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主页 > 临沂大众网 > 专题 > 大义临沂人 > 大义大爱展示榜 >

八路军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2011-11-18 11:25 作者:林伟伟 胡跃东 来源:大众网——鲁南商报
在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无数个红嫂式的人物,她们送郎参军、救护伤员,缝军衣、做军鞋,抚养革命后代,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沂南县张庄镇南沿汶村的刘枚兰就是鲜为人知的一位。

        “一定把孩子抚养成人,谁的话我也不信

        “那是19438月的一天,我正在场里碾谷子,县妇救会会长赵建平找到我,希望我能为八路军抚养后代。

        如烟的往事,听90岁高龄的刘枚兰娓娓道来,就像一位母亲在讲述着儿子的苦难。当年刘枚兰不过22岁,刚刚出生仅7天的儿子夭折了,残酷的现实让她过早地失去了作为母亲的快乐。听到能为八路抚养后代,刘枚兰满口应承下来。

        原来,陈敏书、仝维民夫妇是战地医务工作者,跟随部队转战来到沂蒙山区。怀胎7个月的仝维民行动十分不便,于是骑着驴子赶去救治伤员,没想到从驴身上摔下来导致早产。眼看部队就要出发,仝维民只得拜托当地妇救会代为抚养刚刚出生的陈晓玉。

        晓玉的到来,给沉浸在失子之痛中的刘枚兰带来了新的希望。此时,刘枚兰的奶水已经回流,又是抚养一个早产儿,别人劝她别逞强,我一心想把孩子抚养成人,谁的话我也不信。于是,出生6天的晓玉有了一位沂蒙妈妈。

        县妇救会的赵会长临走时,给刘枚兰留下3斤羊油和一捆丝瓜,希望她补充营养。没有一点盐味的羊油丝瓜汤难以下咽,晓玉哭得我心都快碎了,咬咬牙一气喝下一大碗羊油丝瓜汤。刘枚兰守着哭累睡着的晓玉,急切盼望着奶水快快回来。到了晚上,她的奶水终于在急盼中回来了———这下,孩子有饭吃了!看着晓玉香甜地吸吮着乳汁,刘枚兰高兴地流下了热泪。   

        晓玉是早产儿,免疫力低下,时常发烧、腹泻。刘枚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丈夫张清伦是村里的民兵,又是党员,忙于支前,照看孩子的事情全落在刘枚兰身上。她抱着晓玉,踮着小脚,四处寻医问药……孩子七八个月大时,断断续续地拉肚子,三个月始终不见好。心急如焚的刘枚兰,夜夜守着晓玉,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俺答应领养孩子,就得保证她的平安

        刘枚兰抚养晓玉的六年时光里,度过了抗战时期的烽火硝烟,经受了解放战争的风风雨雨。一次次鬼子扫荡或国民党进村抓人,她都抱着晓玉四处躲藏,死里逃生。俺答应领养孩子,就得保证她的平安,要不以后见了她父母心里有愧呀!

        当年日本鬼子进村大扫荡,逃亡的情景深深地印在刘枚兰心中。鬼子一来,俺抱着晓玉就往大山里跑。刘枚兰说,当时她心里害怕极了,怕鬼子追到大山里来。因为丈夫支前不在家,刘枚兰只好抱着孩子躲来躲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刘枚兰凭借母性的机敏,躲过了鬼子和汉奸一次次的盘查。

        “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扫荡,背着孩子满山跑,有时几天吃不上一口饭。有一次,孩子几天高烧不退,眼看不行了,有人说快扔了吧。刘枚兰却死不撒手哭着说,这是八路军的孩子,是俺的亲骨肉啊。连续七天七夜,她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直到孩子活了过来。

        时间过得飞快,晓玉已经两岁多了,这时候刘枚兰又有了一个儿子,娘仨相依为命。国民党进村抓人,乡亲们都出去躲,俺手里牵着一个怀里抱着一个,没命地往前跑。身后枪声响起,刘枚兰一把把晓玉推到路边的沟堑里,此时,子弹擦着耳边呼啸而过,她的脸仿佛被一股热流火辣辣地炙烤了一下,还好,晓玉趴在沟底没事。想起这件往事,刘枚兰透露出轻松。

