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卫生室,邢桂宝为患者诊治。
大众网临沂11月24日讯(记者 朱建丰)邢桂宝是临沭县郑山街道邢屯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行医25年来他甘当乡亲们的“家庭医生”,只要村民需要他随叫随到。对于贫困患者他从来不收一分钱。邢桂宝说,现在不仅是城里人,农村群众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做为一名乡医,要关注群众的心理问题,做他们的心理医生。
邢桂宝:做村民的心理医生
10年上门为脑梗塞患者服务
他没收一分钱
22日,记者来到临沭县郑山街道邢屯村卫生室,此时邢桂宝正要出门为一老年患者看病。记者跟随他来到村民庞池美的家。庞池美今年79岁,患脑梗塞、高血压10年,邢桂宝已上门为她服务了10年。
庞池美家的房子比较低矮,里面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具。庞池美就坐在门旁的椅子上。看到庞池美嘴边流出的涎,邢桂宝拿起搭在她肩上的毛巾给她擦了擦。“今天感觉怎么样了?”庞池美嘴里发出“啊啊”的声音。“脑梗塞正好压住了她的语言中枢,她早不能说话了。”邢桂宝说。
邢桂宝为她测量了血压,高压为130mmHg:“她高的时候高压为160mmHg,现在已经控制得比较好了。”
庞池美的老伴邢宝芝告诉记者,这10年来多亏着邢桂宝大夫,他按时上门为庞池美打针,给她带降压药,而且从来没收过一分钱。“他家太困难了,我不能收他们家的钱。”邢桂宝说。尽管不能说话,但是从庞池美的眼睛里,记者看到了她对邢桂宝的感激之情。
像庞池美这样的贫困患者,邢桂宝从来不收钱。行医25年来,他已为贫困患者减免了3万余元的费用。
邢桂宝是临沭县郑山街道邢屯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他的父亲就是一名老乡医,也是村卫生室的创建者。1984年,邢桂宝初中毕业。此时父亲年龄较大了,无精力继续从事乡医工作。看着全村缺医少药的情况,本来对乡医无兴趣的邢桂宝决定接过父亲的衣钵,把乡医工作继续做下去。他拜乡镇卫生院的老中医为师,边学习边实践,1993年—1995年他来到济南卫校自费学习3年,又在临沭县人民医院进修过多次。
“医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光凭一腔热血还不够,给人看病要有扎实的技术,这样才不会草菅人命。”邢桂宝说。
有需要随叫随到
他甘做村民的“家庭医生”
在村卫生室外的墙壁上,记者注意到上面写着三处手机号码,都是邢桂宝的。邢桂宝告诉记者,在农村,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肠炎这些都是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必须随时给乡亲们服务,所以他的手机是24小时开着,只要村民有需求,他随叫随到。邢桂宝说,他平均一天要接30——40个电话。
不仅是本村村民,附近5公里范围内村的村民很多都愿意找邢桂宝看病。2001年冬天的一天晚上凌晨,附近王庄村一个4岁的孩子突发高烧。他的家人立刻给邢桂宝打电话。邢桂宝立刻起身带着手电筒、骑着自行车就往他家赶。经紧急处理,孩子的体温降下来了。
2005年,村民邢广荣正在地头干活时突发过敏性哮喘,情况十分危急。邢桂宝骑上摩托车赶到地里,给她注射了抗过敏药物,她才转危为安。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邢桂宝先是处理一下,然后一路护送转院。2006年一天晚上凌晨1点,海子村一宋姓村民突然下腹部疼痛,邢桂宝赶到他的家里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邢桂宝护送他到3公里外的乡镇卫生院,待手术后病情好转后他才返回卫生室。对于需要转诊但没带钱的患者,邢桂宝总是拿卫生室的钱让患者先用着。
把患者当亲人看
做乡医要关注村民的心理问题
“邢大夫服务好,水平高,我们附近村子的愿意找他看病。”在卫生室,正在看病的罗屯村村民罗夫爱说。服务好,水平高,这是很多村民对邢桂宝的评价。
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邢桂宝与患者之间和谐的医患关系。“我觉得做一名医生要把患者当成亲人看,与他们推心置腹地沟通和交流,这非常重要。”邢桂宝说,此外对待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询问病情要仔细,真心为患者着想和服务,这样患者才能信任医生,把自己的生命健康交给医生,对于医生来说这是一种责任。
在邢桂宝的门诊桌上,记者看到有一本《心理学》,这是邢桂宝平时研究的书。“现在村民有心理疾患的人相当普遍,这多与精神压力、家庭矛盾等有关,必须引起我们乡医的重视。”邢桂宝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同时还应该是一名心理医生,要关注村民的心理问题,治疗上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都同样重要,其中心理疏导就是要与患者多谈心,多交心。
“原来是对乡医没兴趣,现在已经喜欢上了这个职业。”与刚从医时邢桂宝的想法也发生了转变:“因为为患者治好病的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任何方式来形容的,这体现了我的个人价值,我愿意用技术继续为乡亲们服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