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杨义成 整理:高红红
15岁参加部队从卫生员做到军医
近日,记者来到临沂市南关社区杨义成老人的家中,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15岁参军抗战,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对于那段抗战的岁月,杨老至今记忆犹新。
1945年8月,年仅15岁的杨义成主动跑到当时驻扎在临沂的部队想要参军打鬼子。因为年龄太小,部队开始是拒绝的。“我说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你们一天走100里我就跟着走100里,就想当兵打鬼子。”杨义成说。最后,部队同意让他跟着队伍一起走,如果跟不上杨义成就要主动退出。从临沂一路徒步走到东北,对于当时只有15岁的杨义成来说并不容易,然而为了实现参军抗战的梦想,杨义成咬牙坚持了下来。“当时我背了个挎包就跟着队伍去了东北,一直到东北才给了我第一支枪。”
到东北后,杨义成当了半年战士,后来被推荐去当了卫生员。从实习卫生员到正式卫生员、卫生班副班长、卫生班班长再到助理军医、军医,杨义成一直负责在战场上抢救伤员。在战场一线抢救伤员同样也是危险万分,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子弹击中。
躲过枪林弹雨独自护送12位病号
1946年,四平战役打响,当时还是个小卫生员的杨义成被要求护送12名病号,“都是患了伤寒病等病的病号,发着高烧,他们没法参加战斗,领导让我护送他们离开。”杨义成说。
杨义成在当地借了两辆马车,便独自带着12名病号从四平前往当时的吉林蛟河县,“他们都生着病,我们走得慢,跟不上大部队,我就带着他们在后面。”一路上12名病号全靠杨义成一人照料。杨义成说,快到达目的地时,通往目的地唯一的桥梁被炸毁,他只能带着12名病号绕远路走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与大部队在蛟河县(今蛟河市)会合。600多里路程,12名病号全部安全到达目的地。
从1946年到1948年,三年间,杨义成参加战斗无数。“四战四平”、三下江南等战役,杨义成无一例外都参加过,“冬天最冷的时候到了零下四十多度,江上都结冰了,天气越冷越要打。”杨义成说。当时杨义成所在的部队是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也就是后来被誉为“万岁军”的第38军,“解放天津作战仅仅用了28小时。”杨义成说。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22岁的杨义成也到了朝鲜参加战斗。
经历上百场战斗艰苦岁月永铭记
“那时候,除了行军就是打仗,吃的是高粱米,高粱米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有时候一天吃不上饭。”杨义成说,当时实行优待俘虏的政策,战士们会把大米优先留给俘虏兵吃。
对于杨义成来说,新中国成立前的艰苦岁月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我们和当地村民的关系非常好,因为我们军队纪律严明,不准拿老百姓的一点东西,出操训练回来就给老百姓挑水,院子给打扫得干干净净,缸里给挑上满满的水,因此老百姓也很拥护我们。”
抗美援朝回来后,杨义成从步兵调到炮兵,在曲阜6188部队又当了十年军医,后来回到家乡的工人保健站工作一直到退休。战争期间的这段故事杨义成很少跟人提起,即使是自己的子女也很少听父亲讲起。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杨义成参加的大小战役有一二百场,同样也获得诸多荣誉。在老人家里有一个盒子,里面存放着杨义成获得的各种勋章,解放华北的、纪念渡江胜利的、抗美援朝的、“献给共和国创立者”……这么多年来,杨义成老人一直悉心保存着,对于他来讲,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也是一段岁月珍藏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