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主页 > 临沂大众网 > 新闻聚焦 >

既要传承工艺又要生存 传统民间工艺待“破茧”

2012-04-25 08:18 作者:林伟伟 来源:大众网—鲁南商报
临沂民间工艺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一事实是残酷的。但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文化产业。

      


    王滨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70周年创作的剪纸作品

    王滨和小孙女观赏印染的蓝印花布

    王滨为2013年在济南召开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创作的纸刻作品“连年有余”,连谐音“莲”,莲花为济南市花。

    王滨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70周年创作的剪纸作品

        临沂民间工艺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一事实是残酷的。但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文化产业。

    现状:不挣钱还得吃苦,老手艺后继无人

      一双饱经沧桑的手,拿着一把磨得锃光瓦亮的剪刀,在一张纸上跳跃着,纸片如雪花翻落,剪刀似蝴蝶飞舞。一会儿功夫,一幅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完工了。

      剪纸的老人是临沂民间艺人王滨。他用一双巧手和一把剪刀,剪出了五彩斑斓的人生。而令王老更为得意的是自己的几个弟子不但得其真传,更自主创新,将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弟子李玲剪出的人物肖像栩栩如生,得到国际友人青睐,更有多名弟子斩获国内大奖。

      可剪纸艺术虽好,却无法以其谋生。“靠它的话,饭也吃不上。”老人激动地说,剪出来的东西多作为礼物送给友人,从未指望它能带来经济效益。

      无法靠手艺养活自己,是许多艺人面临的困境。

      在张守光手中,一团调入不同色彩的面团,辅以小刀、竹针等,顷刻即可变换出猴子、小燕子、福娃等塑像。从老一辈人那里把面塑技艺传承下来的张守光时至今日仍旧干着老行当,走街串巷卖面塑。

      “多是年轻人买,或是哄孩子玩,一天挣不了几个钱。”年近六旬的张守光告诉记者,他一直很想带几个徒弟,年纪大了,好有个帮手,又有个照应,也能把这门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学这个。“因为不挣钱,要吃苦,年轻人又没耐性,现在没人愿意学。”张守光无奈地叹道。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河东泥玩正是因此失传。对此,临沂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郭星认为:“泥人、布老虎这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赶不上电动、毛绒、高科技的玩具吸引人;拉魂腔、柳琴戏也远远敌不过电视电影的魅力;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萎缩。”

    调查:传承还是淘汰,是笔难算清的账

      传统手工艺曾经与过去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在现代生活中,它们的实用价值也随之降低以至消失,形式和实用性的分离就不可避免。

      近年来,为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临沂市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通过每年文化遗产日举办多种活动,无论是宣传推介、还是给艺人们提供展示平台,政府已做出了目前阶段所能做的努力。

      可民间艺人仍然频频遇冷。随机采访的几位读者表示:传统的手工艺品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点,“买了没用”、“没多大意思”。

      郭星也表示,大部分手工艺品技术简单,做工粗糙,价格低廉,市场并不认可其艺术价值。

      老手艺人的消逝似乎理所当然。“这是件好事,说明社会发展了。”市民魏先生笑着说,高科技日新月异,都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

      “观念在不断变化,大家都忽视了对传统技艺的保护。”“生活条件好了,老行当跟不上时代,注定是要被淘汰的。”对老手艺消逝的原因,许多大学生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而尚古的年轻人则对此感到有些失落,他们认为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理应保护起来。“他们是民间的艺人,也处在社会的底层,身上透射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一家杂志的编辑刘女士说道,民间工艺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笔社会财富。“过去,老行当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现在想起来,仍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她道出心中的隐忧。

    建议: 生产性保护 是个好方式

      一个行业终极命运在于它自身生命力的强弱。尤其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优者胜劣者汰,民间手艺要摆脱“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被看到”的困境,必须从简单的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式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从容应对消费者挑剔的眼光。

      同时,在自身文化价值和工艺制作上也要狠下功夫,根据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感受方式甚至表达方式的需要,在保持民间手艺文化品位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提升。这是对未来民间工艺发展之路,郭星给出的建议。

      “居家就业、在家致富”,临沭农民走出了一条“打柳编筐、养活一家”的致富之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曾在临沂市开展了“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这一课题,对柳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田野调查、理论研究和创新设计。调查者说,柳编技艺除了给当地农民生活带来令人欣喜的改变外,也在生产性保护中和产业化的带动下,在挖掘、整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产品类型日趋丰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如此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传统技艺保护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师承王老的牛子就是在这种生产性保护中,将老祖宗留下的蓝(彩)印花布技艺发扬光大并走出了国门,接下国外一笔笔订单。

      郭星认为,对于一些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民间工艺,比如柳编、中国结、蓝(彩)印花布、木旋玩具等,通过生产性保护,既可以使其保护传承与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得到统筹协调,也能够增加这些技艺传承人和当地群众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或许是我们应该从中获取的启示。

      记者 林伟伟

    (责任编辑:江志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