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敢当时评

富豪群体远离实体经济令人忧虑

2015年05月28日 10:16:00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招商银行和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26日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4年年末中国个人总体可投资资产达到112万亿人民币,高净值人群规模则突破100万人,相较2012年增长了33万人,与2010年年末相比已经翻了一番。说到底,还是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净值人群加大投资力度,力争使财富再创造能够在高净值人群中形成良好氛围。

      谭浩俊

      招商银行和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26日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4年年末中国个人总体可投资资产达到112万亿人民币,高净值人群规模则突破100万人,相较2012年增长了33万人,与2010年年末相比已经翻了一番。同日,瑞银和普华永道也联合发布2015年亿万富豪报告。报告指出,过去5年的数据显示,财富创造正在从美国向亚洲转移,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全球超级财富的创造中心。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财富创造中心,已成既定事实。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更让中国的财富增加步入快车道,让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速度更快。需要指出的是,资本市场对财富的创造,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以实体经济、实体产业为基础,以消费需求为前提。否则,就会形成越来越多的泡沫,使财富最终变成灾难。如美国的次贷危机,说到底就是财富泡沫过多、资本与产业不协调的结果。

      从报告提供的信息来看,目前中国高净值人群投资的注意力还在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特别在资本市场不断兴旺的情况下,增加资本投资和金融投资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数据显示,在受访的高净值人群中,有超过50%的人预计未来一到两年会考虑增加金融投资;另有约43%的受访者表示会保持现有金融投资规模。相反,愿意投资传统制造业的比例却只有10%左右。

      不过,也可以发现,除增加金融投资之外,高净值人群对创新行业和消费领域的投资热情也很高。这与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创业创新不谋而合,也可以说高净值人群在选择投资方向时,也充分考虑到政策取向,并不是一味地把眼睛盯在资本市场等暴利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高净值人群不具有财富再创造意识,不把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投资到能够产生新财富的领域,而继续满足于通过资本市场分享财富符号,是相当危险的。只有在财富足够丰富的情况下,财富符号才具有坚实的保证。

      政策引导是高净值人群愿意投资实体经济、实体产业的关键,毕竟,中国经济仍处于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交叉作用、共同作用的阶段,政策的任何变化,都会对高净值人群的投资热情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高净值人群投资实体经济,或者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此基础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让高净值人群在投资过程中不受到诸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如政府的行政审批、管理、执法等,都会对高净值人群的投资热情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中央持续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降低各种收费,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具体举措。

      同时必须看到,高净值人群是否愿意投资实体产业,与市场上的暴利现象多不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年来,资本大量撤离实体产业,很重要的一点是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地下金融等提供的暴利。所以,如何遏制暴利行业的出现,对高净值人群的投资也影响很大。

      当然,控制高净值人群的财富转移,也是当下中国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过多的富人准备移民,绝不是一种好现象。自然,这也与他们的财富已经不与实体经济、实体产业绑在一起有关。如果每个高净值人员都有大量的产业,移民概率也会降低。说到底,还是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净值人群加大投资力度,力争使财富再创造能够在高净值人群中形成良好氛围。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张婷婷)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