要加快公车改革步伐,今年两会应该有一个回应,同时也给民众一个交代。
热点七 限购治堵
去年广州成为继北京、上海、贵阳之后第四个推出汽车限购令的城市,迅速引起了国内车市的剧烈震动,示范效应不断发酵。对此,舆论普遍认为不值得鼓励,并持有谨慎态度,认为不能只靠行政等手段来控制消费者交通出行,应该通过系统的综合治理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这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大问题,相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今年能有好的解决办法。
热点八 治霾减排
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作为大气污染物及PM2.5的一大制造者,机动车尾气排放被指是构成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降低排放污染,还城市明朗的天空,汽车工业面临严峻挑战。从中长期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突破,毕竟还有个过程。而眼下,在传统内燃机上提节能减排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政府重拳出击下,将迎来中国汽车企业在内燃机上的一场技术革命。如果跟不上技术升级,就会被淘汰掉,这将成为不容回避的严肃课题。
热点九 汽车出口
去年中国汽车出口“井喷”创历史新高,出口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尽管2012年出口总量达到了105万辆,不过增速却从2011年的49.45%回落至29.7%。人民币升值导致的成本上涨、贸易和技术壁垒重重以及来自欧美和日韩竞争对手的打压,都让中国车企倍感压力。2013年扩大和提高汽车出口市场,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热点十 消费维权
201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家用轿车投诉7755件,在行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汽车质量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仍会是行业需共同努力的重点。去年汽车三包规定终于尘埃落定,将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必须看到,仅仅出台“三包”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国家质检总局理当尽快制颁有关“三包”责任归属的鉴定标准与相关程序,出台相关细则,让汽车“三包”真正实至名归。
(责任编辑:徐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