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旧换新”临近终点 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即将结束,这些家电怎样拆解?拆解后都去了哪里?12月12日,记者来到临沂唯一有废旧家电拆解资格的山东中绿资源再生有限公司(下称中绿资源)进行了探访。记者了解到,该政策结束后,企业可能面临“无米之炊”问题,该公司也正在积极想办法进行应对。
一天拆解6000台废旧电视
在中绿资源的废旧电视拆解车间内,记者看到有6条生产线,电视机机身内散发出的灰尘很多,所有的工人都带着口罩和防毒面具。一台台的废旧电视被推到生产线的开端,在上流水线之前,废旧电视的后壳就被工作人员用锤砸掉,然后将电视机身放到流水线上,后壳被拉走。流水线后面的工人将电视机内的基板取出,扔到后面的箱子内。
接下来,电焊工将防爆带焊断取出,将影像管分割,将电视机内的锥管玻璃管取出,打碎后放到密封桶内,随后面板荧光粉被取出,通过生产线,输送到一个密封桶内,防止流出造成污染。电视机上的固定铁罩、面板玻璃、金属隔屏都被取出,一台电视机被拆解完毕。
几乎每一个环节上都有一两个人,他们的工作忙碌而流畅。中绿资源的常务副总许来永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现在有6条废旧电视生产线,一条生产线一天可拆解1000台废旧电视,这样他们公司一天就可以拆解6000台废旧电视。
除了废旧电视,中绿公司还上了两条洗衣机拆解生产线和一条冰箱拆解生产线,冰箱里的氟利昂也被单独拆解出来,密封封存。
在冰箱拆解生产线上,冰箱内部零件被拆下后,庞大的冰箱箱体被输送到一个密封的小房间内,记者在监控室的电脑显示屏上看到,冰箱箱体在里面翻转,被粉碎。到了出口处,出来的是被粉碎的金属和被粉碎的泡棉。
污染交给有资质的企业处理
在中绿资源的车间内,记者感受最深的除了干净安全外,就是分类和条理。一条生产线上十几个人,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箱子,用于存放他们拆下来的零件,大到电视机壳,小到一个小螺丝。
在冰箱和洗衣机的拆解生产车间内,还有20多个工人,围着两桌子的小零件进行拆解,工作人员说,这是电视机和电脑显示屏上的小部件,上面有铜丝,还有塑料,这些工人用剪刀将他们分开,归类,分装。
许来永说,记者看到的都是些小分类,他们最重要的分类就是把有污染的和没污染的分开,像电视机上的锥管玻璃、荧光粉还有冰箱上的氟利昂,都是有污染的,他们要将这些有污染的东西密封包装,然后送到有处理资质的企业去处理,有些被通过合法程序处理掉,有些则通过一定的加工,回收再利用。
“对这类资源,我们是非常慎重的,无论是电视锥管玻璃、荧光粉还是冰箱的氟利昂,我们都是非常慎重,从工人开始接触,到包装运输,都有先进的设备。因为这关系到公司和周围居民的环境问题!”许来永说。
拆解企业又要“吃不饱”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绿资源的运作模式是,他们自己出资回收废旧家电,政府给予财政补贴。
“以旧换新”政策的结束,对于拆解企业也是一个利空。许来永坦言,企业自2006年成立之初至2009年出台“以旧换新”政策之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至2010年才实现盈利。
“那时候个体经营户比较多,他们的成本较低,尤其是在污染资源的处理上,他们可能随便填埋,污染环境,但是我们是要出资交给有资质的企业处理的!所以我们的竞争不占优势,但是‘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后,我们是全省三家被指定的拆解企业之一,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许来永说。
记者了解到,2008年,当时年处理废旧家电只有十几万台。在“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之后,回收拆解企业“吃不饱”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今年预计处理150万台,截至目前实际处理230多万台,年底有望实现260多万台。”许来永说。
在许来永看来,这两年市场积累的旧家电基本都被挖掘出来了,现在中绿资源拆解处理的旧家电一大半都是“以旧换新”的,一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结束,对企业经营肯定是有影响的。
多措施应对“无米之炊”
3日,全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配套方案学习研讨会在洛阳举办,作为拆解企业代表,许来永参加了这次会议。让许来永抱有期望的是,其中提到的家电基金补贴,就是生产企业每生产一台家电,就在基金内投入1元钱,国家再用这些基金给废旧家电拆解企业发放补贴。许来永说,按照他了解到的,明年4月1日才实施家电基金补贴。
面对即将结束的“以旧换新”政策,许来永还是充满信心的,他说,虽然“以旧换新”已经把废旧家电回收得差不多了,但是现在的家电更新换代要比以前快了。
他说,2012年1月份,家电“以旧换新”会进行收尾工作,随后他们会大力发展回收网点,因为家电“以旧换新”结束后,商场将不再是回收旧家电的主要单位,他们将大力发展回收网点,促进家电回收。
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利用国家的基金补贴,和商场合作,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请他们代收废旧家电。“我们这个行业是有门槛的!”许来永说。
记者 胡志英
(责任编辑:江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