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从图片上看到了武直-10的高科技细节。武直-10不但使用了头盔瞄准系统,机身上还载有非常先进的装备。(来源:环球网)
从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从AH-1“眼镜蛇”到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几乎一夜之间就让坦克“陆战之王”的光环不再,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坦克是否终结的争论。
有着“天空猛虎”美誉的武装直升机成为陆军作战能力的标志,成了立体陆战的支撑,也成了新世纪陆军的一张重要名片。而我国武直-10的低空咆哮出场,送出的正是这样一张中国陆军的名片。
20年一剑,开启专武时代
海湾战争中,美军“眼镜蛇”、“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横扫号称世界前十的伊拉克陆军。此后,中国军队开展了包括打武装直升机在内的“新三打三防”练兵活动,外军武装直升机显然已经成为中国军队未来战争中的强劲对手,否则它也没有资格成为“三打”中对应的“三害”之一。
武装直升机“享受”的这种待遇,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军队对海湾战争后陆战转型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陆军武装直升机发展的窘境。因为自南昌起义诞生以来战无不胜的中国陆军,“一树之高”的能力还严重缺位,专用武装直升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空白。
中国陆军最早装备的直升机是20世纪50年代初引进苏联的米-4直升机,仿制后称为直-5。上世纪70年代,我们曾尝试在直-5上加装机枪、航空火箭等机载武器,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火控及瞄准系统,加之发动机功率没有提升空间,因而作战能力有限,在地面防空火力面前犹如靶机,生存能力也十分有限。米-4解决了直升机有无问题,但基本与武装直升机无缘。
我国陆军装备的首款武装直升机也不是自己制造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引进了法国航宇公司的SA342“小羚羊”轻型武装直升机,成为我国陆军头顶上飞行的小蜻蜓。
这款最大起飞重量为两吨的轻型武装直升机,虽然可以挂载反坦克导弹、航空火箭及航炮/机枪吊舱等武器,但综合作战能力还是较低,过轻过小的平台,让“小羚羊”成了中国陆军这位壮汉身上一件不太起眼的装饰。
现在看来,尽管性能有限,但它毕竟是我国陆军拥有的第一型武装直升机,为陆军探索武装直升机的战术和机载武器的改进提供了宝贵试验平台。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陆军决定在法国SA365N的国产通用型直-9基础上自主研制武装直升机,改装的第一型武装直升机是直-9W型武装直升机,与直-9相比,直-9W在后部增加了横穿机身的“扁担”式武器外挂架,挂架左右各有一个外挂点,可以挂载红箭-8反坦克导弹、航空火箭及航炮等武器。
直-9W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设计定型装备部队,结束了解放军没有国产武装直升机的历史。虽然直-9W填补了国内相关型号空白,但是也存在着火力弱、防护有限、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不足。
为提高直-9W综合作战能力,直-9WA在机头内集成有前视红外探测系统、CCD摄像机和激光测距仪的光电转塔。用专用的挂架替代了原来横穿机身的“扁担”式挂架,最多可以挂载8枚红箭-8反坦克导弹,还可以挂装国产TY-90空空导弹,综合作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直-9WA改进后虽然性能提高明显,但通用型的不足依然存在。
就武装直升机的本意而言,虽然由通用型加装武器挂架后也算“武装”,但这是一种权宜式武装,与专用武装直升机(一般称攻击直升机或战斗直升机)相比,战斗性能和防护性能都有较大差距。因此,直-9WA尽管性能进步不小,但不能称为专用的武装直升机,直-9系列武装型只是武直-10的过渡型号。
为实现从通用武装型向专用武装型的跨越,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了武直-10研制工程,其综合性能相当于美国的AH-1W“眼镜蛇”攻击直升机和意大利的A-129型攻击直升机,机动性能直追美国的“阿帕奇”和俄罗斯的米-28。武直-10的出现使中国的直升机技术进步了20年,中国也拥有了强国陆军已经普遍列装的专用武装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