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

保健品 高科技 老年人为何容易身陷各种骗局?

2013年07月06日 09:51 作者:韩冬 来源:大众网临沂站
“年轻时都是挺精明的人,怎么到老了反而变得像孩子一样,在骗子面前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呢?”相信许多做子女的都有这样的疑问。近年来,新闻热线也屡屡接到各种关于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投诉,到底为何“受伤”的总是老年人?怎样才能让老年人远离各种骗局?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

        大众网临沂7月6日讯(记者 韩冬“年轻时都是挺精明的人,怎么到老了反而变得像孩子一样,在骗子面前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呢?”相信许多做子女的都有这样的疑问。近年来,新闻热线也屡屡接到各种关于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投诉,到底为何“受伤”的总是老年人?怎样才能让老年人远离各种骗局?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
      案例:多种骗局“瞄准”老年人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大家轻信这些小广告后,才去参加活动被骗的

       案例一:洗脑推销保健品,3年被“忽悠”走15万
      近日,家住平邑县的孙女士向记者反映,3年多来,在一家保健品店工作人员的“忽悠”下,她74岁的父亲用在买保健品上的钱已经达15万多元,这让她们做儿女的既气愤却又无可奈何。保健品店的工作人员经常会趁家里没人时送一些酱油、粉丝等“小恩小惠”,甚至还经常组织父亲参加讲座或外出旅游等,借以推销保健产品。“我看了父亲买回来的保健品,上面都写着不能代替药物使用。可是父亲却认为这些保健品比药品还要管用,我感觉父亲现在已经被他们‘忽悠’得不能自拔了。”孙女士气愤地说。
      后来,孙女士到这家保健品店讨说法,可工作人员却说这些保健品是她父亲自愿购买的,他们也没强迫老人购买。“其实他们也就是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然后忽悠他们买了这么多保健品。在此,我也想提醒家里有老人的朋友,一定不要让老人盲目花钱买这些保健品了!”孙女士说道。
      案例二:510元买3件小家电,中看不中用
      “前几天,我们数十名老人去参加‘新奇特产品推广会’时,听信了现场人员的‘花言巧语’,花了510元买了3件小家电。回到家后大家伙发现这些小家电根本无法正常使用。后来我们打电话说想要退货,可对方却一直推脱……”6月28日,74岁的朱俭大爷和其他20多位上当的老人一同来到兰山区工商分局进行投诉。蒋素欣大娘指着这些小家电说,回家后她用壶烧水时满屋子都是胶皮烧焦的气味,非常熏人。而所谓的高频灶在插上电源后虽然指示灯没有反应,但家里的电源却一下子短了路。
      兰山工商分局公平交易局经济检查执法队孟祥成队长告诉记者,当日下午,一伙人又在市区某饭店以相同的手法搞促销,现场有老人报了案。他们和公安部门的民警一同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并将一辆面包车查扣。但是由于几天来一直未能联系上当事人,他们也无法进行调解处理。“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联系当事人,后续我们将配合公安机关对此事进行调查处理。”孟祥成队长介绍说。
      案例三:盲目相信高科技 上当受骗被忽悠
      1日上午,家住市区兰山小区的杨传增大爷告诉记者,通过邻居的介绍,他最近参加了一次免费测量血压的义诊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有人推销保健品,声称对控制血压有很好的效果,本来杨大爷对这类保健品并不是很相信。但是推销的人却说,他们的产品不同于往常,是“纯天然”、“绿色”的保健品,同时使用了最先进的“纳米”技术,对人体完全无害,而且还有特殊的疗效。
      随后,推销人员还拿出了某位专家发布的检测报告。听到“纯天然”、“纳米”这些词,又有专家保证,杨大爷放松了警惕,他认为这些高科技的东西肯定错不了,而且电视上也在到处打广告,杨大爷当场买了2000多元的产品,然后高高兴兴回了家。杨大爷的儿子知道这件事情后上网一查询,才发现根本查不到相关信息,杨大爷方才知道自己上了当。
      案例四:谎称子女“有难” 冒充朋友向老人要钱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家住苗庄小区的刘大爷在家中迎来一位急匆匆的男子,对方称是他儿子的同事,并准确说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和工作单位,甚至还亮出了刘大爷儿子的身份证及工作证。这个人告诉刘大爷,他的儿子在工作时突然晕倒了,现正在医院接受抢救,急需用钱。
      看到对方有这么多儿子的证件和信息,老人心里一下着了急,没有多想便掏出2000块钱交给这名男子,让他赶紧送到医院去。这名男子离开后,老人正准备赶到医院去时,突然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他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 
      追问:老年人的“软肋”在哪里?
