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众网讯:(通讯员 孙成龙 焦雅奇 潘月胜 刘光霞 曹允传)临沂兰山区义堂镇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发挥区位优势,做强特色产业,实施旧村改造,打造精品城镇,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一顶顶荣誉桂冠先后落到山东临沂兰山区义堂镇头上: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建设示范镇”,被建设部等国家六部委确定为“优先发展重点镇”,一年前,义堂镇又在全省上千个乡镇中脱颖而出,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序列,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的“排头兵”……
义堂镇在小城镇建设道路上探索出了哪些成功经验?这个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的“样板”,对全市小城镇建设有何借鉴意义?日前,记者走进义堂镇一探究竟。
社区化提升农民生活条件
“水电暖齐全,生活方便,干净卫生,也不怕烧煤球不安全,就是灯坏了也有物业及时修理。这在以前哪敢想啊!”南楼社区居民张恩花坐在自家漂亮的布艺沙发上说。站在她这套110平方米的楼房里,几乎让人忘记几年前此地还是低矮简陋的民房。
良好的经济条件是小城镇建设的物质基础。义堂镇属于工贸型乡镇,目前,全镇有大小市场12个,个体私营企业近2000家,其中板材加工企业1600多家,年可加工木材800万立方米,生产各类板材3.2亿张,创产值60亿元,居民存款余额达9亿元,外来务工人员近10万人。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义堂镇把“改善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自1999年以来,该镇大胆引入社区理念,实行迁村并点,建设高标准的农民公寓楼,高起点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本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该镇聘请华中科技大学专家精心编制了全镇新一轮总体规划,形成“道路十纵十横四外环,区域‘四大组团’,集工商贸于一体”的建设新格局。根据总体规划,又聘请了省、市规划专家实地考察,在认真分析村庄地形地貌、村风民情的基础上,将全镇35个行政村划分为“八大社区和一个中心居住区”,并对社区进行了详细规划和单体设计。该镇按照城市居民区的标准,每个居住区的规划人口为5000人至1万人,规划面积20公顷至50公顷,为实施社区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在建设中,义堂镇还充分考虑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和社区治安,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面对旧村改造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问题,该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内引外联,走出了一条多元化投入、滚动式开发的路子,把群众的投入、集体积累、社会闲散资金及部分政策资金吸引到旧村改造上来。目前,全镇先后投资6.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民公寓楼110栋,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农民居住公寓化,达到配套建设现代化、生活待遇福利化、娱乐活动社区化。
在已建成的社区内,记者看到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娱乐广场等配套设施齐全,外型时尚的楼宇间花木葱茏,道路整洁。据该镇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镇基本实行了粮油定期供应制度、60岁以上老人生活优待制度,以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住楼房、走马路、逛广场、过城市生活”已经从梦想变成了该镇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群众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企业化改变农民生产方式
科学的“破题”引发积极的“化学反应”。合村并点,实行农村社区化改造,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义堂镇把旧村改造节约和腾出的土地用于还耕或新建工业项目,建设了农贸商场、文化广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旧村改造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合村并点完成后,仅我们小义堂村就可以腾出近600亩土地。”小义堂社区党支部王书记说。依托空间优势,目前该社区已经引进临沂市鲁蒙食品有限公司等涉及农业产业化深加工、板材、养殖的多家企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但就地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而这又为当地发展二、三产业创造了条件。目前,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占该镇人口的75%以上。
“上班在工业园,下班回社区”,正渐渐成为该镇农民的生产生活写照。“就在那里,也就1公里的路。”刘连川站在自己的工作单位——— 临沂佳德木业门口,指着不远处自己的家说。今年24岁的刘连川刚结婚不久,110平方米的新房就在义堂镇苑朱里社区的3号楼上,每天走路上班只需几分钟。能在离家如此近的地方找到一份按时上下班、工资发放及时的工作,刘连川感觉很满足。“拿钱不比城里少,还可以照顾家。我有不少邻居也选择在附近工厂上班。”
在该镇“两轮驱动”战略中,“镇城化驱动”的另一侧是“工业化驱动”。依托板材产业优势,该镇大力发展机械制造、化工等相关产业,实现了各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机械制造业方面,该镇通过内引外联嫁接改造,先后培育出大型机械制造企业60余家。尤其是板材系列机械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高,所生产的热压机占全国近50%的份额。在化工方面,该镇党委、政府强化导向作用,在丰富产品品种、增强科技含量、市场开拓方面重点引导。目前,该镇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已达80余家,产品3个大类、20余个品种。统计显示,2008年该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06.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300多万美元,出口创汇8700万美元。
工业化进程推动义堂镇村民由传统农民逐渐向产业工人转变。在工厂里,村民从事的工作已经彻底和土地脱钩,从事着一些技术加工方面的工作。即使是继续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采用的也是订单农业方式,或者通过土地流转之后,成为“农场工人”式的新型农民。“现在每天我都到社区办的培训学校学习会计课程,等拿到会计证后,我就可以到工业园里找一份工作了。”聊起未来的打算,年轻的张恩花充满憧憬。
全面铺开的“城镇化”蓝图
日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借鉴外地试点镇的成功经验,义堂镇就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拿出了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
方案显示,未来义堂镇将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域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原则,重点打造“五区”:在镇中部打造占地6平方公里,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新镇区;在镇南部打造占地15平方公里,产学研紧密结合、科技含量高、企业规模大的板材聚集区;在镇西部打造占地1平方公里,与临沂铁路中转站相衔接的物流配载仓储区;沿涑河、祊河两岸,打造集高效农业、休闲度假、游玩娱乐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区;在镇东部打造占地3平方公里,与临沂批发城、大学城、北城新区对接的商贸服务区。
试点期间,该镇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依托小城镇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全部实现年均增长15%的目标,分别达到107.7亿元、2.86亿元、2亿元、30亿元、20亿元和1亿美元,综合经济持续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同时,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城镇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 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5%,集中供热率达到70%,建成居民公寓楼800栋;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覆盖率、宽带入网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全部达到100%;居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方案有很多可取之处,整体规划很清晰。”3月16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针对义堂镇镇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给予肯定。专家认为,“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村建设城镇化、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义堂镇目前所走路线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壮大县域经济、构建城乡统筹的乡村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汪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