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丝绸之路考古成果丰富 学术价值涵盖多个领域
从左至右为石鼓山墓地出土的牺尊、文峰塔东周墓地出土的铜灯、纪王崮春秋墓葬出土的玉戈、兔子山遗址出土的西汉初年文书档案、老官山汉墓出土的人体经穴漆俑。
从左至右为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出土的“关”字款铭文砖、渭桥遗址发掘现场、隋炀帝墓出土的双人首蛇身俑、石渠县发现的吐蕃时代石刻、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出土的酱釉腰鼓。
9日,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等从入围的25项考古成果中脱颖而出。这十大考古发现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所展示的学术价值是近些年少有的。
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
古代青铜文化的精彩亮相
石鼓山墓地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共清理出墓葬15座,出土了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其中,出土的92件青铜礼器,不仅数量多,种类丰富,而且铸工精湛,装饰绮丽,也不乏形制新颖、造型异特之器,或属罕见器或首出,皆弥足珍贵,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点评:两座中型墓是高领袋足鬲文化迄今为止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墓葬。
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
曾侯丙墓重构曾国历史
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发现的曾侯丙墓墓坑平面呈亚字形。该墓早年曾遭盗掘,唯东室未被盗掘,出土有鼎、簋、簠、鬲等70余件铜礼器。根据墓葬规模和出土铭文推断,应为一代曾侯墓葬,墓主为曾侯丙。根据铭文可知,土坑墓葬大多为东周曾国墓葬。在M33出土的一件青铜盘的铜梗上发现了众多清楚的蜡流痕迹,找到了春秋中晚期曾国青铜器失蜡法铸造的直接证据。
点评:墓葬的发现对揭示曾国政治中心的变迁及重构曾国历史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揭开纪王崮历史传说的面纱
墓葬位于沂水县城西北约40公里处的“纪王崮”山顶。一号墓为带一条墓道的岩坑坚穴木椁墓,由墓室、墓道及附属的车马坑组成。最大的特点是墓室与车马坑共凿建于一个岩坑之中。外椁位于墓室中部,内椁位于外椁中部,在内椁南、北各有一个器物箱。车马坑位于墓室的北部,残存独辕车4辆,每辆车由两匹马驾御,在2号车舆内出土有鼎、鬲、敦三件车载青铜礼器。
点评:纪王崮春秋墓墓室与车马坑共凿建于一个岩穴中,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
发现简牍中唯一一例张楚时期实物资料
兔子山遗址位于益阳市赫山区三里桥铁铺岭社区。遗迹中有古井16口,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简牍。九号井第三层一号简为秦二世继位后颁行的文告,为秦二世胡亥继位后第一个月颁布。“始皇帝”换行顶格书写,是诏书、奏疏提到皇帝或当时朝代名称换行顶格的最早文书实例。“张楚之岁”觚出现于八号井,此觚所记“张楚之岁”是益阳当地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并沿用楚国的大事纪年方法,为考古发现的简牍中唯一一例张楚时期实物资料。
点评:九号井第三层一号简是简牍发现史上最早的皇帝颁行的文告。
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
出土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发掘地点位于成都北郊天回镇老官山。出土了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初步推测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出土的完整人体经穴髹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划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有线刻小字,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点评:出土的医简与完整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对照,对于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丝绸之路”西行第一关
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洛阳市新安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汉函谷关素有“中原锁钥,两京咽喉”之称,同时,它又是丝绸之路西行的第一关,见证了丝路贸易的繁荣兴盛。通过目前的考古工作,遗址布局基本明晰:它是一处东西狭长的小型城邑,卡在峡谷之中,东墙与南北山上的夯土长墙相连接。中部有一条狭长的东西向通道,也是唯一的通关道路。根据出土遗物和对遗迹的解剖,可以确定城墙、建筑和古道均为汉代修建。
点评:汉函谷关遗址的发现,为关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
同时期世界最大的木梁柱桥
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北侧渭河故道,2012年4月上旬,在鱼塘挖沙中暴露木桩,后经调查确认为古桥遗存,编号“厨城门一号桥”。之后,相继发现“洛城门桥”“厨城门二号桥”等共3组7座渭桥。渭桥遗址的发现地西安,是周、秦、汉、唐的都城所在。城北渭桥是长安城北向、西向交通的关键。汉文帝入京继位大统、张骞出使西域、南匈奴单于归顺入京等一系列重要大事,均发生于渭桥。
点评:厨城门一号桥体量巨大,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木梁柱桥,是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后的第一座桥梁。
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
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
2013年3月,在江苏省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4月中旬,墓葬一中“隨故煬帝墓誌”出土。两颗牙齿鉴定年龄约50岁。根据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和高规格随葬品,结合文献记载与牙齿鉴定结果,确定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墓葬二中,根据人骨和牙齿鉴定,墓主人为年龄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老年女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与人骨鉴定的结果,判断墓葬二的墓主人是隋炀帝夫人萧后。
点评:为研究隋唐高等级墓葬形制提供了实证资料。
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
为吐蕃时期佛教考古提供新资料
2013年,陆续在石渠县境内发现3处吐蕃时期石刻群遗存,皆是吐蕃时期流行的典型题材和内容。须巴山石刻群是此次新发现重要的文物点,现存石刻13幅,是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一处,题材内容包括古藏文题记和佛教内容图像,具有吐蕃佛像图像本土化的典型特征。石刻群为唐蕃古道沿金沙江流域的走向提供了确切的资料证据,把唐蕃古道的走向指向了雅砻江流域,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线索。
点评:石渠县石刻为唐蕃古道走向和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资料。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把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史向前推进一步
南窑遗址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储料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遗迹,再现了南窑唐代制瓷的真实面貌。考古发现全面揭露出一条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是迄今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窑室内多处部位保留排列整齐的原始状态的装烧坯件的支座,对于了解当时龙窑的装窑量提供了重要资料。
点评:南窑遗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
(点评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
制图: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