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留学生“圈子化”怎么看?
正方
华人圈子给孤独学子以慰藉
刘婕 维维 茜茜里娅
刘婕:清晨闹钟响时起床,洗漱完毕前往教室上课,放学后抱着几本书泡在图书馆,在黑夜沉沉时回家,这就是我最初3个月到美国普渡大学时每一天的生活。家——教室——图书馆——家,四点一线。
课堂上、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文化差异。我不敢开口,在国内时可以争论,到了这里只能选择沉默。我无法理解外国学生彻夜聚会彻夜喝酒的娱乐方式,也没法融入进去。一拿起电话听到妈妈的声音鼻子立刻就酸了,但我不敢哭,不敢说想家。每天只有在洗澡时才能发泄情绪,热水一冲到脸上时眼泪跟着哗地一下全涌出来。
幸好后来在课堂组队时遇到了好友可可,她带我加入中国小伙伴们的聚会,大家一起过节,一起做饭,一起侃微博上最新的话题。他们让我觉得我不孤单,我在这里有一大群家人。
维维(化名,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相同的语言、相近的生活方式促使中国留学生们聚集到一起,远在他国,乡音总是格外亲切。
茜茜里娅(化名,曾在剑桥大学留学):华人圈子是留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初来乍到者,大家都会自发地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元老级别的留学生还会把新人介绍给当地的外国朋友社交圈。华人圈子可以充当“家人”的角色,圈中人也能共享各类资源、信息。
(冯琦婧整理)
没必要刻意和外国人交朋友
小芹(曾留学英国)
留学生身处国外,与人为善很重要,但是不用过于在意这个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只要是脾气相投、兴趣相合,自然都可以成为朋友,所以我倒是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和外国人交朋友。我觉得心态放平和,顺其自然是最好的。
因为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原因,留学生和外国人交朋友多少有些障碍。举个例子:英语环境中,外国人夸你长得真漂亮,你应该说“谢谢”,而不是说“不是不是,我哪有您长得好看”,外国人瞬间会觉得聊不下去了。这就是文化差异。如果留学生想要和外国人交朋友,就要有因为文化差异碰壁的心理准备。
我初到英国时住寄宿家庭,那个家庭的孩子给我的感觉很是独立,15岁时便独自出去旅行。对于我这种在国外每天视频跟妈妈撒娇,征求买哪种颜色的衣服的孩子,他完全不能理解。我试图解释这是一种和家人联络感情的方式,也是为了让家人知道我在国外很好,他们可以放心,他才逐渐开始待见我。后来在相处中,我也有意识地展现自己的能力,让他了解我,最终我们成了朋友。我们虽不算是那种知心的至交好友,倒也能经常一起聊聊天,或者出去玩,在生活上他也给了我不少帮助。
(杨琦整理)
通讯环境变化造成“抱团”
林志共(留美海归)
《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海外网日前所做的“中国留学生爱‘抱团’好VS不好”的调查显示,留学生中存在“抱团”现象。我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现象。
首先,现在的留学生和20多年前的留学生不一样,家庭条件都较好,大多还是独生子女,衣食住行无忧。因现代通讯之便,他们不仅可以很方便地同家里联系,也很容易联系上其他中国留学生,因此会出现“抱团”现象。此外,有的同学则因为英文水平不够好,更愿意用母语沟通才去“抱团”。
而20多年前到国外的留学生,因为生活不够富裕,还需要打工支持学费和生活费用,没有时间去“抱团”。我曾在华人中餐馆打过工,一天工作12小时,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联系同学或朋友。当时我们班的同学已经有几个在纽约工作,由于通讯不便利,也没那么容易联系上。此外,尽管是中餐馆快餐,而顾客以外国人为主,我便逐渐了解了当地文化,也提高了英文水平。
另一方面,我认为主要还是文化差异造成了“抱团”。不少国家的留学生,都喜欢和本国来的留学生在一起,一是可以解决思乡之苦,二是可以相互帮助,所以,各大学都有各国留学生同学会。但如果留学生不和当地人交流,也许无法真正实现到国外留学的目的。我所在的实验室就曾因太多华人讲中文,当地人说不尊重他们,要求用英文谈话,因此,我们一般有外籍人士在场都会很注意用英文沟通。
总之,留学生需要有自己把握度的能力,“抱团”可以,但融入当地文化也很重要。
(林桂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