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主页 > 临沂大众网 > 新闻聚焦 >

说唱渔鼓后继无人 袁北奎:谁来传承这门艺术

2012-08-17 07:41 作者:范磊贤 来源:大众网-鲁南商报
提起临沭县说唱渔鼓行业的名艺人,老一辈的人都知道有朱仓河洼村的袁北奎和南古沟北的杨德胜。

      袁北奎手持简板怀抱渔鼓在家中说唱。
      提起临沭县说唱渔鼓行业的名艺人,老一辈的人都知道有朱仓河洼村的袁北奎和南古沟北的杨德胜。如今,杨德胜已去世20多年,袁北奎也已经80岁了。袁北奎有四儿三女,但是没有一人愿意学习这门艺术,袁北奎曾收过几个徒弟,但由于他们资质禀赋不适合,最终不了了之。说唱渔鼓艺术,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后继无人的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说唱渔鼓 道出不凡技艺
      “大轿里,坐着国家的一品卿,嘭嘭嘭,下半个,跪着太太老诰命,嘭嘭嘭,千岁爷这边连声喊那:女子,你家住哪州哪县哪个庄村,你有什么样的冤枉在下边告不了?嘭!嘭嘭嘭!你的冤仇是婆婆家的还是娘家的?是状告还是口诉?要是口述,你要说得明白……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嘭!”8月11日上午,袁北奎老人说唱了《呼延庆打擂》中的一个段子。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说白却吐字清晰,唱腔抑扬顿挫且有余音,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和震撼。
      “这一段中有唱词有白口,是渔鼓说唱的一个主要形式。白口是骨头,很多事情要靠白口交代,唱词是肉,起到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念白念不好,书就说不好,说书好的都以白口为主。”袁北奎老人讲解了白口与唱词的关系,二者配合协调得愈好,渔鼓艺术就愈丰满。
      “说起渔鼓这门艺术,里面的‘道道’太多了,十天半个月的也说不完。只说人物出场吧,文官出来一个样,武官出来又是一个样,男子与女子又不一样。”袁北奎提供了一段“薛丁山观看樊梨花”的段子:这女子年纪不过20岁,人物头长得真不孬,生就的不高不矮五分个,忽前忽后的杨柳腰。生就的月照银盆梨花面,樱桃小口糯米包。一对秋波银河滚,两道蛾眉似笔描。戴一顶凤翅金盔压云鬓,两边斜插着鸡鸡翎。
      袁北奎介绍说,渔鼓说唱开始是道人劝善化缘“唱道情”的一种形式,后来流入民间成为一种乡下人说唱谋生的手段。渔鼓一般是单人表演。演唱渔鼓的艺人用左臂自然弯曲怀抱渔鼓,用左手打简板,用右手拍鼓膜,成为说唱的悦耳伴奏。板要一直不停地敲,板声和说唱声要合拍,唱一个字敲一下,如果板敲不到字,就叫擦板掉韵,是要闹笑话的。鼓要在上一句唱词已过,下一句还未开唱的间隙拍击,也就是在唱书人喘气的当儿拍击,起到过门换气的作用。他唱渔鼓常用的声腔是四句腔,唱腔板式主要是《五鼓三板》。

    拜师学艺 倾力说唱渔鼓30年
      袁北奎1932年出生,上过几年抗日小学,20岁那年拜唱扬琴的程振华为师。程振华有个师兄徐春亮,家住苍山县,在山东省很出名。后来,袁北奎跟着徐春亮学习说唱渔鼓。
      袁北奎说,学唱渔鼓最重要的是悟性,需要闻一知十才行,而他听一两遍就记住了要领,并且能有板有眼地说唱出来。他从20岁开始说唱渔鼓,到60岁解甲归田,除去“文革”破四旧的十年,他一生中在渔鼓行业战斗了三十年。
      袁北奎天资不错,一本大部头的书,他听两遍就能不看本说唱出来,记忆力非常之好。袁北奎学会的第一步书是《樊梨花征西》,接着又学会了《罗通扫北》。他现学现卖,学习说唱的当年就开始赶集摆场子,唱半个小时就开始收钱,收了钱再接着唱。老段子唱够了就再学新的,他陆续学会了《薛礼征西》、《薛丁山征西》、《秦英征西》、《杨延昭征北》、《呼延庆打擂》、《秦琼打擂》、《薛刚反唐》等书。书中的英雄豪杰富有正义感,言行很贴近群众,他们凭着后天的磨砺和机遇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成就了不朽的事业,反映着广大群众的追求和盼望,所以群众非常喜欢听这些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的渔鼓由竹筒变成了塑料筒,农民也渐渐富裕起来,听书的人多了,说书唱戏也兴旺了起来,袁北奎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说唱人。

    渴望收徒 尽传平生渔鼓技艺
      袁北奎60岁那年,说唱老艺人渐渐从人们视野中淡出,袁北奎也回家专心务农了。
      袁北奎的晚年生活很幸福惬意,无忧无虑。但他有一个遗憾,那就是这辈子还没有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徒弟。他现在最盼的是收徒传艺,要把平生所学的渔鼓技艺传下去。
      “以前是学徒千方百计地找老师学艺,拜师要有人引见,还要写帖、磕头、请客,交付压帖礼。现在时代不同了,老师求学生了,俺现在收徒不要钱,也不要磕头请客等规矩,只要能把这门技艺传下去就行。”袁北奎真诚地说。他的经验很多,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想有个徒弟慢慢地教。
      袁北奎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一批有志青年把说唱渔鼓这门艺术继承下来,并让它兴旺发达,一代代传下去。
      文/片
    通讯员 李风雷
    记 者 范磊贤
    实习生 薄玉迎

    (责任编辑:李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