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大众读中国汽车合资三十年
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步的一家公司,
本刊记者 陈墨
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引进技术需要消化吸收,第二个是发展轿车工业特别是建立零部件生产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轿车工业应建立在我们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基础上,不能靠散件组装,因为我们花不起外汇。这不是上海一地的问题,而是全国性的问题。
《把“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搞上去》 1987年12月24日
—摘自《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
上海,从近代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国经济风云际会的地方。无论是浦东新区的开发,还是最近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上海这座城市都在引领整个国家的经济改革和转型。
上海大众,作为这个城市最耀眼的一张商业名片,从成立开始一直在引导中国汽车业的不断升级。1983年,第一台组装桑塔纳顺利下线,这意味着上海大众在中国的正式“亮相”;2013年11月,上海大众将迎来自己生产的第1000万辆轿车下线,已经成长为中国最成功的合资汽车公司之一;而在明年,上海大众即将迎来成立3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
上海大众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中国大众们”的支持,30年间,中国的汽车市场从无到有,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在产品上始终坚持了高标准和高品质。这一切其实是从上海大众创立初期就塑造的风格。
今年8月出版发行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曾记录了“桑塔纳国产化”遭遇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也向公众展示了中国领导人对汽车业发展的远见卓识。
透过历史可以看到,上海大众成立初期面临着在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上海大众的缔造者们,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创业,不仅按时完成了“桑塔纳国产化”,还经受住了“德国品质”的严苛挑战。
桑塔纳由此成为中国汽车史上最经典的一款车型,销量长盛不衰。而上海大众也在桑塔纳的基础上塑造了质量和品牌美誉度,成长为受人尊重的中国合资公司。
筚路蓝缕创业路
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上海来说,有石化、飞机、汽车三大项目同时要上。仔细考察后,上海把重点放在了正在起步的汽车项目上。其中上海大众旗下的桑塔纳国产化,被列为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战略调整的重点扶持项目。
最初,中德双方定下了桑塔纳7年国产化的计划表,但这款车组装3年产量上万后,国产化率仅为2.7%(只有轮胎、收音机和蓄电池三种零部件实现国产化)。
当时国家外汇非常紧缺,桑塔纳起步是靠CKD(Completely Knock Down的缩写,指以全散件形式进口整车)组装。组装一台桑塔纳要用一万美金的外汇来进口零部件。如果桑塔纳组装指标用完后还不能国产化,上海大众将面临关门的命运。
1987年6月,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在国务院领导指派下,带领一个工作组到上海,专门调查研究桑塔纳国产化问题。作为全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主管,朱镕基在调查后总结说:“上海桑塔纳销售得很好,但是推进国产化工作的进程很慢。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痛苦教训,三年来的国产化工作,实际上几乎没有向前迈进一步。”
1987年底,上海市连同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召开“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会议”,向中央政府立下了3年内国产化率达到85%的军令状。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朱镕基阐述了桑塔纳国产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意义:“第一个是引进技术需要消化吸收,第二个是发展轿车工业特别是建立零部件生产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轿车工业应建立在我们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基础上,不能靠散件组装,因为我们花不起外汇。这不是上海一地的问题,而是全国性的问题。”
他以迫切的语气告诉上海大众的管理层:“这个工作应由我们自己做,不能只靠德国人,因为靠CKD他们照样赚钱,他们不会比我们着急。上海同志在三年内必须奋发图强,实现桑塔纳的国产化,把成本降下来,不要外汇,这样才有竞争力,那时就是一汽和上海竞争了。对上海同志来说,搞国产化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恰好在这段时间,1987年12月22日,朱镕基被任命为上海市委副书记,并被提名为上海市市长人选。桑塔纳国产化的难题,成了他需要打的一场硬仗。这也成为他初来上海主抓的一个重点项目。
质量是上海的生命
朱镕基有在工业一线工作的长期经验,他明白实现目标有多困难。上海大众原总经理王荣钧在回忆朱镕基抓国产化时说,有一次他带了两张当天在总装线转毂试验台上拍摄的轮胎爆裂的照片给朱镕基看。他说,设备、模具是进口的,橡胶也是进口的,结果还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后来查明是生产现场管理问题)。如果出厂在行驶中发生这样的问题怎办?朱镕基震惊了。他严肃地强调:“桑塔纳国产化要100%合格,降低0.1%我们都不要。”
朱镕基已经意识到国产化严要求高标准背后实际上是一场攻坚战,事关桑塔纳命运和前途的较量。而从长远看,这是在为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打基础。所以,抓质量成为朱镕基对于“桑塔纳”国产化工作的核心要求之一。
对于当时的上海大众来说,虽然时间紧迫,但上上下下对质量的认识是一致的。质量不仅关乎桑塔纳轿车的安全,关乎这辆车的口碑,更将影响到上海大众后续产品的品牌。
朱镕基为这个难题开出的方案是“找外援”。
1988年,曾经在武汉柴油机厂当厂长,在中国享有盛名的联邦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在上海考察了包括上海大众在内的17个企业。朱镕基专门请格里希在上海全市厂长大会上为上海企业界1200多名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做关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报告。在听取格里希报告后,朱镕基作了书中被题为《质量是上海的生命》的讲话。
他说:“我讲的质量,包括产品的性能和技术水平,不是‘瓜菜代’的质量。上海的产品一定要按国际标准生产。采用落后的标准,即使质量管理搞得很好,产品还是卖不掉。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标准生产,为了出口而生产,根据用户需求生产。”
