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敢当时评

天灾难免,防灾减灾有规律可循

2014年10月10日 11:05:00 作者:欧阳晨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根据媒体对景谷地震的跟进报道,之所以当地大灾之后伤亡超低,是因为别具特色的房屋结构、过硬的建筑质量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大国,我们应牢记这些“硬道理”,以更多的“房坚强”和美好生态,为生命保驾护航。

      保护生态、优化建筑、强化监管,可谓防灾减灾的“景谷经验”,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大国,我们应牢记这些硬道理

      10月7日晚,当一场震源深度5公里、震级6.6级的地震突袭云南时,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怎么又地震了?事发之初,根据一些专家的断定,发生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这场地震,以其烈度和强度,伤亡人数至少会有上百人。然而,结果却是仅有1人死亡。

      同样是在云南,两个多月前发生在鲁甸县的地震,造成的后果却非常严重——108.84万人受灾,8.09万间房屋倒塌,617人死亡。在总结为何灾情如此严重时,鲁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震级比较高、当地人口比较稠密、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不易展开救助等,是提及次数较多的理由。

      可是,这次景谷地震的发生,却让这些理由打上了一个大问号。景谷与鲁甸相隔不远,也是以山区为主,30多万的人口说不上密度小,遇到的震级甚至比前者还要大。景谷虽说不是国家级贫困县,可财政情况也并不宽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地之间不同的地震伤亡率呢?

      根据媒体对景谷地震的跟进报道,之所以当地大灾之后伤亡超低,是因为别具特色的房屋结构、过硬的建筑质量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谷县的传统民居,多以土木穿斗房为主,墙在外,木头在内,地震发生时,能保证墙不倒,抗震性能较好。相比起来,鲁甸县的不少民房是土坯房,安全性能难免要受影响。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2008年以来,景谷县实施的农村民房地震安居工程,政府给每户1万元补助,每年对全县1000多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看似不起眼的1万元钱,却能让民众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从而确保了房屋质量,使之经得住强震的侵袭。如果同处地震带的鲁甸也能从6年前改造民居,受灾后果恐怕会轻很多。

      此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景谷与鲁甸的不同生态环境。景谷所处的滇西北生态多样,一直是云南省优先重点保护的地区,鲁甸所处的滇东北则因为开发过度,成为云南省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由此,两场震级相近的地震,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情况截然不同。

      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没有谁会更幸运或更不幸。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人类自以为是的每一步前进,都会引来自然更为强烈的反击。人们常说的“人定胜天”,并不是说人力强行征服自然,凌驾于生态环境之上,而是要把握自然规律,予以科学合理地应对,从而避免各种天灾的侵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每一次灾祸,就是一次阵痛;每一次阵痛,便应有一些教益。1923年的9月1日的日本关东大地震,促使日本确定了“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的最高原则,全日本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学校成为每一个地方最牢固的建筑;屡次修订的《建筑基准法实施法令》,更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已是一个GDP大国,但在减灾方面,却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汲取。

      回看6年前的汶川,当时,地震以其超乎寻常的破坏力,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愈合的伤痛。但是,灾区也有令人称赞的“楼坚强”,它们在当时成了庇护人们生命的“诺亚方舟”。6年后的云南,从鲁甸到景谷,以截然不同的地震伤亡率,依旧阐述着“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的硬道理。

      保护生态、优化建筑、强化监管,可谓这次抗灾的“景谷经验”。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大国,我们应牢记这些“硬道理”,以更多的“房坚强”和美好生态,为生命保驾护航。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洪鹏)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