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搬前巧处理,材质不同巧封装
画像石
早前,2011年8月10日,位于原兰山路孔庙的市博物馆开始向新馆搬迁文物,馆藏的230余件300余块画像石最先搬运。博物馆赵宏彬负责文物搬迁相关安保工作,其中一件重达8吨花岗岩质地的清朝赑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件赑屃当属全馆中最重的一件文物,下面垫着枕木,用两根导链吊上卡车,前后用了20个工整整两天才运到新馆。”赵宏彬说,馆藏的画像石在搬运前都对表面进行了清理,通体裹上一层塑料薄膜,外层用厚厚的毡布包裹,再用木制包装箱打包封装,目的是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画像石积压、碰撞,受损。
馆藏的300余块画像石包括隋唐佛造像、明清碑刻、金代龙柱以及两块临沂老城门石匾等,其中大部分为汉画像石,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画像石大都本地出土,亦有市民捐赠,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临沂的历史文化。虽然是石质文物,但是搬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其表面纹路、画像有损毁。
陶器
搬完画像石之后,搬运2000余件一、二、三级定级文物,包括陶瓷器、铜器、铁器、木器漆、玉石器及其他杂项。每一类器物搬迁都有独特讲究,馆藏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掘的先秦残器,用乳胶和石膏修复,修复至今已30余年,加上陶器本身质地疏松,极易损坏。为此,博物馆工作人员筛了大量细沙,这批修复的陶器装盒后用细沙填充盒内空间,才得以运至新馆。
漆器、铁刀
2003年洗砚池晋墓出土的木胎漆器,因漆器特质,自出土后就放在蒸馏水的容器内密封保存,这类漆器都是全程由专人抱着容器乘车搬运。
另外,洗砚池晋墓出土的环首铁刀,通体已腐朽变质,分层裂开。搬运前博物馆工作人员专门定制了一件木质托盘,小心翼翼将环首铁刀断裂的碎片摆到木质托盘内,同样是专人全程托着托盘运到新馆。
蛋壳陶
1973年河东区相公街道办事处大范庄村出土的蛋壳陶,壁厚不足0.3毫米,重约40至50克,距今已4500至5000年,是馆藏珍贵文物中最薄最轻的文物。为了保障文物安全搬运,“严格按照一器一匣的规定,搬运前先制作与蛋壳陶规模相仿的泡沫模型,将蛋壳陶嵌在泡沫模型中再用细绳固定方可运输。”赵宏彬说,像字画、印章等文物都严格按保护要求进行搬运处理。
特警荷枪实弹护送 馆内430个摄像头监控
为了保障文物由老馆安全运至新馆,搬迁之前博物馆联合市公安部门做了周密的文物搬迁计划和人员部署,并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去年8月以来,有市民看到特警车辆进出兰山路孔庙(老博物馆),那便是文物秘密押运的开始,搬迁过程博物馆30余名工作人员全员上阵,文物出库需要登记,上车后专人负责文物校验,至新馆卸车时需再次校验,入库时还要核对。两馆相距4公里,搬运期间,全程由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负责安保工作,特警荷枪实弹,1车开道,1车载文物,2车随后押运。除画像石用敞开式卡车运输外其他文物均用特警厢式货车载运,防止文物在运输途中发生意外。
同时,为防止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免受损坏,运输车辆时速都控制在15公里/时以内,工作人员举例说,“因年代久远,漆器本身已经腐朽,搬运过程中只要稍有颠簸,便有损坏。”如今,一万余件文物全部安全顺利搬迁至新馆。
现在,建筑面积20805平方米的新馆,430个摄像头全方位监控,白天50余名安保人员上岗,晚上20余名安保人员值班,文物安保严密。尤其是在重点文物展区和库房区,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要求,除日常安保措施外,严格实行门禁准入制度。文物库房根据不同文物品类的要求,特设有恒温恒湿库房设施,确保了文物安全。
此外,新馆开馆后还将逐步开展贵重藏品托管业务,如果市民手中有贵重藏品需要代为保管,可到博物馆完善手续并托管。
记者 车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