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城市供水事业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公共供水和水质安全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水源水质不稳定,供水水源单一
自2006年以来,临沂加强水源地治理工程,通过清除养鱼网箱、搬迁部分污染企业等,较好地消除了岸堤水库水质安全的威胁,但是水质随季节的变化有时仍不稳定,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等还有待进一步控制,水源地保护仍需加强。
另外,城区公共供水水源地主要为岸堤水库,属于单一水源供水,水源保证率很低。岸堤水库一旦出现水质突发事件,将造成市区重大停水事故,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对策:切实加强水源保护
建议进一步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水源地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和投入补偿机制,严格监管措施,实现饮用水水源地常年水质优良,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确保供水水源水质安全。
另外,建议适时开辟城市供水第二水源地,进一步保证城市供水水源安全。
问题2:
水厂处理工艺有待于升级改造
除东北园水厂处理工艺为强化常规处理工艺外,城区其他水厂均为常规处理工艺。传统的常规工艺适用于原水水质较好的情况,适应原水水质变化能力差,即便在常规工艺基础上增加一些氧化和吸附措施也不能确保水质稳定达标。特别是从今年7月1日起要全面实施106项水质标准,对水厂工艺和运行的要求提高,需对常规工艺水厂进行工艺升级改造。
■对策:升级改造水厂处理工艺
为达到新国标106项标准的要求,建议对水厂现有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并实现水质预警控制。在采用常规工艺水厂的反应沉淀池前端增加预处理工艺,在砂滤池后端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建立从水源地到水厂出厂水整个过程的水质在线检测系统,实现水质自动预警和工艺控制。水质在线检测能及时识别原水水质关键指标变化,净水工艺可及时适当做出调整,适应原水水质变化,以快速应对水质突发事件。
问题3:
水质检测能力薄弱
目前市区实康水务公司水质检测中心仅能检测45项指标,基本上只能检测常规指标,各县区供水企业仅能检测一二十项指标(个别供水企业检测能力甚至达不到10项),基本上只能检测浊度、色度、余氯、菌落总数等一般指标,远远不能满足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需求。同时,供水企业还存在水质检测从业人员少、无证上岗等现象。
■对策: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
水质安全是供水安全的前提,是供水安全的重中之重,水质检测是实现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建议城区各供水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切实加强水质检测机构及队伍建设,注重水质检测人员培训教育工作,加大供水水质检测投入,完善水质检测设备仪器,提高水质检测能力和水质安全保障能力。
问题4:
供水管网漏失严重,影响供水水质安全
目前,市区仍有使用15年以上、管径大于75毫米的供水管道200余公里,仅兰山主城区就有老旧供水主管道50余公里,这部分管道老化腐蚀严重,污水及杂物容易混入,存在水质污染隐患,影响供水水质安全。
■对策:加快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
供水管网改造工作涉及面广量大,且投资巨大,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和投入,城区各供水企业加大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力度,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制定科学合理的更新改造计划,尽快分批逐步实施更新改造,有效降低漏损,保障供水输水环节水质安全。
问题5:
城市二次供水尚未纳入统一规范管理
由于传统的水池水箱二次供水设施落后,二次供水设施由物业公司或产权单位自行管理,设备设施维护不及时,水池水箱不能定期清洗消毒,管理很不到位,极易造成供水水质二次污染。
■对策:规范城市二次供水管理
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全面调查,登记造册,在此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政策,逐步实施改造,纳入统一管理。建议尽快研究出台二次供水设施技术规范、二次供水设施移交管理办法及加强二次供水管理的意见,引导具备条件的传统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使用全封闭无负压(叠压)二次供水设备,取消或隔离蓄水池,实现优化高效运行,实施分类统一规范管理,从技术、管理等方面根本保障二次供水水质。
问题6:
自备井供水水质污染,影响居民健康
城区自备井供水量大,地下水污染严重,不仅硬度高,而且有的自备井硝酸盐、亚硝酸盐、铁、锰超标。大量存在的自备井用户,使用地下水,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作为饮用水,水质安全更难以得到保障,长期饮用将影响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措施:加快推进封停城区自备井
封停自备井是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和城市地质安全的需要,也是建设“两型社会”、节水型城市和构建和谐临沂的需要。因此,建议加快推进市区自备井封停工作,并进一步扩大封停范围,根据自备井的调查情况,随着供水管网铺设完善,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在我市五区范围内实施自备井封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