        “那个沂蒙娘亲,我永远都忘不了

        不是亲女儿,胜似亲女儿。刘枚兰对晓玉百般呵护,有好吃的让晓玉先吃,生怕委屈了孩子。

        躲反回到家中,两个孩子饿得哇哇大哭,刘枚兰千方百计借钱买来两把挂面,煮给孩子吃。家里的鸡呀、鸡蛋呀全被国民党兵抢走了,实在没什么好吃的了。看着晓玉大口大口吃着面条,刘枚兰心里刀绞似的,委屈孩子了,俺心里有愧哇。姐姐吃饱了,弟弟才能吃。

        在刘枚兰悉心呵护下,晓玉健康快乐地成长。一转眼,晓玉已经6岁了。在济南安家的陈敏书、仝维民夫妇派警卫员来接晓玉,认定刘枚兰就是自己亲生母亲的晓玉躲到邻居家不肯出来,刘枚兰苦口婆心劝说晓玉跟父母团聚,晓玉哭喊着说:俺不去,让俺弟弟去吧,这就是俺家,你就是俺亲娘。撕心裂肺的哭喊引来乡邻围观,乡亲们跟着一块掉眼泪呀,没办法,只好让俺丈夫跟着送晓玉去济南。

        陈敏书、仝维民夫妇经常教导晓玉:孩子,你的生命是沂蒙刘枚兰妈妈给的。养育之恩大于天,你一定要牢记在心。从汕头卫生防疫站退休赋闲在家的陈晓玉深情回想当年。

        其实,幼年的晓玉内心又何尝不想沂蒙妈妈呢?那个远在沂蒙山区的娘亲,永远都忘不了。上学识字了,一封封饱含思念与感激的书信飞到沂蒙山区,一头连着晓玉,一头连着刘枚兰,把娘俩紧紧系在一起。

        1990年,刘枚兰家的小院里,温情洋溢,阔别42年后的陈晓玉一头扑到刘枚兰怀里,娘啊,女儿来看您了!娘俩手牵着手,道不尽的离情,诉不完的思念,回忆不尽的点点滴滴。那一次,陈晓玉在沂蒙妈妈家住了十多天。此后每隔三两年,陈晓玉就到沂蒙山区看望老妈妈。今年恰逢刘枚兰90周岁生日,陈晓玉早早给弟弟打来电话,约定好给老妈妈过生日。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悲哀,我要在老妈妈有生之年好好孝敬她。


     

        “四个儿子三个当了兵,都是俺给报的名

        战争年代沂蒙涌现出无数红嫂,她们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了战场、最后一口粮食当了军粮、最后一块布料做了军装。如此伟大而无私的举动,除了源自沂蒙人民的善良、纯朴外,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精神动力? 

        在与刘枚兰的交谈中,记者找寻到了这种力量的源泉,那就是对党和国家的无比热爱。数十年来,刘枚兰不但自己心系国家、不忘拥军,还先后把一个个儿孙送到部队。提起儿孙当兵的事,刘枚兰不无自豪地说:当年俺丈夫是民兵,俺四个儿子有三个当了兵,都是俺给他们报的名。

        问起老人的生活情况时,她的回答竟是那般朴实:俺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现在的好生活。那时候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耕田不用牛,觉得那么远,现在这不都实现啦,俺当年受的苦累,值!” 

        “现在种地不用交公粮,政府还给咱补贴,我们的日子可是越过越好啦!你说,当初俺们纳军鞋,缝军衣,摊煎饼,冒着炮火支援部队,不就是为了儿孙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嘛!” 

        告别老人,记者心潮起伏,激情难抑。在中国革命史上,在我们胜利的旗帜上,镌刻着多少赤诚如刘枚兰般的红嫂们啊!她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伟大母亲!

     

    (责任编辑:宫晓菲)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