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每户门前都给硬化了路面
讲起当年的抗战岁月,刘贵田激动万分
儿童团长开启政治生涯
10月17日11点30分,刘贵田老人正坐在大街上,与几位村民讨论今年的秋种。
记者面前的这位老人,无论穿着还是说话,就是一位朴素的老农,一个身板硬朗、腿脚利索、耳聪目明的耄耋老汉。这么一位貌似普通的老汉,如何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令全村人敬仰的一段“传奇”?
在老支书简陋的屋子里,他把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1929年10月,刘贵田出生在沂水县泉庄镇石汪峪村这个深山村里一个农民家庭里。从记事起,就目睹了日本鬼子、汉奸蹂躏老百姓的种种卑劣行径,这也激发了他保家卫国的决心。1943年,时年14岁的刘贵田当上了村里的儿童团长,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而且这一干就是68年。“在当时,儿童团长也是村里的主要干部之一,站岗、放哨、盘查都是儿童团的工作。作为儿童团长,我还配合咱们的部队去沂水县城拆城墙,打过汉奸。”想起60多年前的抗战事情,10月17日,老支书仍然历历在目。
从1946年春天起,刘贵田开始担任村里的青年团书记。这一其间,他带领村里的担架队员先后到过兖州、泰安、莱芜以及淮海前线支前。“国民党部队的炮弹总在身前身后爆炸,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躲着,还好,村里没有人在支前时倒下。那时候,我们只能徒步前行,晚上在荒郊野外、死人堆里过夜也是常有的事。虽然那时我只有十八九岁,不过胆子就是大。”说起自己年轻那段经历,老支书爽朗地笑了。
1949年,刘贵田担任村民兵连长。从1951年起,他先后担任互助组组长、初级农业社社长和高级社社长。那时的石汪峪村尽管是老解放区,但村里的社会风气却并不怎么好,支书虽然换了好几茬,但村里矛盾依然重重。只有刘贵田的那个农业社办得不错,农户发展到了70多户,占村里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多。1958年,区里决定让他当村支书,他一再推辞。后来区里主要负责人让他先“代理”支书,万般无奈之下,他挑起了这份重担。当年29岁的他也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村支书。不到一年,刘贵田代理支书就被上级“强行”转正,并于次年担任乡党委委员、管理区副书记。
办的三件事让他永不悔
要干就要干出名堂,最起码的是让老少爷们服你!就是凭着这种信念,刘贵田始终把改善群众生活放在首位。在他带领下,村里群众办起了养猪场、木匠铺、铁匠炉、弹棉厂、磨坊、食品加工厂等,有力地改善了群众生活,村里的重重矛盾也一一化解。
谈起自己当村支部书记几件难忘的事时,刘贵田老人说,第一件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带领大家利用三四年的时间,把村里的山地深翻了两遍,从此让村里告别了土地只适合种地瓜、谷子的时代,自家地里小麦做成的白面馒头开始出现在石汪峪村每一家的餐桌上。老支书的这一功劳至今仍让村里人津津乐道,“要不是老支书,俺们村里或许现在还以地瓜煎饼、窝头为主食。自从整完地后,村里的地能种小麦了,我们也就不用再从外边买小麦做馒头了。”说起老支书的这一举动带来的好处,今年70岁的刘苏田竖起了大拇指。
自从上任村支书后,给村民找到水喝一直是刘贵田最大的心病。自建村时,石汪峪村就没有太大的水源,村民挑一担水往往要来回走十几里的山路,去邻村取水。为解决大家伙吃水问题,刘贵田找遍了村周围的每一寸土地。带领村民先后打了5眼小水井,最大的一口有20米见方、160多米深,但是这些井对整个村子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最后,当地水利专家宣判石汪峪为“无水村”。水,一时成为刘贵田最头疼的事。
1991年,一名在“文革”期间受过刘贵田关照的劳改犯,看到他整天为水犯愁,就从陕西西安转折找来自己的一位常年搞水利的亲戚悄悄为村里找好了井位。但县水利局却不肯打这眼井,因为石汪峪此前早已被判了“死刑”。
刘贵田不肯放过这惟一的希望,他向县里立下“军令状”,表示打不出水来损失由他个人承担。最终,在当时县里主要负责人的协调下,水利部门同意去他村里打井。刘贵田还用借来的两万元给了打井队作为保证金。
10米、20米、30米……167米!终于,一眼日出水量55方的水井打成了。看见汩汩冒出的深井水,刘贵田哭了,然后他又笑了,并亲手点燃了喜庆的鞭炮。
