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虽已结束,却留给我太多的思考与感触……
当时我作为助教参加暑期生存主题夏令营,营员是7-10岁之间的孩子们。在“梦想课”上,老师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梦想,并将梦想用喜欢的方式画在纸上。听到老师的安排,我暗暗做好了维持秩序的准备,仿佛已然听到了充斥整个教室的嘁嘁喳喳的吵闹声。只是,出乎意料的,空气似乎没有一丝起伏,教室里除了寂静,还是寂静。只见一部分孩子开始趴在桌上昏昏欲睡,几个孩子无聊地摆弄着手中最普通的画笔和白纸消磨时间,只有寥寥几个身影似乎开始动笔。诧异又十分不解,我不禁低头询问其中一个百无聊赖玩着画笔的男孩:
“你为什么不画呢?”
“我不知道画什么呀。”
“你只要把你感兴趣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就可以。”
“可是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啊。”
“想想自己最喜欢什么?或者最想做什么事?”
“不知道……还是想不出来。”
吃惊于这个男孩子的回答,我又来到一个懒洋洋趴在桌子上几乎就要睡着的女孩面前,试图劝说她投入到课堂中来。然而,她的回答更让我意外:
“有什么意义么?这里又不是学校,这又不是必须要交的作业。”
“就是……”周围几个孩子附和着。
任何天马星空、五花八门的想法甚至是充满幼稚的回答都不会令我感到如此的惊讶!
我开始思索怎么继续和他们的谈话。
“姐姐上小学的时候,一直喜欢跳舞,曾经……”我试着和他们聊聊我自己。
“你真的会跳舞吗?我妈妈也给我报了舞蹈班。”一个小姑娘转向我,打断我的话。
“是啊,当然会跳了,我那时曾梦想自己将来当一个舞蹈家。”
周围几个孩子也陆续开始参与到我们谈话中。
在上课老师和我的不懈引导和鼓励下,一些孩子开始拿起手中的画笔,思索着在纸上画起来。到下课时,有7个孩子完成了梦想的画,有想当老师的,有想当歌手的,还有一个孩子说要到宇宙里去旅游。还有几个孩子的画画了一半,没有完成。剩下有七八个孩子,始终都没有动笔,有的就是说不知道画什么,有的继续趴在桌子上发呆。
那堂课对我来说,注定是一堂不平常的课。那晚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课堂上孩子们的勉强、不知所措以及了无兴趣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不得不怀疑:这真的是理应拥有纯真、无畏、各种的奇思怪想以及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的七八岁的孩子们吗?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不浪漫?为什么不愿意去畅想?
这不由让我想到刚入营时对孩子们做的问卷调查,在20多个孩子中,绝大多数孩子的课外辅导班在3-4个,也有5个以上的,只有2个孩子说有2个课外辅导班。不难想象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大都在干什么。很多孩子几乎每天课后都有奥数、英语、语文补习班,而周末又有各种才艺兴趣班。可是在这众多补习的同学里,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对学科充满喜爱?又有多少是自己真的对音乐、艺术有兴趣呢?孩子们的时间被家长们充分得以利用,各种爱好与兴趣被“完美地规划”好,都朝着对升学有用的特长去努力。所以,渐渐地,孩子们也变得“实际”起来,把时间花在“值得”的地方,孩子们不再有时间去想、不再愿意去想、不再会想……我的心忽然间感到阵阵的刺痛……
孩子们在“梦想课”上的不知所措与意兴阑珊时常浮现我的眼前。其实我并没有期待这些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一定能说出多么清晰的梦想,因为即便已经接近18岁的我,也会随着时间、心情、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梦想。只是,我觉得这个年龄本该可以最肆无忌惮地说出梦想,各种充满稚真、童趣、色彩斑斓的梦想,这些梦想无关乎对错、无关乎好坏。
记得有句话叫做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梦想是人们学习、工作、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而不受世俗、功利影响的孩子们纯真的奇思妙想,也将是孩子们创造力的来源。现代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的社会为了孩子们的将来,为了孩子们能够真正成才,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请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还孩子们应有的纯真与自然、还他们更多自由遐想的时间与空间,还他们编织五彩缤纷的梦想的权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