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临沂7月17日讯(记者 庄红 实习生 白晓伟 通讯员 高元)日前,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揭晓。郯城县胜利镇前房庄村的姜玉真、王秀兰两姐妹入选“中国好人榜”名单,成为6月份助人为乐“中国好人”。今年77岁的姜玉真和73岁的王秀兰两位老人,六年来收留4名智障者,用真情和大爱谱写了爱的篇章。2011年10月,继当选郯城县“第三届道德模范”之后,两位老人在临沂市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中,又被评为“全市孝老爱亲模范”。今年3月16日,在全县文化建设大会上,两位道德模范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隆重表彰,分别获得了5000元奖金。
奉献爱心,孤残生命得延续
几年前的一天,姜玉真老人到胜利邮政局附近买东西,发现墙角蹲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蓬乱的长发遮住了整个脸,满身的伤疤,身上不时散发出阵阵馊臭味,几个顽皮的孩子在旁边不停地喊着“傻子”,还用小石块砸他。老人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决心收留他。起初,这个年轻人说什么都不跟她走,老人就每天去给他送东西吃。时间长了,年轻人就跟着老人去了前房庄村的家里。因为年轻人智力低无法正常沟通,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老人就亲切地叫他“小弟兄”,这一叫就叫了6年。老人的妹妹王秀兰从外地打工回家后,也毅然担起了照顾“小弟兄”的担子。2006年的冬天,一个大约十五六岁的小男孩、江苏新沂的谢某、本乡的刘亮亮三个智障者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这年春节,这个“特殊的家庭”过了一个“另类”的春节,虽有些冷清,但处处洋溢着真情。春节过后的一天,小男孩和谢某出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小弟兄”和刘亮亮则一直住到现在,成为两个老人的“特殊儿子”。
悉心照料,历尽艰辛塑新生
随着“小弟兄”和刘亮亮的到来,两位老人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闲言碎语也接踵而至。周围邻居不理解,“脑子有病、没事找罪受、瞎折腾”是老人们听得最多的话,“咱都不管他们,他们能活时间长吗?虽说有点‘傻’,可也是一条命呀!苦点累点怕啥!”这就是老人的回答。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刚接来时,“小弟兄”和刘亮亮经常外出,可一出去就找不到回来的路。为了找他们回家,经常要到夜里十一二点钟。为此,两个老人只好轮流看着他俩。由于这两个智障者脾气不好,遭他们打也是经常的事。一天,刘亮亮拿起碗、勺子、酒瓶、砖头等打王秀兰老人,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七八次。特别是2007年冬天,王秀兰老人让刘亮亮拿着暖瓶去吃饭,没想到他把暖瓶砸到了老人的身上。热水、碎玻璃片溅了老人一身,当时幸亏穿着棉袄,才没有被烫伤,老人至今还心有余悸。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位老人的悉心照顾下,如今“小弟兄”已经可以自己上厕所、洗衣服、洗澡了,跟换了个人一样。邻居们也由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敬佩,也不时地送点东西,帮忙照顾俩孩子。
命运多舛,风雨同舟度难关
姜玉真和王秀兰两位老人是同母异父的姐妹俩,老家在费县,父亲早逝。自记事起,裹着小脚的娘领着她俩四处乞讨,饥饿与嘲笑伴随着整个童年。后来,因母亲实在抚养不起了,姜玉真被送到罗庄区褚墩镇卜庄给人当童养媳。也许正是这段痛苦的经历激发了老人收养流浪儿的想法,磨练出不怕困难的坚韧意志。现在,王秀兰老人丈夫去世后每月的160元抚恤金成了这个“特殊家庭”的主要收入。买不起好吃的,她们就自己打麦面、玉米面混合着吃,买不起好床,就用几块门板搭一个。为了贴补家用,77岁的姜玉真老人每天都出去捡破烂,挣二、三块钱,而70岁的王秀兰老人则仍在地里忙碌。六年来,两位老人没吃过一顿好吃的,没给自己添过一件新衣,没睡过一个踏实觉,身子越发的瘦弱了、头上的白头发越发的多了。当别人问她们后悔吗,她俩的回答是:“只要他们肯来,来几个我们养几个”,真挚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当地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也及时地送去了米、面等物品,并号召人们学习老人的善举。
诠释真爱,真情演绎人间情
年逾古稀的老人,素不相识的智障者,没有一点血缘关系,更没有人强求,两位老人用六年的无私救助为我们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临别时,“小弟兄”向我们挥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邻居家传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声,这不正是对真爱的最好诠释嘛。(bxw)
(责任编辑:韩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