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很多市民认为,“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是很贴近生活。但更多的声音则是,因为生活压力较大,很多为人子女的市民认为,新二十四孝有些标准很难实现。而同样的问题,已经逐步迈入老年人行列的父母们,则表示“我们要求的并不多……”
近半数市民“常回家看看”
据了解,新标准规定的内容不仅包括常回家看看、常跟父母沟通等,更有一些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如: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等。
“这些标准看起来只是身边的小事,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18日,记者在南湖心岛和临沂人民广场对35位20岁到40岁的市民做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有25个问题,新二十四孝每条后有三个选项“经常、偶尔、从未有”三个选项,并设有“原因”一栏,最后一个问题为“你认为新二十四孝标准执行起来难吗?难点何在?”
统计发现,在所有新二十四孝问题中,第一个标准“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选择“经常”的人最多,共有17人,占49%,选择“偶尔”的有16人,占45%,选择从未有的有2人,仅占5%,而在原因栏里,两位市民填写的原因一个是“未婚”,另一个则是“家在广西,一年回家一次”。对于为何选择“偶尔回家看看”,市民于先生表示,自己孩子小,平时工作忙,再加上老家在县城,只能抽不忙的时候,或者抽孩子假期的时候,才能带着爱人和子女回家看望父母。
除此以外,“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标准中,选择“经常”的市民超过半数以上。“因为工作原因,我可能不会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但会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父母。”市民李翳心表示。在此次接受调查问卷的35位市民中,共有18名女士,17名男士,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女士都选择了“经常给父母打电话”,但只有3位男士选择了“经常”。
市民不知“关爱卡”为何物
在新二十四孝中,第七条为“为父母建立‘关爱卡’”,在这一条的选择上,所有的市民都选择了“从未有”这一选项,至于原因,市民无不表示不知关爱卡为何物。“只知道有些行政部门或者一些医疗部门为老人办关爱卡,好像是用来体检的,但怎么给父母建立‘关爱卡’我还真不知道。”市民李大卫和其他市民一起表达了自己的疑惑。随后,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个“关爱卡”在新24孝里没具体说明,相关部门也没详细解读,而这一条也被很多人称为“24条里面最空泛的一条”。
除了这一条,新二十四孝第九条为“教父母学会上网”,在所有人的选项中,只有1人选择了“经常”,1人选择了“偶尔”,其余的人则全部为“从未有”。记者发现,两位选择“经常”或者“偶尔”的市民年龄分别为21岁和20岁,其父母的年龄也在45岁左右,“在家里我爸妈都能上网,有时候我们还抢电脑呢。”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在选择“从未有”的市民中,“农村上网不便”、“年龄大,对新事物不愿接受”成为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新标准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调查问卷过程中,对照这些要求对比后,很多市民纷纷表示“很惭愧”,基本上无法完全做到标准中规定的那些情景。调查问卷中,24项标准选择“经常”超过十项的只有两人,绝大多数市民仅能做到其中的5-8项。为什么会有如此结果?
在市区工作的李先生说,“现在在外地上大学、工作的人比比皆是,平时工作又忙,想要回去一趟是难上加难。”
而对于一些在家乡工作,和父母在一起的人来说,节假日同父母度过等简单的事有时候也不是那么简单。“一到周末就想睡觉,平时工作实在是太累了。”徐女士说。
同时,也有市民对这一标准提出质疑:难道非要按照这个标准做才是孝顺吗?市民杨焕云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和子女的爱是比较含蓄的,“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等标准可能有很多人做不到。
也有市民认为,定期带父母检查身体、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等标准既温馨又具体,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我们的父母如何看“新二十四孝”
我们的父母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些标准呢?19日,记者采访了部分50岁以上的老人。
今年54岁的李先生说:“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是孝顺的表现,给父母每个星期打电话也是孝顺,只要把我们老人放在心里就行。孩子们正处在干事业的时候,我们现在还年轻,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只要他们都平平安安的,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
市民张先生在外地工作,一年中只有春节期间能回蒙阴老家呆三天,对此,张先生的母亲刘女士说:“今年孩子结婚后要我搬过去住,我没答应,一是住不惯,二也是不想给孩子添麻烦。虽然他不经常回来,但我觉得孩子很孝顺,总是给我零花钱。”刘女士并没对儿子有任何不满。
在采访中,很多老人向记者表示,因为各种原因,对于新二十四孝的各项标准,子女们有的能做到,有的做不到,子女也不要刻意去执行标准,“只要孩子们能好好工作,抽出时间来多陪陪我们,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记者手记
孝有千种 不如孝在心中
子女无奈的眼神,父母理解的表情……这就是记者在采访中最大的感触。面对“新二十四孝”这个命题,很多子女因工作压力大无法完成所有指标而感觉内疚,但父母更多的则是理解与宽容。我们该如何孝顺我们的父母,善待我们的老人?
新二十四孝是一个行为和参照标准,那么就有一项一项的行为指标,对照二十四的指标一个一个的逐步完成就是“孝”?未必尽然。大千世界,点滴行为都是一个人主观意识和道德水准的反映,也正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琐碎,意味着以关爱父母为中心的孝会反映在各方面各个时间段,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孝的具体表现是无穷多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能算的上是孝顺。谁又敢说,侍奉病瘫在床的母亲,虽然没教会她上网,也没为她举办过生日宴会,从不嫌弃她,侍奉她吃喝拉撒睡,就不是最大的孝?
所以,有了新二十四孝,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对比着标准一条条刻意地去完成,不是以暴躁的心态去教老人接触新技术,在给父母打电话的同时上网聊天心不在焉,陪父母度假的时候拿着手机和平板电脑自己一个人娱乐。
我们需要做的是,用心去反思一下我们的言行,是不是真正把父母放在心里。孝有千种不如孝就在心中。不论是一千孝还是一万孝都比不上心中的一个孝,心中的这个孝是父母难过时候的一声呵护,是父母伤心时候的一声安慰,是父母疾病时候的一个陪伴,是大难时候的一起分担。当我们真正能做到这些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孝,而这些远远要比教会父母上网,给父母办生日宴会,给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要重要的多。
记者 赵义
(责任编辑:江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