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家居>家居卖场>卖场资讯

宜家中国门店数量激增 高增长背后存质量隐忧

2013年04月12日 10:38 作者: 来源:
近日消息,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集团(IkeaGroup)计划将其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增加4倍,希望将中国市场扩展为该企业第二大市场。而在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同时,宜家遭遇“成长”之痛。
        近日消息,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集团(IkeaGroup)计划将其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增加4倍,希望将中国市场扩展为该企业第二大市场。而在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同时,宜家遭遇“成长”之痛。

    宜家中国门店数量激增 高增长背后存质量隐忧

      宜家中国门店数量激增 高增长背后存质量隐忧

      宜家首席执行官MikaelOhlsson在演讲时称,宜家计划在上海、北京、宁波和重庆等地开设新门店。MikaelOhlsson还表示,中国将很将快成为宜家第二大市场,从长远来看也许会成为第一大市场。MikaelOhlsson表示,该公司目前在中国拥有11家门店,其希望增加5家门店。到2020年左右,宜家希望将在华门店总数扩大至40家。

      彭博社称,宜家正在寻求在高增长的新兴市场的扩张,以此抵消经济衰退以来对欧洲的依赖。根据宜家官网公布的数据,到2012年8月,宜家共有338家门店,其中245家在欧洲。同时,宜家还希望今年在俄罗斯开设更多门店。

      中国销售占20%计划门店数提升4倍

      在宜家的全球版图中,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亮眼。根据宜家中国发布的数据,2012财年(数据截至2012年8月19日),宜家中国销售额超过54亿元人民币,比上一财年增长21%。据此计算,宜家中国的销售额占全球销售额的20%。不过,宜家方面并未透露宜家中国的利润数据。

      据宜家方面引述集团总裁兼CEOMikaelOhlsson表示,宜家在全球市场中增长最快的是中国、俄罗斯和波兰,美国和德国则紧随其后。

      不过,在家得宝、百安居等巨头经历或退出中国市场或业绩下滑的同时,宜家的同店销售也面临下降。宜家方面表示,2012财年现有商场的销售增加了4.6%。而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8月31日的2011财年,宜家同店销售增长为7%。据外媒报道,Ohlsson预计今后几年宜家集团的销售额同比增幅在5%左右。

      十年降价超20%底价引发“低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宜家2012财年净利润增长8%,而上一财年该数字为10.3%。宜家方面表示,2012财年宜家产品平均降价0.8%,在之前的财年中宜家平均每年降价2.6%。此外,宜家方面称,在过去的十年里,宜家产品价格降低超过20%

      据了解,从2002年开始,宜家大幅降低商品价格,此后三年时间其商品平均价格下降了31%。2005年,其原有的7000多种产品价格最近的平均降幅为14%。到了2007年,随着宜家不断改善采购体系,其部分产品降幅高达50%。基于宜家每年都对商品价格进行过下调,十年来,宜家的产品价格与最初相比,已经下降了超过60%左右。低价的背后是成本控制的压力。

      但宜家为了追求极致“低价策略”除了让代工厂备受折磨,最终选择逃离之外,也导致了宜家商品频频曝出质量问题。由于宜家压价很低,而不少工厂又面临各种成本上升的问题,只能在材料上“做文章”。”有业界人士表示,宜家的产品的质量在业内口碑确实不算好。

      业界专家表示,这些年宜家产品价格下降明显,这主要是和扩大销售网络、与供应商密切合作有关。这两个因素也会继续允许宜家家居调整价格,为消费者提供功能齐全、价格合理的产品。的确,和家得宝因水土不服而退出中国市场不同,宜家家居能适应中国市场,主要是因为控制成本策略。

      自1998年,宜家进入中国开始,就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宜家”旋风。“宜家”在小资圈里,意味着“品位”。如若宜家盲目冒进,势必走上死亡之路。

    (责任编辑:王巧)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获奖名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