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遭遇不幸,小儿麻痹症致使右腿留下后遗症,多年以来又饱受类风湿、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折磨,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顽强与疾病作斗争,不但成家立业,还学会了针灸、缝纫。在她看来,疾病只能折磨她的身体,有着社会的帮助,亲友的关爱,她的精神就是愉悦的。如今她家庭美满幸福,为了回报多年来来自社会各方的帮助,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她联系本报,希望在离世后能将遗体无偿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想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5月9日,记者走进了这位善良母亲王玲的家,听她讲述她的故事。
从小饱虽受疾病折磨,但在关爱中成长
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王玲的家中。记者注意到,这是一座老式的四合院,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很整洁,还种着莴苣等蔬菜。来到屋中,只见客厅有些简陋,仅有的一个沙发有些地方已经磨破了皮,看出来已经有些年头了,茶几也有些晃动,上面放着一本看起来已经十分破旧的针灸医学书。“没事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看,已经翻烂了;在这里住了近20年了,现在丈夫和孩子白天都出去工作,只留我一个人在家,周边的老邻居都陆续搬走了,来的新租户我也不熟悉,加上行动不便,闲暇的时候,就只能通过看书来打发时间。”看到记者拿起来那本针灸医学书,王玲笑着说。
据王玲介绍,她今年54岁,是兰山区朝阳社区人。“我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总想回报社会,所以我想用捐献遗体的方式,为医学研究作点贡献。”说起想要捐献遗体的事情,王玲向记者吐露了多年的心声。
“我这一辈子可以说是一直与疾病在做‘斗争’。”王玲说,在她1周岁的时候,突然被查出患有小儿麻痹症,虽然经过多次手术、中医针灸等各种治疗,但右腿还是留下了残疾,“从小饱虽受疾病折磨,但我却在关爱中成长,这些年来,对得到的帮助,我记得很清楚。”王玲说。
王玲告诉记者,记得她六七岁的时候,一次父亲带她去做针灸,当走到河东区杨庄附近时,突然遇到下大雨,父女俩躲在一户村民家屋檐下避雨。“当时从中午到天黑,雨下个不停,村民开门看到后,把我们让到家中并住了一夜,真是太感激了。”王玲说,她一直想要找到当年那户人家,哪怕只是说一声“谢谢”,但是当初的住户早已搬走,她已经无从寻起。
因为腿部的疾病,王玲到了10岁才开始上学。“由于腿脚不方便,上学的时候,都是学校老师、同学在帮助我。”王玲说,她那时候只要拄着一根拐杖就行,但有的时候拐杖断了,都是老师和同学送她回家,“初中读完后,后来因为行动实在不方便也就没有继续读高中,但对于这些好心人的帮助,我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亲人和社会的关让她的家庭幸福美满
1988年,经人介绍,王玲和丈夫认识并结婚,第二年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两人情投意合,他对我一直很好,我对他心存感激。”王玲说,因为丈夫来自农村,没有技术,只能到处打零工,自从孩子出生后,家庭生活压力也随之而来,为了增加一点家庭收入,她边照顾孩子边在家里开了个做衣服的缝纫店。
王玲告诉记者,得知她家的情况后,社区居委会不但第一批为她申请了低保,逢年过节还来慰问;2007年,女儿考上了大学,为了给孩子多挣点生活费,多年未出去工作的她又开始了外出打工生活。“我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活,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三五百块钱。女儿上大学的学费都是政府和社会上爱心人士帮助的,这些我都会深深地记在心里。”说着,王玲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病情也是越来越严重。”王玲说,上学的时候她拄着一个棍就能走,现在如果没有双拐根本走不了,“如今我房子也有了,现在已经退休了,女儿也毕业工作了,丈夫的工作也稳定了;虽然身体不好,但内心还是感觉幸福美满。”
她感恩,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
听说王玲想要捐献遗体,朝阳社区居委民政办公室姜秀琴主任并没有感到太意外,在她眼中王玲一直是个有爱心、懂得回报的人。“她是一个很乐观的人,虽然身体不好,家庭并不富裕,但她为人很好,坚强、善良,这事并不意外。”
“刚开始我根本不同意,但她坚持要这样,我也就不反对了。”提起对于妻子捐献遗体的事情,王玲的丈夫王玉华说,近几年来,王玲一直给他和女儿灌输想要捐献遗体的想法,他也就理解了。
“我身体一直不好,这些年多亏社会的帮助,我心里很感激;人要懂得感恩,我希望能够尽我所能来回报社会。”王玲说,她希望在离世后能将遗体无偿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想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我也不知道要走何程序,就是希望能通过报社在有生之年把我遗体捐献的手续办好,然后幸福地度过余生;如果哪天我真的走了,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了。”
记者赵泽军 见习记者 高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