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出生的那天开始,这个虚拟的世界就开始备受人们的宠爱,大家可以在不暴露自我身份的情况下在网络上“肆意妄为”。生活中需要顾及的情面、需要维护的人际,在因特网上都不复存在。微博界第一爆料神帖“我的前任是极品”横空出世3个月吸引190多万名“信众”。之后,砸挂同事的,揭短老板的,吐槽追求者的,爆料采访对象的吐槽微博也跟着一起火起来。说者一吐为快,观者哈哈一乐,全民进入娱乐大吐槽时间。
“吐槽”而已 不必当真
娱乐策划人、娱评人“湘人李”
关于“极品”吐槽,一个方便安全的吐槽平台必不可少,微博的出现自然是给予了吐糟最好的生长土壤。吐槽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内容好玩,有很大的卖点,几十字上百字就很容易说清楚。在博客时代,吐槽几乎是很难的,即使在论坛,吐槽也很难,因为大家没有那个意识,也没有那么方便传播。
“极品”一类的人物或者事情,应该历朝历代都有,只是现在有“井喷”的架势。这一切都源于社交平台,大家需要根据社交平台的特点来总结生活,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一些海量式沟通的乐趣。有关“极品”的内容,无疑是生活中很有个案的事情,因而显得新奇、新鲜、新颖等,它就有被发掘并加以传播的可能性。
微博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扮演这类角色,且在原则上,微博是“无门槛”的媒体资源,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令人称奇的事情,所以只要识字的人,就可以在这个媒体平台上说这些事情。有些极品的例子,我觉是可以给人一些反思,但更多的只能当做一种“乐子”。记者接触的人多,而且被采访者要是没有一点个性,似乎也不会成为被采访的对象,因此只要在社交上出现问题,自然就会被鄙薄。而像“我的前任是极品”、前男友、女友是极品,这些都是带有情绪吐槽的,我个人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被吐槽的对象是极品,有可能吐槽者也是极品呢。
“极品”现象是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一种狂欢,也不排除策划人员有刻意的“导向”可能。有些“极品”的账号,也许是营销微博账号。统而言之,极品吐槽,事情好玩,不必当真,也许过一段时间,这些账号就会冷淡下去,那时新的热点又会被制造出来。
“极品”吐槽吐出什么?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学者,知名杂文家 陈仓
最近,以“我的前任是极品”为主的网上“全民吐槽”事件,骤然成为目下最热点的网络公共事件,吐槽者困惑无明,娱乐者好奇围观,围观者难明真相。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从微观到宏观去观察吐槽文字披露的真相,从中体察世道人心,不难看出,“极品”吐槽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种种隐衷。
从文本看,“我的前任是极品”属于“私信体”,其中暴露的真相、真情、隐私、隐情是不便公开讲,又不得不讲,无处倾诉,只好诉诸网络,自我疗伤的心曲。这是网络时代的网友们从“日记自我倾诉”向“网络自我倾诉”的一个形式的转变。网友们无处话凄凉,无处诉衷肠,只好诉诸网络。
从话头、语境、情景、心态和情态看网友们的言行模式,自己有话不好好说,别人有话不好好听,各执一词,鸡同鸭讲;彼此不知己,缺乏自知之明,却要求别人知己,彼此不理解,缺乏知人之明,却要求别人理解自己,认可自己;双方急于表达,无心倾听,缺乏听话的耐心,更缺乏知人识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这种状况是一个普遍的现实问题,也是国民性问题的历史性遗传病。从族群人格角度看,这种状态是自我认知障碍症、边缘人格障碍症、强迫与被强迫人格等种种问题的综合征。值得所有人自警自省自察,自我观照。无论在二人世界里,还是在群体生活中,人际沟通非常重要。
从“极品”话题的目标和焦点看,我们这个时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然后,精神安顿问题成为最大的问题,精神困境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难题。从网友们的爱与哀愁中不难看出,对个人来说,国计民生等宏大叙事不是最大、最难、最纠结的伤与痛,男人难以安身立命,女人难以委身而活,这个看起来世俗,想起来庸俗,说起来琐碎的难题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峻的问题。
吐槽别人的同时先好好看看自己
资深娱乐记者 罗小左
要说极品的采访对象,本人跨越人事、社会、体育、娱乐多领域采访多年,领教到的算是不少。迟到大王这种类型屡见不鲜,经常置记者于不顾迟到三四个小时不在话下。还有一类是擅长教育记者:你这个问题太不专业了,你们领导是怎么教你的?等等不一而足。不过,被采访者往往是记者的一面镜子,当记者用一种成熟、专业的态度面对对方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做过功课问到人家心坎里的话,我想人心都是肉长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肯定是越来越和谐的。
记者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既背负着报社的品牌,也承担着自己的口碑。如今新闻这个行业门槛越来越低,说实话,这个工作也的确不用有多少渊博的知识,肯苦干愿付出,就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记者。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就出现了一些极品的记者,跑场专业户就不说啦,很多次采访听到一些记者很弱智的问题我也很崩溃,显然是啥功课都没做就上场了。只有好问题才能逼出好答案,如果只有这点水平,那如何让被采访者心服口服,成为一个让你能满足的采访对象。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会有其极品或非极品。说到底,就是一个专业度的体现和品德的高下。我倒是想说,大家互相多点宽容才是正解,或许某一天你的采访对象正遇到什么糟心事儿,接受你采访时就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说不定某一天你在采访的路上遇到些状况,约好的采访就迟到了……这不是找理由,而是提倡用一种好心态来面对每件事每个人,吐槽这种事儿适可而止也就罢了。
吐槽“极品”的自我满足
微博达人 马想斌
自从“我的前任是极品”在微博上走红之后,“极品”系列就如同土豆一样在微博上遍地生长。
有人评价这种“极品系列”的吐槽时说,这不过是怀恨旧爱的一种表现。这个说法自然可以适用于“我的前任是极品”,但对“我的采访对象是极品”和“我认识的记者是极品”又不相符。如果要寻找极品走红的共通之处,那就只有两个字“吐槽”。对于那些通过“私信爆料”的人来说,“极品”系列的自然推出,成为一种非常稳妥的“吐槽”平台,既可以诉说自己心中的不满,又可以发泄压抑很久的情绪,还能保护发泄者的真实身份。毕竟,屈原杜甫元芳都被我们戏耍过,更何况前任与采访对象呢?
记得美国传播学学者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里说,“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需要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猫猫的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猫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也许大家不需要思考所谓意义的东西,追求的只是一种对于信息把握的快感,而这类快感来源于“窥私欲”。
这个时代很寂寞,我们还有点无聊。极品的段子,不过是这一特征的温凉性表达,我们通过吐槽与窥测这种自我满足与自我娱乐的方式,植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生活经验,解构着社会现实带给我们的压力。这种拥有安全感的吐槽与窥测,能够让我们在生活的快节奏中停歇片刻,有时间来卸掉心理和现实的重负。这也就是微博上为何总有那么多人吐槽,同时又有比吐槽更多的人来欣赏吐槽的原因。
谁没有过前任?谁没有过偶像?谁身边的朋友会是完美无缺的?那些微博上的极品,怎么就跟自己相识的某某那么像呢?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身边都住着一个“极品”,有时这个“极品”出现在别人吐槽极品的段子里,有时出现在自己欣赏别人吐槽段子时的联想中。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极品”的段子,毁了我们的“三观”,毁了我们的旧爱,毁了我们的偶像。前任已不再是那一缕割舍不断的乡愁,记者也有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曾经在媒体上被光环照耀的偶像,也有极品的出人意料的时候。
(责任编辑: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