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最新新闻

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出炉 鼻炎康等上榜

2014年05月16日 09:14 作者:杨彦 杨甜子 于丹丹 来源:扬子晚报
鼻炎康片、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复方丹参片(颗粒、胶囊、滴丸)、六味地黄丸(颗粒、胶囊)、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而老年人是心血管类疾病高发群体,而且随着医保报销比例增大,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看病的比例逐年升高,因此心血管类药品与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增多是一致的。

      这些药谨慎用

      ●抗感染药严重报告前5位的类别

      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β-内酰胺酶抑制药

      ●抗感染药严重报告前10位的品种

      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

      青霉素G、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克林霉素

      阿奇霉素、利福平

      阿洛西林

      ●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5位的品种

      鼻炎康片、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复方丹参片(颗粒、胶囊、滴丸)、六味地黄丸(颗粒、胶囊)、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

      ●中成药注射剂排名前5位的品种

      清开灵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

      血塞通注射液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

      丹参注射液

      ●化学和生物药品5报告前5位的品种

      左氧氟沙星

      头孢曲松

      头孢呋辛

      青霉素

      头孢唑林

      昨天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最让人们惊讶的是:鼻炎康片、双黄连合剂、六味地黄丸……这些我们非常熟悉的药品咋都成了“谨慎用药”前几名呢?扬子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扬子晚报记者 杨彦 杨甜子 于丹丹

      你惊讶吗?

      南京有人把六味地黄丸

      当“滋阴补肾”的维生素天天吃!

      昨天,比较让不明所以的网友惊讶的是:在这个报告当中,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分别是:鼻炎康片、双黄连合剂、复方丹参片、六味地黄丸、黄连上清丸——这几种药在药房很常见,不少市民家中也都是“常备药”。它们为什么“上榜”呢?我们以后是不是也不能吃这些药了呢?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鼻炎康、双黄连合剂怎么都上榜了?

      为什么很多常用药都上榜了?相关人士表示,正是因为这些中成药用量太多,所以上报不良反应监测数量也就多了。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中医师王东旭介绍说,从临床使用情况来看,鼻炎康片、复方丹参片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一些患者服用后有胃肠的不适;双黄连合剂、黄连上清丸服用之后有的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六味地黄丸有的患者服用之后会有过敏反应。

      出现上述不良反应,王主任觉得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中成药制剂与传统的汤药不同,比如丸剂、胶囊制剂等在加工过程中会有辅料加入,有的患者对辅料过敏。

      第二,中成药的使用需要经过精确辨证,如果证型不对,使用起来其功效反而会变成副作用。比如以复方丹参片为例,主要成分是丹参、三七与冰片,一般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型的胸闷、心前区刺痛症状的冠心病及心绞痛患者。但其中的冰片属寒性药物,如果是虚寒体质的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肠胃自然不适。

      六味地黄丸不是“滋阴补肾”吗?

      另外,还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些中成药会被人当做保健品来吃,最常见的就是六味地黄丸,因流传有“滋阴补肾”之功效,被很多人当做维生素一样天天吃。

      南京市中医院肾病科专家表示,六味地黄丸虽然是滋阴补肾的良药,但它是药物,而不是简单的滋补品,服用时间和剂量都要严格按照医嘱,不能自行服用。而长时间服用,药物蓄积体内,必定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几率,“补肾”不成反而伤肾。

      中药不是低毒吗,注射剂怎么也上榜?

      近些年,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等中药注射剂都曝出负面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次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对此,南京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剂科主任说,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制剂过程中杂质难以除尽,引起过敏反应的几率加大。

      另外,生产工艺不合理、与其他药物混用等等,都是中药注射液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患者对中药注射液了解的程度也不够。以往中药被认为低毒性,对其重视不够。

      不过,虽然中药注射剂屡屡遭受质疑,但目前几乎每家医院都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

      江苏心血管类药品不良反应也在增多

      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助理孙骏介绍,江苏也有与全国统计数字类似的情况:抗感染药报告数量近3年来都在减少,而心血管类药品不良反应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对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力度,抗生素的使用量逐年下降,因此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逐年下降是在意料之中。

      比如南京市就规定,医院普通门诊抗生素使用比例不得超过20%,急诊使用比例不得超过40%,住院病人比例不得超过60%,卫生局每年抽查两次,否则将影响医院的等级评审及系列考核指标。

      而老年人是心血管类疾病高发群体,而且随着医保报销比例增大,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看病的比例逐年升高,因此心血管类药品与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增多是一致的。

      据了解,2009年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占总例数的13.7%、2010年是14.8%、2011年是16.3%。

      老年人同时用药最好不要超过5种

      一些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为什么这样呢?解放军第454医院老年医学科宋长城主任表示,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长期服药,用药繁杂,是不合理用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多重用药”是指患者服用5种及以上的药物。

      给老年人处方的基本原则是低起点,慢步伐,即低剂量开始,缓慢调整剂量。另外,为了减少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同时用药以不超过5种为宜。

    (初审编辑:徐传文   责任编辑:张婷婷)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