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国内国际

广州积分入户医护人员占比最高 农民工微乎其微

2016年01月31日 09:43:00 作者:秋明 肖桂来 王鹤 来源:广州日报
去年12月21日,广州市公布2015年积分制入户名单,来自北京、福建等29个省(市、自治区)的4500名外来人口正式落户广州……广州积分入户政策实施效果如何?该政策是否还有提升空间?

        去年1221日,广州市公布2015年积分制入户名单,来自北京、福建等29个省(市、自治区)4500名外来人口正式落户广州……广州积分入户政策实施效果如何?该政策是否还有提升空间?

      昨日,记者获悉,民盟广州市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落实国家居住证政策,建立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的积分制度的建议》的集体提案。提案称,当前广州入户政策存在积分政策单一、积分体系不兼容、政出多门、公共服务难言便民的问题,建议推行居住证积分制度,建立“大积分”制度,分层次满足城市新移民的不同需求。

     

      提案: 广州现行积分政策单一

      提案表示,国家今年正式全面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广州作为特大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超过700万。和本地户籍市民一样,他们有小孩读书、老人赡养、看病报销、退休保障等基本需求。《条例》要求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据此,该提案认为,广州市重新调整积分政策以及公共服务政策势在必行。

      提案表示,广州入户政策由发改委统筹计划,人社、民政、公安、来穗局按类别分别负责实施。“受制于部门、区域间的‘信息孤岛’,人才引进材料不能申请积分入户,积分入户材料不适用于积分入学。”提案称,如果积分入户申请不成功,申请人还需为积分入学重新准备证明材料,再走一遍繁琐的申报程序。

      提案还指出,广州现行积分政策单一。除入户外,小孩入学等许多公共服务不在其中。根据户口网提供的调查数据,广州市入户申请人群中,85%是为小孩读书。如果不是为了小孩入读公办学校,参加中考和高考,广州的积分入户申请人数会陡减。

      “在户籍和公共服务捆绑的政策体制下,单一的积分入户政策必然给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增加户籍人口压力。”提案称。

      广州在常住人口规模扩大后,没有相应地增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配套投入,导致目前广州市各种公共资源的稀缺和拥堵。如公共学位不足,许多外来工子弟要不成为留守儿童,要不花钱入读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安全问题甚忧,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数据: 积分入户医护人员最受宠

      在现行积分入户政策下,哪些人“过关”相对容易?昨日,记者采访了户籍专家、户口网负责人余梁。他表示,在近5年的16500名“新广州人”中,占比例最高的是医护人员,其次是教师、金融行业、科技工作者等,普通农民工微乎其微。

      建议: 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加大投入

      提案建议,广州应借鉴学习上海的居住证积分制度,以及深圳的“大积分”制度,将人才引进、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等政策合并,用统一政策分层次满足城市新移民的入户、入学、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不同需求,促成户籍与公共服务解绑。

      提案认为人口管理和服务,涉及到户籍、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方面面,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部门间的政策联动,彻底破除“信息孤岛”。

      提案建议,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加大人均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提高非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公立学校学位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利用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义务教育。

      专家: 已对特需行业作出调整

      广州市福利协会秘书长钟仕雄表示,在城市紧缺工种方面,广州的积分入户制度作了相应的调整和创新。譬如,早在十六七年前,只要符合相关要求的,环卫工的子女就能在广州享受统筹入学。“这在国内城市中,算是走得比较快,想得比较周全的。”

      按照过去每年约有3000个积分入户名额,到去年调整到4000多个。“不仅是数额方面的调整,一些具体问题也受到关注,也开始调整了。”钟仕雄称,譬如民办教师、养老护理员等,他们在一些硬指标上,很难达到积分入户的条件,现在开始考虑单列考评、单列积分。

      对于这一提案,钟仕雄认为,值得吸纳其中的建议,对积分入户制度进行调整,甚至改革。“我们更应该考虑和努力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谭秋明 肖桂来 王鹤)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王艳彩)
想随时随地获取更多临沂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关注临沂大众网(@lydzw)微博
或临沂大众网公众微信( linyidzw);新闻爆料请登录大众论坛临沂社区或拨打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