朱镕基在这篇讲话中认为:“现在中国存在不讲质量、马马虎虎的现象只是暂时的,我们的民族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好传统。从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我们的工厂管理是很有成绩的。1964年工业学大庆,对工厂要求非常严格,那时候工厂搞技术比赛,设备擦得发亮。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现在没有严格管理。”
而且,一向严厉的朱镕基对质量问题采取了“零容忍”,这也使得创业初期的上海大众就把质量当成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1989年,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部分职工写信给朱镕基,反映在“桑塔纳”轿车零部件国产化工作中,某些片面追求指标、弄虚作假的问题。朱镕基就此写信给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陆吉安作了批示,在书中题为《关于质量管理问题的批语》中,他写道:“请陆吉安同志严处,此风不可长。如属实,要‘杀’一儆百,不惜‘牺牲’。”
共同体的意义
桑塔纳国产化的最大问题还在于生态环境。
上海大众刚成立时,中国基本上没有轿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是为卡车配套的多,从未干过轿车配套,而桑塔纳是70年代初德国最新的轿车技术,国内的技术差距要落后许多年。
朱镕基对这种情况很清楚。在《把“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搞上去》这篇讲话中,他讲道:“从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形势和需要来看,以‘桑塔纳’国产化为基础来建立中国轿车工业的零部件生产体系是当务之急。”
对于这一条,朱镕基进一步阐释道:“我们把生产轿车零部件的体系建立起来后,虽然现在不能出口整车,但可以大量出口零部件,它成本低”。
在上海市政府全力支持下,上汽停产了当时销售尚好的上海牌轿车,并把上海汽车厂并入上海大众。上海汽车底盘厂和上海第二汽车底盘厂被合并为汇众公司,专门为桑塔纳生产前后悬挂系统,原来上海重型汽车厂自主开发和生产的交通牌4吨载重车、大通牌15吨自卸载重车和32吨矿用自卸车、130轻型车和手扶拖拉机等产品被全部放弃。正是凭借这种魄力,成就了上汽今天健全且成熟的零部件配套体系。
而在整合上海本土资源的同时,朱镕基提出更为具体的组织实施方法:“我们一定要搞一个‘国家队’,搞一个‘中华牌’。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不要搞‘上海牌’,要搞‘中华牌’。不是光在上海搞,而是要放眼全国。”
上海大众由此成立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这对桑塔纳国产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少零部件企业依靠上海大众的平台资源获得发展。而让众多零部件厂上台阶,资金紧缺是一个死结。上海市计委专门成立国产化办公室,并筹集了几十亿元的国产化基金。这笔基金来源于桑塔纳轿车本身:当时每售一辆桑塔纳轿车,就提一笔国产化基金,并放至桑塔纳共同体中。
这笔基金最终成为培育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发展的种子基金。如今活跃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上的企业,多数是依托于上海大众建立,并最终发展到向其他汽车企业配套供货。桑塔纳国产化就像个孵化器,实现了“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一个行业”。
经过30年的发展,桑塔纳的“共同体”已经由过去以推进国产化为主要任务的松散联合体,发展成为上海大众和它配套企业的经济联盟。同时,成员单位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零部件供应商,而是吸收了经销商和服务商,转变为实体上的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
孕育一个行业
以朱镕基为代表的众多中国汽车工业决策者认为,能够加入到全球汽车零部件体系之中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出路。这一发展思路至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从1987年桑塔纳国产化起步到1991年,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相继实现国产化,同时上海大众宣告年产6万辆整车和10万台发动机的产能已经形成,并建立了符合德国大众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全国180余家零部件企业所组成的配套体系。同年8月,上海大众告别CKD,结束了以进口散件组装生产轿车的方式,终于实现了国产化。
桑塔纳国产化的成功,则为上海大众后续新车型的开发及全国的整车企业上马探索了路径。桑塔纳后续的多种改款车型开创了中国汽车合资自主研发的先河。而上海大众在这个基础上也逐渐建立了独立的研发体系。2008年,由上海大众自主设计和研发的A级车Lavida朗逸成功上市,长期占据国内A级车畅销榜首位。2011年,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合作开发的基于德国大众新一代B级平台、面向中国市场的全新帕萨特上市,这是中国轿车企业首次直接参与国际一流汽车制造商的全新产品开发,也标志着上海大众的研发工作正逐步融入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开发体系。此外,近年来全新桑塔纳、途观、朗行等全新产品的相继亮相,更是得到了市场销量和行业口碑的双重肯定。
事实上,从“桑塔纳”国产化开始,上海大众不仅通过努力提升了自己的水平,同样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提升了中国汽车工业建设者们对于产品研发和制造的眼界和境界。
朱镕基当年规划的“桑塔纳”国产化零部件体系如今进入了收获期。现在,上海大众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几乎为中国所有汽车厂商提供服务。后来进入中国市场的许多跨国汽车公司在投产初期,零部件本土化率就在40%以上。正是有了这样完善的配套体系,才有奇瑞、吉利的成长。比如,为上海大众提供配套的几百家零部件企业,同时承担着奇瑞的配套工作。
可以说,如果没有国家如此重视“桑塔纳”国产化工作,就没有高水平的零部件工业体系,也不会孕育出中国的自主品牌。
对上海大众来说,近30年的成长与发展不仅仅是一条探索与追求卓越的道路,同时也照亮和承载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光荣和梦想。
配文:
1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驶下流水线。
2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合营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
3 1984年10月12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奠基仪式。
4 2012年12月16日,全新一代桑塔纳北京上市。
5 2013年1月15日,第一代桑塔纳完美谢幕。
6 2013年4月18日,上海大众第900万辆轿车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