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喜在为老人看病
大众网临沂11月22日讯(见习记者 孔红星)今年55岁的王凤喜是兰山区义堂镇南屠苏村卫生室一名乡村医生。为了村民方便找到他,他行医36年来几乎都住在村卫生室里。村民一个电话,他就会背起药箱踏上出诊的路。他在卫生室的院子里种了很多菜,对于输液不能正常吃午饭的患者,王凤喜会做饭免费给他们吃。
王凤喜:行医36年村卫生室成了他的“家”
患者看病又可免费吃午饭
24日,当记者赶到兰山区义堂镇南屠苏村卫生室时已是中午11点半。此时乡村医生王凤喜正在观察村民苏美媛的输液情况。苏美媛今年69岁,患有多年的腰腿疼、高血压、肾病。她经常到村卫生室输液。因为身体的原因,输液速度不能快,所以经常要打半天多的时间。
这时,王凤喜招呼一工作人员到厨房里做午饭。一会儿时间,工作人员端出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上面还有一个鸡蛋。王凤喜将面条端到了苏美媛的窗前,让她趁热吃下。
患者因输液到了午饭时间,王凤喜会免费管饭,他已坚持了十多年,尤其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在卫生室的院子里,记者注意到种了很多菜。原来王凤喜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去买菜。一方面他种菜是自己吃,另一方面是中午做菜给患者吃,有时乡亲们来看病,看到蔬菜长得好就会向王凤喜要一些带走。
在卫生室的门诊室,记者发现桌子上有一袋一次性杯子。每个患者拿完药后,会用杯子接水后,现场将药服下。王凤喜说,患者拿了药后总想第一时间服下,所以他准备了一次性杯子和开水。从细节中可以看出,王凤喜时刻在为患者着想。
今年55岁的王凤喜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至今四代行医。王凤喜的老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的中医,爷爷是义堂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在父辈的影响下,1977年高中毕业后,王凤喜跟随父亲学医、行医,至今已有36年。
行医36年 他多住在村卫生室
南屠苏村卫生室是一排旧瓦房。瓦房的最东面有一个房间,这是王凤喜的卧室。
“我们村有2000多口人,不管白天、晚上都有人来卫生室看病。”王凤喜说,为了方便患者能再第一时间找到他,从医36年来,绝大部分时间王凤喜都住在卫生室里。王凤喜说,冬天里感冒、发烧、支气管炎发作者比往常要多,所以冬天的晚上是最繁忙的,一天晚上起个5、6次是常有的事。而在平时,一晚上起上2、3次很常见。对于王凤喜来说,能睡个完整的觉是比较奢侈的事。
在晚上遇上不方便到卫生室的村民,王凤喜要到村民家去诊治。2011年大年初一这天,天刚刚黑,村民杜庆胜打来电话,称感冒很厉害。王凤喜带着药箱骑着自行车马上到他的家里去。因为天冷路滑,王凤喜不慎滑倒,右脚踝马上肿了起来。到镇医院一查,是右踝骨骨折。因为怕做手术耽误工作,王凤喜让医生采取了打石膏的保守疗法。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王凤喜是拄着拐杖继续上班,一天也没耽误。
2009年冬天的一天,刚睡倒的王凤喜被咚咚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村里1岁孩子刘家成被父母紧急送来,他高烧40℃,已经昏迷。王凤喜急忙用酒精擦浴的方式给他物理降温。经抢救及时,很快孩子体温降了下来,并有了意识。
对于情况紧急或病情危重的患者,王凤喜会在第一时间帮助联系上级医院和救护车,并一路护送。2010年,村民徐连凤喝了敌敌畏,被送到卫生室时已口吐白沫。王凤喜对徐连凤进行暂时处理,并马上联系了义堂镇卫生院的救护车,将其一路护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徐连凤得救了。
绘制村平面图方便上门服务
在采访时,王凤喜接到一个电话,他背上药箱就走。在村民王桂芝的家,81岁的王桂芝喘得厉害。原来她是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王凤喜给她注射了一针,王桂芝病情缓解。
王桂芝的子女都在外打工,她独自一人生活,是位“空巢老人”。王凤喜上门为她服务了10年。“王大夫医术好,对我们服务得好,平时一个电话就赶过来,我很感谢他。”王桂芝说。
李传胜和董金英是80多岁的老两口,双双患脑血栓偏瘫十多年。这些年来王凤喜一直上门服务。
在王凤喜的办公抽屉里,有一张南屠苏村的平面图,上面有全村600多户,每一户的门牌号、户主姓名都标注得很详细。
2009年,南屠苏村开始推行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康档案、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做随访,任务可不轻松。为了方便准确找到村民,王凤喜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绘制了这张平面图。
南屠苏村附近工厂较多,村里很多中青年人都到厂里打工。单论收入,打工挣的钱要比做乡医的王凤喜多。但王凤喜不为所动:“乡亲们离不开我,我也不会走,我会好好用医术为乡亲们服务下去。”王凤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