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临沂大众网 > 新闻聚焦 >
中国式“过马路”是种病 中国式“药方”能否治(4)
2012-11-05 10:19
作者:未知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设计不科学、设施不完善,导致的不是有序,而是无奈,进而发生无序。 课题组在上海共收集了超过1800个行人的过街行为,并搭建了一个实验平台,在电脑屏幕
设计不科学、设施不完善,导致的不是有序,而是无奈,进而发生无序。
课题组在上海共收集了超过1800个行人的过街行为,并搭建了一个实验平台,在电脑屏幕上模拟了虚拟的路口。实验者根据“信号灯”、“车流”情况和心理变化,来“过马路”。课题组以此来研究客观条件的变化对行人违章心理和可忍受的等待时间的影响。
实验结果很有意思,也让倪颖发现究竟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到行人的违章心理。
“我不否认现在的交通参与者素质有待提高,素质肯定是一方面因素。但除此之外,行人本身的性格特点、过街时有没有同伴,或者一些天气条件,比如高温、降雨天气,都能够像红灯等候时间一样,影响行人的心理,导致产生违章行为。”
但面对如此繁多的“影响因素”,又岂能“症症开出药方”?
在这个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的结论是: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主支相交路口,行人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秒,超过这个时间值,行人过街将处于不可控局面。这就意味着,当等候超过90秒,信号灯作用趋于零。
与石家庄、上海的尝试不同的是,也有城市开出的是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感冒药”。
在杭州莫干山路,自去年4月率先倡导“人行横道礼让”后,最先设置爱心斑马线的地方,只要有行人通过,车辆就会立刻减速停车,礼让行人。
为此,当地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车在斑马线前不让行,将被扣2分,还要罚款100元。
施行仅仅两个月,这条路上就处罚了近5000名未让行司机。这些司机包括开公交车、出租车、工程车、公务车以及私家车的人。但也仅仅在两个月后,“车让人”的理念已经深入杭州人心,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无论开车者还是步行者,都从中收获到了遵守良好秩序的甜美。
深圳市也修订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法规,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深圳行人闯红灯拟罚款100元,汽车在斑马线不减速,可能视同不避让行人,同样罚款500元。
许多社会学家也赞成加大惩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的做法。
“可以借鉴国外严惩方法,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的勇于对老百姓说‘不’的国家。”夏学銮对新加坡的严惩之下出秩序,更为看重。
醉驾入刑似乎是一个更好的例子。当酒驾、醉驾的违法成本通过严惩而成倍增加后,效果足以说明问题。
严管、严罚可能不是最好的办法,但面对各种“中国式××”,这张不带任何色彩的“药方”也许更管用。 |
(责任编辑:周传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