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综合素质评价:软标准如何成为硬杠杠?
新一轮高考改革中,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减少高考统考科目、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成破冰“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的组合拳。而各方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综合素质评价这个软标准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硬杠杠。专家指出,必须进一步加强评价的科学性、可比性,同时建立完善的公示、监督机制,使软标准做到可信、可用,进而促进高中教学和育人理念的全面改革。
破冰“唯分取人” 综合素质评价无法缺席
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大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专家表示,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中打破“唯分数论”的一大重要举措。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新一轮高考改革通过把高考统考科目减少为语、数、外三门、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使过去高校招生以高考总成绩这“一个依据”变为“两个依据”。在此前提下,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由此形成的“两依据一参考”对普通高中学生的考察更为全面、科学,使过去的“招分”变为“招人”。这既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高校按自身办学特色招录人才。
一些教育界人士分析,《意见》在以往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改进和加强。一是改主观的“操行评定”为客观的写实记录。二是评价程序更为完善、更为阳光,先是学生如实记录,继而在校内、班内公示审核,最终形成档案。三是强调“评而能用”,高校将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并通过集体评议对报考考生做出客观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将在推进人才多元评价上产生积极作用。”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表示,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减少统考科目、建立学业水平考试的情况下,未来高考成绩的区分度可能进一步降低,高校也非常需要可考察、可比较的“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成长记录如何真正写实?
早在2002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就已引入全国中学教育教学之中,但仍存在评价要求各地不一、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在中部某省一所仍在按照现行模式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中学,记者看到,每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表》往往寥寥数语,一些评语如“该同学表现良好”“该同学成绩优异,有责任心”等,几乎看不出任何差异。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说,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中基本未发挥效用。一是对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信度不够;二是高校招生录取要在短短几天内完成招录几千人的任务,对每份档案不可能详细看。
教育部基础二司负责人表示,这次《意见》着重强调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如思想品德方面,不仅要看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可以考察、可以比较的。
近期,清华大学附中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积分系统”并开展试用,系统内容包括承担社会工作纪录、个人成长记录、个人奖励记录等数十个项目内容。清华大学附中德育主任辛颖说,过去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也面临评价比较主观的现象,而现在的积分系统能使综合素质评价客观并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