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敢当时评

临沂农权改革:吹皱农村经济一池春水

2014年04月29日 10:26 作者:禚艳华 来源:大众网
 第一轮试点自2012年5月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涉及 3个县、9个村、3045户、9371人,共发放产权证书9766份,颁证率89%。第二轮试点从2012年11月下旬开始,覆盖12个县区、68个乡镇、106个村居、28591户、92623人,于去年6月底基本完成,共发放产权证书85718份、颁证率85%。

      4月13日,沂南县青驼镇杨庄村五丰园蔬菜合作社成员朱京法夫妇在大棚里剪摘丝瓜,他们种的第一茬丝瓜就卖了6000多元。去年以来,青驼镇杨庄村积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采取“农民自愿、合理流转”的形式将农田向规模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集中,流转土地100多亩建立起农业标准化示范丝瓜大棚基地。据保守估算,年亩棚收入可达 7万元以上。 (《临沂日报》3月31日)

      3月27日,在郯城县红花镇蔬菜种植基地,农民在收获“流转蔬菜”。近来,郯城县红花镇70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的菜花、甘蓝、西红柿等蔬菜喜获丰收,当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并直销上海、南京、广东等地超市,每亩大棚蔬菜预计收入 2万余元。据了解,红花镇外出务工农民较多,当地采取“农民自愿、合理流转”的形式将土地连片开发承包给种菜能手,并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临沂日报》4月15日)

      从2012年5月开始到现在,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进行了两轮,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农村房屋产权确权登记颁证“三项主体改革”,以及农村产权交易、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两项配套改革”。按照“首轮试点趟路子、二轮试点扩范围”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我市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升,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轮试点自2012年5月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涉及 3个县、9个村、3045户、9371人,共发放产权证书9766份,颁证率89%。第二轮试点从2012年11月下旬开始,覆盖12个县区、68个乡镇、106个村居、28591户、92623人,于去年6月底基本完成,共发放产权证书85718份、颁证率85%。

      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盘活了沉寂多年的农村资源,让群众手里“铁证如山”。 通过确权登记颁证,使农村资源变资产,解决了农村产权虚置、关系不明的问题,促进了农村土地、房屋等产权要素的自由流动,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革成效初显。土地在群众手里可耕可租、可种可抵,加速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农村集体土地四至边界借助于先进的测绘设备,经过重新确权勘界,明晰了产权主体,减少了矛盾纠纷,为群众和群众之间、群众和干部之间和谐相处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市是农业大市,有500多万农村人口,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依靠群众”是工作的取得成功的关键。要以保障群众权益为中心,真正使群众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得到实惠和发展。在总结首轮经验的基础上,临沂市第二轮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了试点镇、试点村的类型和覆盖面。为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我市对首轮试点的程序进行了重新规范,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降低改革成本。同时,加大“农村产权交易、融资”两项配套改革力度,构建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为实现农村产权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搭建平台。

      在两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试点先行的沂南县,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土地流转平台等方式,已让部分领证群众享受到产权制度改革红利。截至目前,该县已从490户发证村民手中流转土地770多亩,30户发证村民用权证作抵押贷款97万元,另有100余户村民达成了贷款意向。(禚艳华

    (初审编辑:庄红   责任编辑:李龙)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