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孙乘昀
6日下午,济南市客管中心召开了出租车行业打击非法营运动员会,其中最受关注的一项内容就是将目前大热的滴滴、快的等专车服务中没有营运资质的私家车按黑车查处。
“专车”的前世今生
就在上一个冬天,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为了抢夺市场,在出租车项目上疯狂补贴“烧钱”的壮观场面,相信不少市民还历历在目。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许多市民开始接触到手机APP打车这个方便的应用。
然而好景不长,两方突然收手,大幅缩减了对出租车业务的补贴,转而发力“专车”项目。动辄十元、二十元甚至更多的补贴让不少市民开始尝试这种更高端的“豪的”。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专车这项业务并不是滴滴和快的的首创。早在2009年,美国一家名为“Uber”的公司便率先运用移动应用程序连接乘客和司机,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的服务。2012年Uber宣布扩展业务项目,推出了UberX服务,加入了不同系列的车型,其中就包括了可搭乘非出租车车辆的共乘服务。滴滴、快的专车与其模式十分相似。
截至目前,济南市场上活跃着滴滴专车、一号专车(快的旗下)、易到用车等多种专车。由于专车现在仍处于敏感时期,各专车公司都未公布其旗下专车数量,但专车司机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济南市场上目前的专车总数在千辆左右,而真正活跃的专车约在四百到五百辆左右。
就在不久之前,老牌租车企业神州租车也宣布了将为乘客提供配有司机的租车服务,其形式与专车也非常接近。而作为专车的“鼻祖”,来自美国的Uber也从2013年开始耕耘中国市场,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十余个城市开展专车业务,不过现在还没有进入济南市场。
矿泉水、纸巾……专车服务比出租车高很多
早在去年的11月份,喜欢尝鲜的记者便打到了自己的第一辆“专车”。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一辆崭新的标致3008汽车便停在了记者面前,一位身着西装的年轻司机下车为记者打开了车门。车上有矿泉水、纸巾、充电器和口香糖,可以免费享用,上车后这位司机还提醒记者。
达到目的地时,记者支付了36元的车费,费用明细中注明起步费17元,5.7公里的里程费是20元,另外还有12分钟低速行驶的低速费12元,由于活动优惠减免了13元。记者了解到,如果乘坐出租车,这段路程通常不会超过20元。为了这次专车服务,记者差不多支付了两倍于出租车的车费。
不过不久后,滴滴、快的两家公司相继下调了专车价格,并将专车类型由低到高划分为经济、舒适、商务和豪华四个等级,起步费从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不等,这其中的豪华型专车不乏奔驰、宝马等百万价位的豪车。
近日,大众网记者再一次通过软件叫到了一辆专车,从传媒大厦到济大路山东省财政厅,全程车费30.4元,使用打车券抵扣20元后,记者只为这段路程支付了10.4元。负责接送记者的是一辆宝马320轿车。虽然价格比之前有所下降,但干净的车内环境以及免费的矿泉水却并未“缩水”。与出租车参差不齐的车况、时有时无的空调相比,专车的档次确实高了不少。
地方交通部门高调查专车
从去年圣诞节开始,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陆续着手严打专车。就在昨天,济南市交通执法部门正式开始了集中打击非法营运车辆的行动。据济南媒体报道:“共有6辆从事非法营运的‘黑出租’被成功查扣,其中4辆为‘滴滴专车’。接下来,执法人员还将继续查处‘滴滴专车’、‘一号专车’等‘专车’,经查实将处以5000元至30000元的处罚。”
目前,山东省内济南、青岛和淄博三市都已开始高调查处专车。
对于多地交通执法部门的严厉处罚,不少市民和媒体则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一位专车司机告诉记者,我们并不是大家眼里的黑车,我们是为市民提供更好服务的专车。我们有矿泉水、纸巾和充电器,车里的环境更不是黑车和出租车能比的。而且我们也是有公司管理,签订了合同的,为什么非要我把我们定义为黑车呢,难道仅仅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交“份子钱”?这位专车司机既困惑又愤怒。
一位之前为记者提供服务的冯师傅最近已经放弃了自己兼职专车司机的副业。当记者致电他时,他非常无奈,“既然政府部门不让干了,我们也只能听话,如果被抓到了,那辛辛苦苦赚的钱不就都交罚款了吗?”当记者问他如果以后主管部门不再严查时他还会不会再“重操旧业”时,他表示不会了。
交通运输部鼓励创新,反对“一刀切”
尽管不少地方的交通管理部门已经开始高调查处专车,但交通运输部却从未明确将专车定义为“黑车”。
