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主页 > 临沂大众网 > 新闻聚焦 >

蓑衣从“护身符”变成收藏品 忧手艺失传

2012-08-15 08:21 作者:刘青 孟凯 来源:大众网-鲁南商报
每逢下雨天,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就会流动着花花绿绿的雨伞、雨衣,而传承几千年的蓑衣,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蓑衣用沂河、沭河里的莞草经加工编制而成。 记者 刘青 摄
      每逢下雨天,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就会流动着花花绿绿的雨伞、雨衣,而传承几千年的蓑衣,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失去了实用价值的蓑衣摇身一变,以收藏品的身份重登大雅之堂。
    一件蓑衣9180个扣结,要编近20天
      从水盆中抓起几片蓑草,双手掌心一搓,上半部拧成短绳,下半部留住草叶,右手一绾,在绳上结一个扣,再抓起几片草拧成短绳,右手一绾,又一个扣,两绳交叉处再打结,并留成半菱形空眼,又在下角接上一绺蓑草继续往下编……如此往复,绳扣连接成的菱形孔洞作为衬里,预留的草头甩在外面一层压一层。经过一缕一缕地编结,均匀结实又不偏不斜的菱形花纹便不断伸延……
      8月11日上午,记者在郯城县归昌乡朱前村,见到了正在熟练地编蓑衣的朱保朝老人。老人一边编一边说,编蓑衣要用蓑草,蓑草长在沂河、沭河河滩上,经过割晒、揉搓、熏蒸、晾晒、加水揉搓等多道工序,蓑草便变得十分柔软,不仅易于编织,而且编成蓑衣后穿起来也很舒适。一般来说,手工编织一件粗眼蓑衣需要用四五天的时间,如果编结扣细密的蓑衣则要用15天到20天。记者拿起一件老人编好的细眼蓑衣,足足有5公斤重,蓑衣的里面网眼密集结实。记者粗略地计算了一下,这件蓑衣共有9180个扣结。
      朱保朝说,尽管编蓑衣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可为了养家糊口,他家已有祖孙三代人以编蓑衣为生。早在十四五岁的时侯,他就随爷爷、父亲一起学编蓑衣,只要不是农忙,他们家便夏秋天割草,冬春天编织,以此维持生计,编蓑衣的技术是他们几代人的传家宝。
    蓑衣成抢手货,一件能卖五六百
      上世纪70年代,化纤雨衣、雨伞的出现结束了蓑衣的历史使命,从此蓑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朱保朝老人回忆说,由于无人购买,从2003年到2009年,他几乎没编蓑衣。三年前的夏季,他穿着一件自己新编的蓑衣赶集,没想到却被一位做生意的李先生以50元的价格购买走了。李先生说,他喜欢收藏民俗作品,现在蓑衣这种古老的东西已经不容易买到了。
      回家后,朱保朝老人又编了一件蓑衣,很快又被郯城一家农家饭店的老板花了60元买走。那位姓张的老板称,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蓑衣,他要放在农家饭店里当装饰品。
      随后,朱保朝老人重编蓑衣的事迹被郯城电视台和《农村大众》报报道,更多有购买蓑衣需求的客商纷至踏来,朱保朝老人的蓑衣一时供不应求,蓑衣的价格也不断攀升。
      朱保朝说,由于今年麦收前天气干旱,春天发芽长出的野生莞草被沿河放牧的羊群啃食,一天一个人割不够一件蓑衣所需的原料,因此市价也由去年的每件蓑衣200元至400元,涨至目前的五六百元,且供不应求。
      临沂一个从事编织品收藏的客商年前交给朱保朝老人4000元押金,但至到目前只领到4件蓑衣。
      如今,朱保朝编的蓑衣大都成为收藏或怀旧的艺术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手编蓑衣以其图形美观、装饰性强而成为装饰景区展厅、农家饭店及个人收藏的抢手货。
    手艺面临失传 希望后继有人
      朱保朝说,蓑衣起源古老,在中国延续使用达几千年。“蓑衣蔽护着风雨中的人们,炎炎夏日穿上它太阳晒不透,数九寒天穿上挡雪还保暖,蓑衣真是穷人家的宝贝,传了一代又一代。春天,穿上蓑衣可挡风雨;冬天穿上蓑衣可遮风寒、雨雪;夏日,穿上蓑衣可挡烈日和风雨,特别是夏季的夜晚,把蓑衣铺在当街上,望着满天的繁星,享受着轻徐的凉风,劳累一天的身体很快就舒展开了。秋天的夜里,守护庄稼,带上蓑衣,连铺带盖,还是件挺好的被子呢!一件蓑衣,庄稼人白天穿着,晚上铺盖着,真是件宝物。”朱保朝老人兴致勃勃地说。 
      朱保朝说,他编织蓑衣50年,对蓑衣有着深厚的感情,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一直编织下去。然而,当年会编织蓑衣的老人,如今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人又不愿学习编蓑衣,这一古老的手编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
      7月18日,央视七频道“农广天地”栏目组一行获知这一信息后,前来了解录制了专题节目,对即将失传的蓑衣编制技艺予以报道,希望有关方面加大保护力度,对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予以整理、发掘。
      老人认为,作为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蓑衣的编织技艺还有它存在的价值,有关部门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加以保护,让后人对前人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这对开阔年轻人的视野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本报记者 刘青 孟凯 实习生 薄玉迎 通讯员 李艳 静良

    (责任编辑:李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