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拥属协会的工作人员为新兵送上拥军鞋垫并给新兵整理衣帽。(资料片) 记者 展萍 摄
2月27日上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临沂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该荣誉的“三连冠”。
临沂市双拥办主任刘军说:“有位上级领导了解到了临沂的优抚安置情况后说‘刚刚富裕的沂蒙老区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说起拥军,咱们临沂人真是不遗余力……
李万银:把儿子的新房让给子弟兵住
子弟兵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心里也装着子弟兵。
2011年,临沂大旱,北京、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来到临沂支援老区抗旱打井。
农民李万银看到前来为乡亲们打井的子弟兵要住到又矮又破的村办公室里,主动找到村委主任,表示愿意把给儿子准备的婚房腾出来,让子弟兵居住。
村主任觉得子弟兵来村打井需要很长时间,而李万银儿子的婚礼定在农历二月初六,怕耽误了婚事。李万银一听急了,掏出手机与在外打工的儿子通了电话,和儿子商量推迟婚期的事情。没想到儿子爽快应允了。
当天晚上,李万银就叫上老伴到儿子的新房,里里外外打扫卫生,还添置了生活用品。村民王玉福也腾出了5间房给子弟兵住。李万银说:“他们都是好人,是大老远地从外地赶来帮助我们的,看着他们我心里踏实,为他们做点事儿是应该的。”
戚洪桂:丈夫去世,她瞒了儿子近两年
临沂的很多母亲也都对当兵的儿子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关爱。戚洪桂是费县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1991年,她力排众议,把18岁的小儿子送到西藏边防部队服役。儿子服役期间,丈夫去世了,为了让儿子安心服役,她对儿子隐瞒了近两年,封封书信只报平安。
戚洪桂带着300双自己绣的鞋垫及锦旗,先后2次到西藏部队慰问,为部队官兵义务服务,并去看望藏族老人,向藏族“希望小学”捐款。
戚洪桂说:“我就是个普通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在工作岗位上做到最好,我不能给他增加负担,我没觉得我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能得到这么多的表扬我很感动。”
岳勤祥:砖要多少给多少,钱一分不收
兰山区银雀山街道办事处梨杭社区的岳勤祥已经坚持拥军23年了。来到岳勤祥家,记者有些惊讶,他的家布置得很简单,一间大屋中,两张桌子,一排沙发,几把椅子,一张床,最显眼的就是屋子正中那台彩色电视机。岳勤祥的日常饮食也很简单,一碟咸菜、一块豆腐、一个煎饼。他看起来就像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这个经营了二十多年砖厂的厂长,身上没有一点厂长的“范儿”。
岳勤祥小时候家里穷,经常到外面讨饭吃,也没念过书,但他从小就对军人特别有好感。上世纪80年代初,岳勤祥观看电影《大渡河》时,被子弟兵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所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在电视和报纸上常常看到人民子弟兵出现在抗灾抢险第一线,他觉得一定得为部队做点什么。
1986年,岳勤祥承包了村里的砖厂,刚开始由于砖厂规模小、产量低,生意并不好,但他每年仍要拿出积蓄甚至借钱慰问部队官兵。亲朋好友都劝他不要再做“傻事”,可他一直坚持着。
创业初期本就多难,事故、债务、舆论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由于无法理解父亲的善举,二儿子跟岳勤祥大吵大闹了一番,见不能说服父亲,他一时冲动选择了自杀。多年后重提旧事,岳勤祥沉默不语,他内心深处那份对儿子的愧疚始终难以消除。
“这面‘军民鱼水情深’锦旗是1988年部队送的,是我收到的第一面锦旗。”岳勤祥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面边角有些破损的锦旗说。当年,临沂武警支队二中队为了修补训练场地找他买砖,岳勤祥当即表态:“砖要多少给多少,钱一分不收,你们保家卫国流血流汗,我这点砖算啥!”
自1988年以来,每年“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岳勤祥都会买上米面油和瓜果肉蛋到部队慰问战士,23年来,他累计花费20多万元慰问子弟兵,收到的锦旗有2000多面。
岳勤祥的好友韩俊深说,老岳是村里公认的好人,无论富贵贫贱他都一视同仁。做一件好事不稀奇,难的是多年不间断地付出。2000多面沉甸甸的锦旗就是对“好人”最好的诠释。
记者 张帆
(责任编辑:江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