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对外发布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到“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这是9年来,转基因第6次写入一号文件,也是首次写入“科学普及转基因”。
从2007年的“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到2008年的“启动研究”,再到如今的“加强科普”,中央对于转基因态度的转变再度引发了广泛关注。
虽然长期以来,无论是农业部还是农业专家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持肯定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仍存疑虑。
食用油把“非转基因”当卖点
2日,记者走访临沂市区九州、银座等多家超市食用油专区发现,所有非转基因食用油,厂家普遍在标签上以各种抢眼方式标出,而转基因食品的标注,却只能在侧面配料表中仔细查找才能看到。
鲁花的“5S压榨一级花生油”,在包装中央产品名称下面醒目标注“物理压榨 非转基因”8个大字;龙大“压榨一级花生油”也在产品包装正面注明“非转基因原料加工而成”字样;金龙鱼1:1:1调和油更是在瓶口处挂上了写有“非转基因”的卡片,格外显眼。
此外,鲁花大豆油、福临门花生油、西王玉米胚芽油等也都在包装醒目位置标有“非转基因”字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品牌的转基因食用油,“转基因”几个字却显得“羞答答”。
同样是金龙鱼旗下一款1.25L的食用调和油,厂家并没有把“转基因”几个字明显标识出来。在配料表的标签处,记者找到了两行小字:“大豆油,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菜籽油,加工原料为转基因油菜籽”。若不仔细看,很难发现“转基因”几个字。
而在一款福临门食用油的包装上,“转基因”几个字同样“藏在”配料表一处不起眼的位置。
零食、饼干成分标识不清楚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包括饼干、薯片、锅巴在内的许多小食品,也可能存在潜在的转基因因素,但是商家对此几乎都没有明确的标注。
在一家超市零食区,记者随机选择了两款豆奶、三款薯片、两款大豆锅巴、两款饼干和一款豆干。仔细检查发现,在这些配料中含有大豆成分的食品中,仅有豆奶和豆干在包装上注明“非转基因”字样。
在记者挑选的乐事桶装104克海盐巧克力味薯片的包装盒上,原料一栏的植物油及致敏原中的大豆,商家均未标明是否为转基因。格力高百力滋的致敏物质一栏中则明确标注:本产品配料中含有含麸的谷物制品、蛋制品、大豆制品、乳制品。至于所含的大豆制品是不是转基因则不得而知。
记者了解到,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应当醒目,并和产品的包装、标签同时设计和印制。”而实际情况却是,国家没有要求醒目的“非转基因”标识,偏偏很醒目,国家要求醒目的“转基因”标识,反而不醒目甚至不标明。
科学普及转基因亟待加强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购买食用油的顾客,他们表示转基因食品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要选非转基因食品。
对此,临沂大学商学院教授朱建成认为,正是缘于公众对于转基因的不了解,才导致很多商家把“非转基因”作为卖点,“转基因”标识反而遮遮掩掩。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科学普及转基因’,说明目前公众对于转基因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总觉得转基因食品对身体有害。”他说。
朱建成认为,转基因的东西通过基因改变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是一种科研手段的成果转化。过去我国转基因的产品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而国内很多农产品想要得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可能也要采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技术来改变传统农产品质量、效率都不高的局面,在科研上开发研究这些东西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
“将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的农产品可能会逐步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因此对转基因的产品不能一概采取排斥的态度,应该相信科学的力量,对转基因食品有个正确的认识。”他说。
2014年11月17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称,对待转基因要慎重,不能“谈转色变”。
2014年12月26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罗云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他同时强调,我国目前运行的这一套机制是可以保证我们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的。
名词解释:转基因
转基因是指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植物转基因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有可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转基因农产品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统计数据表明,28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全球约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都是转基因产品。(记者 邵琳 左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