10月17日,嫁到石汪峪村近20年的李家菊面对记者的采访,还不忘对自己老公开玩笑:“要不是看到村里通上自来水,我才不会嫁到这里来。”
当天,我们跟着老支书到村里巡视了一番。当看见村头有一外地客商正在收购本村的地瓜时,刘贵田上前便对这位客商致谢:“你们大老远钻山旮旯里来收地瓜,俺得感谢你们帮村里解决了销路问题。”
随行的泉庄镇党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贵田一向对来村里做生意的商贩都很热情。1992年,他报请有关部门,办起了石汪峪集。村里不仅不向村民、商贩收一分钱,还帮助外来商贩安排摊位,打击市霸,维持市场秩序。目前,石汪峪集已经成了泉庄镇最大的集市,附近蒙阴、沂源的商贩都来赶集。村里还兴起了家电、电脑、太阳能等经销处,不少本村村民还依靠集市发了家。
说起为何在村里立集,刘贵田有一份感慨。那就是村里一位无地的老太太,其儿女都在外地,虽然家庭条件尚可,但是由于村里人赶集都要到十里外的邻村去,而这位年迈的老太太根本无法去,最终在病中因为没有吃的,活活饿死。听到这一消息后,刘贵田坐不住了,也就有了在本村立集,方便村民尤其老年人生活的想法。
50余年间,也正是有着这颗时刻为民之心,刘贵田实实在在担起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任。通上自来水使该村成为了全县第一批吃上自来水的村庄。在村村工程中,刘贵田带领群众新修复修机耕路10公里,并通过补贴水泥的方式,鼓励群众“自铺门前路”,在全县第一个实现了“户户通硬化路”……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达到5800元,成为全镇有名的小康村。该村也先后被评为县五好党支部、县平安村居、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刘贵田连续多年被评为农村干部标兵,并在建党90周年之际再次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今年9月24日,在全市敬老孝老表彰大会上,他被评为全市“十佳模范老人”。
我不想活到老、干到老
其实,以上众多荣誉,虽然值得骄傲,但刘贵田老人看得很淡。
谈及原因,老人说,在54年前,他就不想在村里“当一把”,是因为他有个自私的想法:不想戒酒。“当干部,你就不能多占公家里和其他人一分钱的便宜!那些犯错误的干部都栽在了酒场里。”10月17日,刘贵田老人这样肯定地说着,“就拿喝酒来说吧,我62度的酒喝1斤照样干活。在农业社,我自己喝酒自己花钱,大家都看得到。当支书喝酒,即使花自己的钱也说不清。”所以,自从当上“代理”支书后,刘贵田还是把酒戒了。从那时起,不管什么场合,陪哪级领导,刘贵田再没喝过一口酒,也没在村民家里吃过一顿饭。
正是有这种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意识以及贴心思想,在刘贵田担任支部书记50多年来,村里几无上访案件。刘贵田常对别人说:“把和自己好的人团结起来,不是本事;把和自己不好的人团结过来,那才叫本事!”他说到也做到了。10月17日,作为刘贵田的本家兄弟,刘苏田老人向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村里有一名村民在初级社时,因事对刘贵田有意见,在文化大革命时,借机打过刘贵田,后来因犯罪被捕入狱,出狱后,没地方吃住,刘贵田知道后,用自家的麦秸给他批了屋,还给他送去吃的。群众对此不理解,很多人都说刘贵田“把个罪犯当抗属”,刘贵田对大家说:“以前的事都过去了,我们不能对人怀恨在心,现在他有难处,我们应该帮忙。”这名群众闻听后十分感动,后来,还与刘贵田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干了54年,老支书也感觉很累了,也想休息休息,也曾经多次递过辞职书,可每次还是连选连任。村里人对这个“老当家”评价道:心里有大家,把大家的活当自己家的干。不计较得失,有原则,威信高,有他在,大家就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大伙还继续让我干,我也很无奈,但是自私一点,我也不能活到老、干到老呀。”为此,从几年前,老支书就开始有意识培养起接班人,他想这个接班人要能超越自己,把这个辖石汪峪、西昌峪、西棋盘三个自然村的大山村建设好,让大家伙的明天更加美好、富裕。
本报记者 韩纪功 左肖 通讯员 杨明美
(责任编辑: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