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临沂新形势下就业工作,临沂出台了《临沂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方案》,2015-2018年,力争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000人;并将实施“千名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实现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
开发“千名公益性岗位”
根据方案,2015-2018年,全市力争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000人;每年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每年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万人,创业培训1.1万人;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实施“千名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每个县区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托底安置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建立公共就业创业信息公开发布制度,依托山东公共招聘网、临沂就业网和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内外LED大屏及其他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国有企业公开招聘信息、公益性岗位信息和职业(工种)工资指导价位,确保劳动者享有平等获取就业信息的合法权利。
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8万人
方案指出,全市将围绕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整合培训资源、培训资金,动态更新培训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全民培训体系,整合人社部门“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教育部门“素质技能培训计划”、住建部门“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农民工再温暖工程”、农业(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商务部门“家政服务工程”、工会组织“工友系列培训”、共青团组织“青年系列培训”、妇联组织“妇女系列培训”、残联组织“残疾人系列培训”等培训项目,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8万人。
引导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春潮行动”计划。研究制定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开展农作物植保员、畜禽养殖工、淡水生物养殖工等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培训及考核鉴定,颁发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设置符合职业农民特点的专业职称,打通申报评审渠道。每年培训1万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引导1万名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发展“互联网+”新就业形态
临沂将发展“互联网+”新型就业形态,支持劳动者以非全日制就业、自由职业、居家就业、家庭帮工、网络创业、新社会组织就业等形式,顺利实现就业。积极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支持劳动者以多种形式在农产品加工、文化生态旅游、民族餐饮、手工制作等特色产业领域实现就业。
对“互联网+”形成的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按规定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会保险补贴;符合条件的,给予定额培训补贴。力争在新产业模式中就业人数年均增长5%。
实施服务业中高端岗位增长计划
按照方案,市里将以加快构建“34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为契机,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三大主导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研发设计四个潜力行业,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健康服务三大紧缺产业就业创业,力争在服务业中高端岗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年均增长10%。
建设临沂市企业用工监测服务平台
全市将配合做好“一圈一带”区域用工监测平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6年年底前,建成加工制造业用工监测、服务业用工监测、小微企业用工监测、劳务派遣类企业用工监测平台,采取企业直报和网络监测相结合方式,分产业、分行业、分区域对重点企业用工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摸清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现状和发展需求,并结合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形成全市统一的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对接平台。
避免发生集中失业风险
全市将把推进改革和转型升级的速度、强度与保持就业局势稳定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减负政策,全市执行1.5%的失业保险缴费费率,支持企业发展;落实稳岗政策,对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主辅分离、兼并重组5类困难企业,扩大到所有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依法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企业,由失业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稳定岗位补贴;
落实安置政策,将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依据兼并重组政策规定支付给企业的土地补偿费首先用于职工安置,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避免发生规模性、区域性、行业性集中失业风险。
启动实施“小城镇乐业工程”
根据方案,把“百镇建设示范行动”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制定鼓励二三产业项目、企业向小城镇转移政策,特别是鼓励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完善落实户籍改革配套政策,彻底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以特色产业和优势项目等吸引、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向农村新型社区特别是城镇聚合型社区转移,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人口纳入城镇人口统计,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就业支撑、人口集聚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到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非农就业比重超过70%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150个左右。
支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
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等做法,完善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等现代学徒制度,拓宽校企、校地合作领域,延伸合作链条,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社会组织按照“平等自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骨干带动”的原则,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纵向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在重大产业建设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支持同步规划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支持同步寻求对应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合作院校,促进职业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发挥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作用,支持建设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企业。
记者 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