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午,河北衡水二中举行高考百日誓师励志教育活动。在活动现场,高二年级300余名同学组成“高三加油”字样为学长鼓劲,“高三党”打出“冲进重点孝爹娘”“清华北大等我来”等标语,并高喊口号为自己加油。(2月28日《京华时报》)
从新闻图片中可以看到,衡水二中高考百日誓师方队场面宏大,气势壮观。学生们还高举着“自古燕赵多斗士,而今二中多雄才”、“东风吹,战鼓擂,我是学霸,我怕谁”、“谁的青春不热血,我的高考我做主”……等等横幅,这真让人一时以为回到了战争时期,或过去那个狂热的年代。
“高考如战场”。衡水二中高考誓师大会,再一次形象而“惨烈”地证明了这一点。学习知识,竟成了一场残酷的战争,而战争就会分出胜利者和失败者。没有挤过高考独木桥,就会落入人生失败的深渊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无数未考上大学者,仍然在正常地生活,甚或会生活得很好、更好。所以,把教育与学习逼成“战争”汪洋者,才是这场“考试战争”的“罪魁祸首”。所谓高考誓师励志,当然能鼓舞“考场圣斗士”们的士气,但是,这更是中国式“考试战争”下,“炮灰们”悲壮感的侧露。
应当承认,教育确需通过一定方式来检验学习成绩,对人才进行不同层次和梯度的选拔,这当然离不开作业、分数、考试、高考等。但是多年来,我们炉火纯青的应试教育,已白热火到形如战场的程度与地步。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大量的作业,就有分数名次,就以分数排座位、得奖状。“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霸,成了学校中的唯一“英雄”;一切围绕高考转,“应试教育”,似乎成了中国教育的代名词。
可是,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和效果,却明显的失衡。通过高考的人中,创造性人才匮乏,更难有大师级人才出现;而在未挤过高考独木桥的人中,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拥有者,也一样匮乏。在应试教育的灌输与圈养下,制造出大量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庸才和无法适应社会的人。应试教育的繁荣昌盛,更反衬出中国应试教育的深度尴尬。
因为教育制度和机制的顶层原因,所有不由自主滑入这场应试教育“战争”的师生、家长和学校,其实都身不由已、深陷其中——所谓素质教育,虽叫得震天响,但其附着于应试教育的骨髓和灵魂之上,它仍不过是些花边点缀而已。与其在玩素质教育中难看地“死去”,还不如依然故我地在应试教育的战场上轰轰烈烈地“牺牲”。所以,出现衡水二中这般高考誓师的宏大场面,但壮观底气不足,悲壮之感十足,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学习的战争、高考的战争,都是寄生于应试教育的血脉里。除非根除了这些“战争”的“策源地”——应试教育,否则,即使明知去充当应试教育的炮灰,人们仍会如此喧嚣地在看似壮观中悲壮地誓师——悲壮式的可悲,仍会如此壮观地发生。
(文/陈怀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