      记者从市老龄委了解到,截至2012年12月,临沂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为16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73%,“十二五”期间,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速。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市老龄人口将以年均3.6%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临沂老龄人口将达到173.4万人。老人被骗后不仅会伤及老人自身,还会影响多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引发诸多不和谐因素。那么,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咨询了临沂大学的心理学专家以及兰山区消协的相关工作人员。
      心理学专家:老人生理退化、心理脆弱容易上当受骗
      临沂大学专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姜开岩老师表示,老年人之所以容易上当受骗,主要有3个原因。“受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信息加工能力明显降低,在处理信息时,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别是来自所谓‘权威’专家的声音。他们正是利用老年人崇拜所谓权威的心理特点,使其上当受骗。”
      姜开岩老师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健康、安全等问题都是老年人看中和关心的。因此,一些保健食品销售商故意片面夸大一些疾病的危害,让老年人觉得问题严重,不马上买药就不行。许多老人抱着“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其实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
      消协工作人员:心地善良、与子女沟通少是被骗诱因
      兰山区消费者协会办公室主任朱升新告诉记者,每年兰山区消协都会接到一些关于老年人被骗的投诉,近3年来,2011年数量最多,今年则最少。“从以往的案例来看,我认为老年人心地善良、与子女沟通少、贪小便宜等都是被骗的诱因。”
      朱升新主任认为,老年人大多是心地善良的,这是自然规律。受善心支配,老年人普遍认为自己不骗人,别人也不会骗自己。所以,别人说什么都会相信,也就容易上当受骗。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老年人消费目的也正由防病治病扩大到抗衰老、益智等多种需求。于是,一些骗子打出极具人性化关怀的“亲情牌”,用免费义诊、健康讲座、免费赠药等形式为诱饵,巧设各种迷局对善良的老年人进行欺诈。
      “其次,老年人和儿女沟通少也是老人受骗的重要原因之一。”朱升新主任认为,一些不与子女同住的空巢老人内心对亲情充满渴望,如果有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他们的心理防线往往会被轻易攻破。同时,老年人大都患有疾病,他们渴望治愈,遇到医药骗局,他们往往主观上就愿意相信,即使意识到可能是骗局,也会抱着侥幸心理去“求证”。
      “老年人大多是从穷日子熬过来的,买东西时一分钱也舍不得多花。一些骗子正是瞄准了老年人贪小便宜的心理,用假货、劣货冒充名牌、正品,以所谓‘出厂价、跳楼价或者新奇特产品推介会’等作诱饵诱骗老人上当。”
      应对
      面对骗子们层出不穷的骗术,老年人又该如何防止自己上当受骗呢?临沂大学专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姜开岩老师和兰山区消费者协会办公室主任朱升新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保持头脑冷静 多和子女沟通
      姜开岩老师认为,从老年人自身来说,遇事要尽量头脑冷静,三思而后行。同时,老年人也应该多学习,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跟人交往,让生活充实些,减少孤独心理。
      其次,由于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不少子女只把满足老人衣食住行作为“养老”的全部,平时很少陪老人散心、娱乐,有的甚至嫌老人落伍,不愿与老人交谈、聊天,忽视对老年人的精神抚慰。因此,平日里子女一定要多抽点时间陪陪父母。如果老人被骗了,不要过多指责。有些老人被骗后,怕被家人怪罪,而一直不敢告诉家人,导致不法分子继续猖狂作案。
      “除此以外,如果老人有什么异常的举止、言语或情绪,千万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和老人沟通。同时也要让老人意识到由于大脑认知机能的老化,自己远没有以前那么精明了,要多一点防范意识。”
      多了解社会变化 凡事没有那么绝对
      朱升新表示,“老年人平时要多看新闻,多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才能提高自我防骗意识。”
      朱升新主任提醒说,老年人一定要记住,凡事没有那么绝对。一些骗子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夸大其词,把产品宣传得神乎其神,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年人一定要在心中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要急于购买,“如果自己把握不准的话可以先和子女进行沟通,可以向权威部门进行咨询。如果老人发现自己被骗后,一定不要着急,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人老了,交往圈子往往也越来越小,那些轻信陌生人的老人,身边没有多少能说话的熟人。他们想与人交往,但害怕被人嫌弃。于是乎,甜嘴蜜舌的骗子就钻了空子。”LXM

    (责任编辑:赵国秀)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