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焦点网谈

擦亮严与实的精神名片

2015年10月09日 14:31:00 作者:陈凌 来源:人民日报
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举行一周年之际,本报一版《今日谈》栏目“‘实起来’难在哪”主题征文正式收官。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洗礼,大多数党员干部受到了“猛击一掌”的警醒,工作作风为之一新。

      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举行一周年之际,本报一版《今日谈》栏目“‘实起来’难在哪”主题征文正式收官。五个多月来,我们收到全国各地数千封来稿来信,迄今已编发见报67篇文章。封封来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民群众对作风建设的衷心拥护,对“三严三实”要求落到实处的热切期待。征文结束了,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人民日报开门办报的努力永远在路上。我们相信,随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深入开展、改革举措的进一步落地,我们的各项工作必将一天比一天实起来。

      ——编 者

      刹不正之风、换不为之人,都是要疏通堵点、解决痛点、清扫盲点,让群众真正能有“获得感”

      工作人员“上班晚十几分钟到、下班早半小时走”,群众好不容易排到队却“到点了”;去服务窗口办事,按办事指南提供材料,却被告知“以我们口说为准”……自本报《今日谈》栏目4月13日开展“‘实起来’难在哪”主题征文以来,不少读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例,为各种工作中的“虚招假式”把脉问诊,探讨如何实起来的问题。

      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洗礼,大多数党员干部受到了“猛击一掌”的警醒,工作作风为之一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进一步巩固了作风建设成果。来稿中,很多读者为身边的干部点赞,从主动上门为群众办事到服务窗口中午不休息,虽是点滴小事,却折射出风气的持续改进。

      也要看到,不良作风犹如牛皮癣,一旦停止对症施药,便容易反复发作。虽然症状可能不一样,但病灶却并没有什么不同。

      来信中,不少问题确实是“小事”“杂事”。不过,正因为其小、其杂,才能窥见党员干部工作状态、心理状态的深层次问题。从群众来信反映的情况看,有的是“假把式”,说得好听、吹得花哨,却不见实际行动,一位读者形象地称这种“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现象属于“猪八戒拱地,嘴皮功夫了得”;有的是“慢动作”,上面急切切、下面声声慢,改革方案已经出台,却慢半拍、等等看,老百姓听到“一声靴子响”,却迟迟等不到“第二只靴子落下来”;还有的则是“软钉子”,办事不认真、不负责、不上心,办了却不办好、不办实,“就像泥瓦匠,一天到晚和稀泥”,让群众吃哑巴亏。

      改革举措堵在了路上,改革红利就会被截在途中;作风建设有了滑坡点,就可能带来泥石流。每一名党员干部、每一个服务窗口、每一项具体举措,都是一张名片,群众是通过办事态度、工作效果来给我们打分的。那些上焦中温下凉的“政策温差”,那些“干部不紧不慢,百姓急得团团转”的改革“夹生饭”,让老百姓撞上玻璃墙,心中不爽,更会怀疑我们作风建设的成效、深化改革的决心。正如一封来信所言:“中央的政策暖乎乎,为啥到了基层单位就‘走了样,变了形’?这只会让老百姓寒心。”

      其实,被群众“吐槽”的不实之风,对于不少干部而言,“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有读者讲到这样一个真实的遭遇:想借用某地服务大厅便民处的雨伞,结果却发现伞被锁了。工作人员先是说管钥匙的人外出了,又说要交押金但会计不在……最后才告知:文明城市创建时规定必须有提供雨伞、饮水机的便民服务,这些雨伞是“被逼”放置的,从没用过。其实,既然钱花了、伞配了、便民处建好了,就该利用起来。即便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处,难道就可以任公共品趴着睡觉吗?这样的“作风白条”口惠而实不至,群众又怎么可能买账?

      精神一变天地宽。很多时候,群众的感受如何,关键就看干部能不能换位思考,能不能时刻怀着一颗敬民之心。干部的“随便”少一点,群众的方便才能多一点;干部不舒服一点,群众才能舒服一点。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将作风建设常态化,还是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刹不正之风、换不为之人,在本质上,都是要让党员干部补好精神之钙,疏通堵点、解决痛点、清扫盲点,让群众真正能有“获得感”。

      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道:“对群众来说,只要干部能做到‘理由少一点、效率高一点、人情味浓一点’,那就足够了。”群众的期待,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征文虽然结束了,作风建设却一直在路上。只要我们“以百姓心为心”,擦亮严与实的精神名片,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信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想随时随地获取更多临沂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关注临沂大众网(@lydzw)微博
或临沂大众网公众微信( linyidzw);新闻爆料请登录大众论坛临沂社区或拨打新闻热线0539-703777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