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学生聚在一起玩“泥巴”,拿着剪刀剪出五彩的“小马”,手捏黑白棋子沉浸在棋盘的天地中……如果说这是一堂正常的初中课程,你一定不敢相信,但是这确实是真的。从10月开始,临沂十二中率先在全市系统地面向七年级学生开设了30门“选修课”,1013名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走班”学习,暂时告别了课本和笔记,尽情在自己的选择中享受着快乐。
课堂
中学生课堂上“摔泥巴”学生们玩得非常“爽”
10月29日下午4点20分,虽然还未到放学时间,但在临沂十二中的校园里,不少学生背着书包行色匆匆,他们不是急着放学回家,而是要从自己的行政教室赶到“选修课”的教室。
六边形的桌子、长条形的桌子……与普通教室不同,这些“选修课”每一间教室的格局布置都不同,陶艺课桌子上摆放着陶泥,剪纸课桌子上铺满了彩纸,书法课桌子上则是笔墨纸砚。学生们进入课堂后,随意而坐,神情轻松。
看到学生来得差不多了,陶艺课的老师开始上课。没有“起立,老师好”的问候,没有严厉刻板的表情,学生们一边拿出陶泥摔打着玩,一边互相小声交流着。
尽管不一会手上就沾满了“泥巴”,但33名学生玩得都很开心。“我很喜欢做陶艺,但平时在家很少有机会玩,现在学校开设了这样的课程,可以在课堂上尽情地玩,还没有作业,真是太爽了。”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上,7年级13班的邢星宇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认真摆弄着手里的陶泥,搓泥条、盘制,每一个步骤都做得十分认真。一堂课下来,一个陶泥做的小罐子就在她手里“诞生”了。
50分钟很快过去,但在陶艺课的教室里,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坚持完成“作品”后,才满意地离开。
课程
校内外老师“齐上阵”尊重兴趣比关注成绩更重要
不仅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老师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竞聘“选修课”的老师。同时为了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学校还专门从社会上外聘了两位“专家”,担任围棋和舞蹈课的老师。
下午4点不到,临沂亚新围棋教室的负责人亚新便赶到十二中,作为临沂市最早的“棋王”,面对着这些对围棋还一窍不通的中学生,亚新将围棋的历史、博弈间的文化娓娓道来,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盯着他手里的黑白棋子,神情十分专注。
“因为时刻存在与对手的较量,所以围棋教育是一种‘挫折教育’,学习围棋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情绪控制,发散形象思维。”亚新表示,虽然这些新“徒弟”们大多对围棋不了解,但是他们的兴趣会成为指引他们前进的最好的老师,而家长们在了解到孩子的兴趣需求后,不应该只看重学习成绩,“应该保护,而非抹杀”。
记者了解到,在十二中的“选修课”课程中,本校的老师成为授课的“主力军”。由于是第一次开设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老师们也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
担任陶艺课的王老师是八年级的美术老师,因为平时喜欢陶艺制作,所以她主动承担起了教课任务。没有现成的教案,她只能在正常工作之余从网上搜集资料,而这种备课方式比正常美术授课更难。
“玩‘泥巴’是孩子们的天性,在玩中可以释放自己的压力,但对于城里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机会少之又少。”看到孩子们兴趣得到满足时露出的张张笑脸,王老师也十分开心。
尝试
小社团变身“大课堂”1013名学生自由选“最爱”
陶艺、剪纸、书法、围棋、国学、足球、舞蹈……30门选修课,7年级1013名学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填报两个志愿,然后学校在统计后再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平衡,在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的前提下,确定最终的名单。
虽说是“勇开先河”,但在整个年级开设“选修课”,对学校来说并没那么容易。“我们经过了两年多的筹划,然后在今年暑假开始制定系统的方案,最后才确定下来。”看着自己筹划的“选修课”终于由梦想变成了现实,临沂十二中师生发展中心杨金生老师非常欣慰。
学校开设“选修课”,让学生在学校里根据自己的兴趣尽情玩乐,那么家长们会不会愿意呢?杨金生介绍说,在正式开课前,学校针对家长们发放了1013份调查问卷,结果有1000多名家长选择了“非常有必要开设”,这给学校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从10月15日起,每周三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开始固定成为7年级选修课的时间,虽然一个学期12个课时有点少,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能玩得这么开心,学生们都很知足。
杨金生介绍说,“以前学校也有一些社团,但那都是小范围的,很多条件都受限,现在我们整合了全校的资源,专门拿出功能教室,配备专业老师,学生们上课时使用的剪刀、毛笔、围棋、陶泥等物料都由学校免费提供,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致。”
在开课成功后,十二中计划在以后建立“网上选课”系统,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将“选修课”作为特色课程长期开设下去。
声音
十二中校长:考试之外注重素质培养
“这只是我们60多门校本课程中的一部分,‘选修课’成为考试之外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有益补充,两者相辅相成而不是矛盾的。”十二中校长孙静表示,虽然这只是一次大胆尝试,但结果很成功,学生们兴致很高,家长们也大力支持。
孙静介绍说,从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意见来看,可以预见未来考试制度将迎来“转向”。“录取制度更加多元化,将体育、艺术等纳入综合评价的体系,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尝试的方向是正确的。”
临大教授:学生自主选择为“尝鲜”点赞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小学阶段家长们热衷于对孩子们兴趣的培养,每个学生甚至同时要参加钢琴、舞蹈、书法等多个兴趣班。而到了初中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家长们大多会大刀阔斧地对这些兴趣班进行“削减”。
“有些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有些则是家长强加的。但中学以后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初中开设‘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便是对孩子兴趣最大的尊重。”初中开设“选修课”,大学教授怎么看呢?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临沂大学教育学院蒋晓虹教授马上给出了“值得鼓励,应该大力推广”的评价。
蒋晓虹认为在中学开设“选修课”,尊重了学生在该阶段的成长规律。“除了培养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外,中学阶段学习开始紧张起来,而在‘选修课’上,学生们可以放下包袱,尽情玩耍,释放压力,这对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非常有必要。”(记者 金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