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两个导向”助推内涵提升
2012年1月6日,北风凛冽,寒风刺骨,而临沂大学沂蒙大讲堂三楼报告厅里却是一幅春意浓浓、生机盎然的景象。临沂大学社会科学振兴暨表彰大会正在隆重举行,11位省第二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依次登台,接过了获奖荣誉证书和60000元、30000元、20000元不等的奖金。这是临沂大学的首次社会科学振兴大会,也是学校首次对获奖者给予如此大的奖励,彰显了学校强化内涵提升的决心。
而就在这次会议召开前不久,我校刚刚获得了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了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史以来的重大突破;2012年3月,我校再次有6项课题获得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诗词来形容临沂大学一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尤其恰当,而吹开梨花遍地香的还要归功于学校出台的“两个导向”政策。
导向基层,导向科研,全面实现政策倾斜
2011年7月23日,临沂大学全员竞聘上岗动员大会举行,会上,“导向科研、导向基层”政策出台,为临沂大学构筑全新高效的管理运行体系,助推学校内涵提升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导向基层,导向科研”是全员竞聘的重要指导性原则之一,是指学校在人、财、物、政策等方面,全面向“科研”和“学院”倾斜。加大科研的突破力度,争取科研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加大对学院支持力度,加强学院的自主办学权利,鼓励学院独立办学、创新办学,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优势。
在“导向基层”方面,学校规定,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在同等条件下,其校内津贴比管理服务单位同职级人员可增加10%-30%;符合相关条件的学院管理人员,可实行业务、管理工作“双肩挑”,“两条腿”走路。扩大学院“人权”,学院可自行安排和管理正科及以下岗位人员;扩大学院“财权”,学院自行管理教学科研资金;扩大学院“物权”,学院自行管理本单位教学、办公等资产。
为了加大学术研究力度,学校专门成立了社科处与科技处,并依托学院成立了9个科研院所,同时面向社会招聘学术领军人物担任科研院所负责人。2012年2月,学校出台了《临沂大学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对“加盟”临沂大学的院士开出了“岗位津贴每年2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1000万元,提供别墅住房1套”的优厚待遇;对全职引进的“长江学者”开出了“岗位津贴15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800万元,提供住房别墅一套”的优厚条件。政策一出,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强烈反响,也引得人才接踵而来。
立足区域,协同创新,共谋发展
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围绕国家、行业以及区域的重大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而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之前,我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协同创新”项目。
2011年8月,临沂大学启动了更名为综合性大学后首次全员竞聘上岗,在竞聘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了学科专业布局,结合临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立了物流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建筑学院、电动汽车学院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二级学院,进一步强化为沂蒙服务的本领。
“要不断提升临沂大学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开辟学校和企业之间多方面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在临沂大学与企业集团联合举办的产学研座谈会上,面对来自临沂社会各界的30多位一流企业老总,党委书记丁凤云说。“临沂大学将本着开放办学、主动服务的原则,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校长韩延明说。
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自70周年校庆以来,我校与济青五高校和临沂市六县三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开展了项目对接;与青岛软件园、金锣集团、山东沂星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临沂市新世纪能源研究所、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昌盛日电、山东师创、北京安博、翔宇集团、荣庆物流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开展了一系列联合办学和产学研合作,开展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项目。
近日,学校与临沂市联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已经被提上日程,“区域经济创新园区”和”文化传承创新园区”即将成为校地合作的重要平台。
内涵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2年5月,综合性期刊行业优秀级杂志德国《自然科学》发表了我校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所长郑晓廷教授关于鱼龙减压综合症的重要研究成果,这是今年继我校特聘教授徐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之后,我校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刊发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彰显了学校内涵建设的重大突破。
2011年12月1日,学校出台了《临沂大学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这是指导学校强化内涵提升的又一极具针对性的举措。《计划》提出,要进一步在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名师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推进等10个方面实现突破。在《计划》的指导下,各单位、各部门深入开展工作,不断收获喜讯。
科研立项、奖励迈上新台阶:70周校庆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7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立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938篇, SCI、EI、ISTP等检索146篇;4个学科被评为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红色文化学被评为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资源与环境分析化学实验室被评为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科布局、教学水平稳步提高:70周校庆年以来,我校新增2个本科专业,3个校企合作专业;2个本科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获评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建成“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3门;外聘高级课程284门;争取省“十二五”职成教育规划课题11项;获得了省“十一五”教育创新成果奖2项,全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1项。
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升:70周年校庆以来,引进博士38人,选聘急需专业人才17人,选聘辅导员15人;新增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4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5人,境外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85人次;3人分别获得省教学名师、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临沂大学创建高层次文明校园之路
2011年12月,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文表彰了2011年度省级文明单位,我校位列其中,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高校省级文明单位之一。这是我校自70周年校庆以来,立足综合性大学办学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踏实进取,实施内涵提升与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了新起点上临沂大学的勃勃生机。
以四大环境建设为主体,构建高雅优美校园
四大环境建设分别是廉洁高效的校务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生态美丽的校园环境、和谐诚信的人文环境。廉洁高效的校务环境是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学校全面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和廉政勤政建设,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务校务公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为依托,全面深化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师生以全新的作风、崭新的形象、昂扬的状态投入工作和学习。生态美丽的校园环境体现校园新貌,临沂大学加大了校园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五化”建设力度,加强了学校景点、建筑、道路和公共设施建设;强化了校园秩序建设,彻底根除了校园内“六乱”现象;全方位强化了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强化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处置突发事件预警预案体系,加大了治安巡逻力度,为师生安全构建了“铜墙铁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体现学校文化积淀,学校以弘扬沂蒙精神为载体,以实施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了系列文化研讨、文体竞赛、文化产品研发、专业文化创新等活动,加强了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和修读点建设,让师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和谐诚信的人文环境是育人之本、发展之根,学校以诚信教育为基本,以“党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文明行为养成为重点,强化诚信教育、诚信管理、诚信服务,大力倡导学术诚信、考试诚信、做事诚信、言行诚信,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氛围,提高广大师生诚实守信的自觉意识。
践行文明公约,倡树文明新风
文明需要引导,文明需要养成,文明需要规范,为此,临沂大学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实际,修订和完善了《教职工文明行为规范》和《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引导师生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进一步规范了教职员工言语行为、着装礼仪、工作纪律等,倡导广大教职员工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树立临沂大学教职工的良好形象。更加人文化地规范了广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倡导大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事,遵守校园规章制度。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职工文明行为考核和大学生文明行为督查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了规范师生文明行为塑造力度,并开展了“文明在脚下,文明在手上,文明在身边,文明在岗位,文明在网络”系列活动和文明行为评比、不文明行为评选、先进典型表彰、道德模范进校园等活动,加强了师生员工对文明言行的认知和对不文明言行的批判。通过两个公约的实施,进一步统一了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强化了文明意识和文明礼仪,极大提升了临沂大学师生文明言行、文明处事的水平,树立了临大人良好的社会形象。
文明创建真正体现民生
文明创建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文明层次,提高教职工的幸福指数。70周年校庆一年来,学校党委、行政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民生工程作为事关稳定、事关形象、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全面提升了校园绿化,落实了人才引进政策,解决了教职工午餐和补助,提高了津贴待遇,发放了教师节福利,组织了教职工健康查体,丰富了校园文体生活,建设了幼儿园、老干部活动中心,改善了物业管理,维修更新了各校区水电暖管道,改造了南校区自来水工程,完成了第一生活区一期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解决了一批师生生活待遇上长期没有解决的现实问题,显著改善了校园民生,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幸福指数,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认可。
(责任编辑:范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