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包村记
——记大众报业集团帮包苍山贫困村的三位“第一书记”
大众网临沂讯(记者 庄红)《水浒传》中的石秀是个肝胆忠勇之人,为朋友两肋插刀、敢于拼命,因其排行老三,故号“拼命三郎”,我们这里说的“拼命三郎”是三个人,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编、任职苍山县石埠村的“第一书记”王洪亮,大众日报记者、任职界坊村的“第一书记”杜辉升,半岛都市报记者、任职任桥村的“第一书记”连茂明。三人来自不同的媒体,为人处事也有差异,但在“第一书记”工作上,却有一个共同特点:拼命。
“我们是来报恩的”
三位“第一书记”都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但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而且是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他们是想也没想过的。
省委组织部安排的“第一书记”培训班让3个人收获很大,培训班第一天,“第一书记”们到了沂南马牧池党性教育基地参观,里面有很多大众日报的元素,3个人泪流满面看完了整个展览。在回临沂的路上,王洪亮用手机写了个小稿——《你把人民当亲人,人民才把你亲人》,并把它作为当天的作业发给了培训班临时党支部,第二天高晓兵部长为学员上第一堂课时,她首先提到的就是这条短信,她念了足足有三百字,说这种情怀让人感动。临沂是是大众日报的诞生地,是老区人民养育了大众日报,报社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来临沂任职‘第一书记’,就是来老区报恩尽孝的,要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情感做好工作。”“第一书记”们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带着满怀的激情来到村里,遇到的却不是掌声和笑脸,有的村民说“下派的干部多少茬了,都是来镀金的”;村干部们也普遍看不起,“现在他们情绪很高,有哭的时候”。一到村里搞调研,发现情况比想像的要差,村不仅是空壳村而且有大量欠债;村里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很多,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重要的是散和乱,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多。在焦虑中,3位“第一书记”扑下身子搞调研,走街串户问计于民,矛盾的症结在哪里,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可用的资源有哪些。在此基础之上,3个村都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慢慢地老百姓的眼里出现了异样,“这些人很扎实,像是来干事的”,主动到村委找“第一书记”反映情况的多了起来。那时候各行业的扶贫举措还没有出来,问题一大堆,手里没有粮,怎么办?干不成大事,总可以做点小事,于是协调张刚大篷车为村里的小学建起爱心图书室;协调市里的大医院,为村民进行义诊;协调慈善部门捐出5000元资助村里的贫困户。村里整天热热闹闹的,村民的信心有了很大提升。后来开始跑项目、筹资金,与百姓们一起干工程,一块吃大锅饭,“第一书记”带着汗水融入了群众中间,成了村里一份子。老百姓喜欢“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对村里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现在离开村两天,就想得慌。”三位“第一书记”说。
“有思路还得有办法”
这次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之所以做得实,就在于省里不仅把人派下去了,还配套跟进了许多行业扶贫措施。但是项目能不能争取到,能不能落地产生效益就看“第一书记”的本事了。为了争取项目的立项和落实,三位“第一书记”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结合行业部门的特点,形成完备的项目资金报告,然后到各主管部门靠上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今年5月份“第一书记”们到苍山水利局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时,副局长王伟说:“你们是第一个带着材料来报项目的,并且这材料写得都可以做蓝本了。”在报社和各方面的支持下,目前3个村里已完成或启动的项目23个,这些项目共带来资金达1500多万元。
许多项目是要有配套资金的,“第一书记”任职的三个村都是贫困村,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全,哪里去弄配套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三个“第一书记”又得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去找钱。在这方面,当记者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杜辉升想为村里修下水道,但是没钱,他的村里有个老板,身家过亿,但很少和村里联系,镇里领导做他的工作,想让他为村里做点贡献,他也不理会,杜辉升就一次次上门找他,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老板终于被老杜感动了,一次拿出8万元,为村里修建排水沟。连茂明是做经济新闻的记者,筹集很有一套,他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先后到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局、极地海洋世界、青岛帝一铭海参等关系单位做工作,筹资46万元,为任桥村修水渠、安路灯、栽植绿化苗木,当村里的路灯第一天亮灯的时候,老百姓就像过节一样。在集团和晚报领导的帮助下,王洪亮筹资120余万元,帮助村里的学校完成了改建,让村里的孩子们有了新的教学楼,并且建起了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联系一些企业捐资金,实施了中心大街环境综合整治,走在宽敞整洁的大街上,老百姓说,真的就像城里一样。
“老八路又回来了”
王洪亮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认定的事就是拼了命也要干好。进村后,他发现别的村都在修路,而石埠村没有。原来是因为过去村里干群关系紧张,村里没报计划。“这怎么能行,这路必须修”,王洪亮就开始找有关部门,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最后把人家找烦了,对方说“王书记,别找了,这路我们就是捐款也要给修起来。”修路的时候,因为包工头想偷工减料,他把包工头赶走了三次,最后这包工头说:“遇上这么个人,算我们倒霉。”当路修好后,石埠村百姓发现不仅道路质量好,而且还唯有自己村里的路是五米宽的,而其它村都是四米的,村民都翘着大拇指说:“王书记,好样的!”王洪亮在南桥镇的宿舍里摆着三双鞋,其中一双户外鞋已经磨坏了,去石埠采访的记者就纳闷了,“这么好的鞋怎么就能穿坏呢?”9月22日,他到村里转了一圈,看着平整的大街,百姓的笑容,他找到了答案。
作为长期在沂蒙老区工作的大报人,杜辉升深知老区的农村需要什么,老区的百姓拥戴什么样的干部。为了工作方便,他把私家车开到了村里,带着村民办事,跑项目,每月里程都将近3000公里。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农忙时节他就把会议都选在晚上开,村庄的夜晚格外黑,他一人开车回镇上,有好几次差点出意外。村里在修建排水渠的时候,他媳妇在去河南出差的路上出了车祸,杜辉升也没回家,结果媳妇一周没理他。
连茂明是位生长在山里,工作在大海边的小伙子,工作有激情,有章法。为了争取资金,他喝酒喝得胃出了问题。为了搞好村里的环境整治,他有时候很晚才回到镇上;为了减少群众说闲话,他很少在村里吃饭。有个村民因为对村里的工作有意见,醉酒后到村委会大闹,影响极为恶劣,经请示上级党委后,他到派出所报案,把那人给拘了起来。
虽然上级没有明确要求“第一书记”必须每天都在村里,但集团选派的三位“第一书记”只要没有特殊事情,每天都在村里度过。南桥镇镇长公丕提多次说:“原来我在镇上工作时间是最长的,现在大众报业的三位‘第一书记’超过了我。”
帮包半年,三位“第一书记”黑了、瘦了,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三个村的村庄漂亮了,村民的笑容多了。他们的工作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评价。“老八路又回来了,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原来只是在电影上才能听到的台词,如今从三个村的老党员口中讲了出来。石埠村的村民绣制了漂亮的鞋垫送给了王洪亮,中秋节前还送来了板栗核桃;界坊村的刘兆成等几位老党员专门写了表扬信,要送给大众报业集团领导,被杜辉升制止了;任桥村的老党员刘兰国把从地里抓到的两只山鸡,送给连茂明,被连茂明婉拒了。苍山组织部领导说,大众报业集团三位“第一书记”给大家带了个好头。与三位“第一书记”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南桥镇领导说,三位“第一书记”不仅改变了任职村的面貌,也给镇干部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促进了镇里的各项工作。
(责任编辑:范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