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树到舟曲,他两次只身千里驰援,与当地受灾群众共沐风雨、分担苦难;从一名普通农民,到灾区火线入党的优秀志愿者,一路走来,他在奉献中感动、在感动中成长———他,就是沂南县青驼镇冯家楼子村农民冯其树。
1、驰援玉树
2010年4月15日早上,刚从一夜疲乏中醒来的妻子,发现贴在墙上的地图不见了,猛地打了一个激灵:他真的去了!
妻子知道他要去的地方:昨晚他颤抖的手在地图上指着的那个名字———玉树!
去年玉树地震发生时,冯其树家的4个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正处在管理的关键时期,他和妻子从早到晚忙碌着。
劳累了一天的冯其树打开电视准备享受夜晚的片刻悠闲,习惯性地坐在了电视机旁看新闻联播。
“第一条新闻就是关于玉树地震的消息,我当时就惊呆了,房子塌了那么多,人员伤亡也挺多,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过去,帮忙救人。”电视画面上墙倒屋塌的惨烈、受灾群众撕心裂肺的哭声让冯其树泪流满面。“同胞被埋在地下,我们怎么吃得香睡得着?”擦干眼泪,一个大胆的想法冒出来———“我要到灾区去,去帮助他们!”跟妻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妻子“嗯”了一声,算作答应。
没有任何踌躇,这名沂蒙汉子盯着墙上的地图一宿没睡,连夜筹划着到灾区如何救援。第二天一早,冯其树带着10斤煎饼、10斤水上路了,星夜兼程奔赴玉树灾区。
“我原以为他随口说说的,发现墙上的地图不见了,这才知道他真去了。”冯其树在玉树参加救援的日子,妻子在家备受煎熬,“一是担心他,再就是怕村里人知道了笑话。”冯其树的妻子说:“在村里,论文化数不上俺们;论收入,更数不着俺们。他这是逞啥能呢?”正是西红柿上市的日子,进进出出不见冯其树,乡邻们都纳闷,“我就说‘他到临沂打工去了’。”
一路上,冯其树也忍受着难以想象的高原反应的煎熬,“过了西宁,头开始疼,越往前走疼得越厉害。”不知道是疼得难受还是一路上的劳顿所致,不知不觉他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抵达玉树了。
第一次参加救援的冯其树说自己当时“一点头绪没有。”逢人便问:“需要帮助吗?”后来在胳膊上都系着红丝带的志愿者的帮助下,冯其树找到了组织———玉树州团委。“我说自己没有什么技术,只有力气,有什么重活尽管叫我干。”他忍受着高原反应的痛苦,加入到运送伤病员的队伍中。当伤病员双手合十以示感谢时,他忘记了高原反应的种种不适;当负责翻译工作的藏族小姑娘热情地拥抱着他连说“谢谢叔叔”时,他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责任。“我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坚持,只要我努力一分,受灾群众的痛苦就能减轻一分。”
出色地完成当地志愿者组织部署的各项任务,玉树州团委书记扎西将戴在胸前的志愿者徽章摘下,亲自给冯其树戴上。
回到家中,望着大棚里减产的西红柿,面对妻子的埋怨,冯其树充满歉意地对妻子说了声“你受累了”,而自己在玉树的辛劳一个字也没提。
2、再战舟曲
去年8月8日晚饭桌上,冯其树正两眼盯着电视看。冷不丁的,他放下碗,蹿到了那张地图前,焦急地查找起来。
电视上,泥沙在翻滚咆哮,生命在挣扎呼喊———
冯其树双眼紧紧地盯在地图上的一个地方:舟曲!