去年11月27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不要一棍子打死”,并为专车服务软件定下了一个包容的基调,“移动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对于满足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推动市场资源配置,缓解出行难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针对此前舆论提出的一些问题,如适用法律法规不清晰,事故、保险等易引发纠纷等,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提出了“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并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对各类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的不同模式和发展方向进行调研。
部分市民力挺专车,出租车司机直言不公
记者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已经成为专车的“粉丝”,如果价格合适,又恰巧有优惠券时,专车已经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对于主管部门的的严打,有人甚至显得十分愤怒。
市民孙女士认为,专车是一个新生事物,可以满足一部分消费水平更高、希望得到更好服务的人群,专车的出现完全是顺应了市场经济的产物。怎么能因为影响了出租车的生意就将其定义为黑车呢?如果这样的话,出租车是不是抢了公交车的生意?飞机是不是抢了火车的生意?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一部分出租车司机,司机们普遍认为,近几个月受到出租车涨价、专车兴起的影响,他们的月收入差不多减少了两成。
有着近十年出租车经验的贾师傅的看法却让人眼前一亮。贾师傅认为,专车的出现的确对出租车的收入产生了影响,但即使将所有专车全盘取缔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贾师傅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公。出租车每月要向出租车公司缴纳四五千元的“份子钱”。而专车的分账模式却是“一九分”,即对于使用私家车的司机,收入的百分之十给租赁公司和专车公司,其余的百分之九十全部为司机的个人收入。
贾师傅坦言,如果不取消这不合理的“份子钱”,就算现在取缔了所有专车,但不能保证以后再不出现类似的新事物,到时候一样会触动出租车市场的稳定。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出租车和专车按照统一模式管理,每月向主管部门缴纳管理费,让他们在市场中合理的竞争。
专家呼吁开放市场,律师认为没有触及法律
针对这一现象,大众网记者采访到了山东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院高晓梅。高晓梅恰巧在孩子的指引下乘坐过几次专车,她认为专车的出现是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部门不能进行过度干涉,更不能“一刀切”。
高晓梅说,专车是一种区别于普通出租车的新生事物,其特点是更加高端和人性化,同时在组织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保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人愿意通过支付更多的费用体验到更好的服务,而专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给了市民更多的选择。
对于目前专车面临的法律法规问题,高晓梅也表达了个人的看法。她认为专车既然是新生事物,在没有危及社会秩序的情况下,不应以固有的法规条文对其进行约束。相反,主管部门应该对其合理的引导,而不是“一刀切”。
有律师认为,如果租赁公司提供符合要求的汽车,劳务公司提供符合驾驶要求的司机,并在滴滴或者快的平台上实现整合,那么专车服务并没有触及法律的红线。
专车公司希望得到更多包容
快的打车公司公关总监叶耘告诉记者,快的与汽车租赁公司的合同中已经注明必须使用合法的营运车辆,对于主管部门查处的私家车从事专车服务,叶耘也表示这属于私家车主与租赁公司之间的协议,并不被快的公司所认可。
对于部分出租车司机认为专车影响到了出租车的营运,叶耘告诉记者,快的旗下的一号专车的定价是出租车的2至4倍,其目的是创造一个有区别于出租车的增量市场。至于由于补贴所导致的专车价格甚至低于出租车价格,他认为,这种补贴模式是一种正常的促销,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所以最终不会对出租车产生更大的影响。
滴滴打车方面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同时两家公司希望大家能用包容的眼光看待专车这种新兴事物,也支持主管部门对于其中违法行为的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