玉树灾区惨烈的景象像放电影一样在冯其树脑海里一一掠过,他再也坐不住了,“我要到舟曲去,尽最大努力帮助灾区人民。”试探着和妻子说了这个想法,妻子瞪了他一眼。一夜无眠,
第二天在大棚里干活的冯其树,借口天太热回家拿条毛巾擦擦汗,带上生活必需品和1000元钱,义无反顾踏上了赶赴舟曲的旅程。
还是依靠那张地图,还是自带了煎饼,还是那张黝黑的脸。在舟曲,冯其树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救援行动。和救援人员一起在淤泥里拼命挖掘,寻找生命迹象,安慰死难者家属,给他们勇气和力量,后又被分配到应急一队,负责搬卸物资、搭建帐篷……每一项任务,他都竭尽全力地跑在最前、干到最后。在重灾区撒石灰进行消毒,“起初没在意直接用肩扛石灰袋,谁知第二天流汗,肩膀、下颌烧的火辣辣的,垫块毛巾继续干,不能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三眼村帮助村民搭建帐篷,热情的村民挽留冯其树和其他救援人员吃饭,冯其树一再推脱。“后来一位村民找到我们,说搭建的帐篷不合适,要求过去看看。我们去到一看,哪里是帐篷不合适,他家已经炒好了菜,分明是把我们骗来吃饭的。”冯其树说当地灾民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常常因此被感动着。
泥泞的街道,留下了他肩扛手提的身影;伤痛的舟曲,记住了这个沂蒙汉子的无私无畏。当他因背不惯甘南地区的筐篓,用肩扛、手提、怀抱援救物资冲在最前面的时候,当他挤在楼道的地板上,铺张报纸当床的时候,当经历了一天高强度劳动的他吃完一碗泡面,舍不得再吃第二碗的时候,舟曲人民被他深深地感动了。他让舟曲认识了,什么是沂蒙人!
3、火线入党
在冯其树的地图上,有一个很小的红点,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标注的是舟曲县城关镇。就是在这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0年8月26日,身处救灾一线的冯其树同来自湖北襄樊的张军、卢仁亮等3名同志一起,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这一幕,冯其树终生难忘。
救援期间,冯其树发现,“党员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总是在干最脏最累的活。”在锁儿头一个加油站附近的装卸现场,冯其树遇到了一个“最能”的志愿者,这名和他们“一个锅里摸勺子”的志愿者,“不光和我们一起扛箱子、搬物资,还负责现场协调、指挥车辆,经常是‘连轴转’。”当他得知这名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志愿者”就是舟曲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黄国梁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党员干部确实是好样的!”
在被感动的同时,冯其树暗下决心,也要像党员干部那样尽全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当有人问他“你表现这么好,是不是党员?”时,冯其树骄傲地回答,“我正在向成为一名党员努力!”舟曲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黄国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鼓励冯其树在救灾现场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因表现突出,经指挥部请示舟曲县委组织部批准,冯其树在城关镇党委机关党支部火线入党。
16天的救灾志愿者工作结束后,冯其树回到家中,重新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外出救灾的这段时间,家里的农活压在妻子一个人身上,收入也受到了影响,但他从不后
悔,他说:“在大灾大难面前,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责任。”
如果不是舟曲县党组织要村党支部出具入党政审材料、自己要到县委组织部转接党组织关系,冯其树甚至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经历。他告诉记者,闲暇时总会想起救灾现场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救灾一线党员的身影一直在眼前晃动,废墟上的誓言犹在耳畔回响。他说,“真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灾难。但如果再有紧急情况,我还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
4、大义本色
对着那张磨损得皱巴巴的地图,冯其树一下子就指出了自己家乡的位置———青驼镇冯家楼子村所在的沂南县。
生于斯,长于斯,他就是地地道道一个农民,与其他农民没什么两样。可是,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他,从玉树到舟曲,他两次只身千里驰援,用沂蒙大爱温暖着灾难中的生命。
采访冯其树时,他刚从集市上回来,连续几个月的辛劳,他终于把自家收获的1万多公斤西红柿全部卖出,笑意与满足挂在脸上。
来到冯其树家,这是一个典型农民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内一个烧火做饭的灶台;宽敞的堂屋里,对面一个组合柜上摆放着一台不大的电视机,紧靠组合柜的是一张矮桌,一组衣橱、一张床靠北墙摆放着,西墙根一组布沙发,南墙上贴着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
一张世界地图,地面是裸露的水泥地。堂屋对面是新盖好的两间房,墙上还没有抹水泥,砖块裸露在外面,屋里两头牛卧在地上。
“去年这个时间,他去了玉树,我一个人在家照看不过来,西红柿大都烂在地里了。”冯其树的妻子忍不住插话。
“我一个人又得管理西红柿,又得放牛,抽空就去集市上卖点西红柿,还得给孩子做饭。实在忙不过来。”妻子带着惋惜补充道。冯其树不在家,妻子成了三口之家的顶梁柱。
“损失了多少?”
“两万块肯定有的。去年一亩多西红柿总共卖了6000块。”冯其树淡淡地说道。
一个依靠大棚西红柿为全部经济来源的农民之家,在国家遭受巨大灾难的时候,舍小家顾大家,这是怎样一种大义呢?
(责任编辑: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