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主页 > 临沂大众网 > 临沂汽车频道 > 临沂车市 >

“双管齐下”破解停车难

2013-01-10 10:45 作者:郇恒吉 孟君 来源:临沂大众网
买车前愁着出行难,买车后愁停车难,很多有车的市民对停车这个“老大难”颇有感触:大小停车场爆满、停在路边怕罚款、好不容易找到个车位还遭遇乱收费。

      市区一停车场停满了车。 记者 徐升 摄
      买车前愁着出行难,买车后愁停车难,很多有车的市民对停车这个“老大难”颇有感触:大小停车场爆满、停在路边怕罚款、好不容易找到个车位还遭遇乱收费。
      在今年两会上,关于停车难的提案议案再度集中出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出谋划策,停车场的产业化运作,建立空中或地下停车场、扩大路面停车位等建议一一出现在提案议案中。
    现状: 高峰期找个停车位真难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临沂的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行车难、停车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市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日渐增大。9日,记者走访发现,大多数车主都深受停车难、乱收费的困扰。
      在临沂人民广场附近,记者发现,一到上下班的高峰期,广场周边的几条路就变得异常拥堵,来往车辆大多是私家车,出租车都很少见。“一到下班,想在广场周围就近找个车位太难了。”9日下午下班时,市民朱先生开车在红旗路上转了两圈,终于看到一辆车从路北的人行道上开走,他一边停车一边感慨,虽然停在人行道上有被贴条的危险,但是到了高峰期,就连这样的车位也难找。
      除了停车难问题,说起停车收费,“收费标准不一,比较混乱”也为很多机动车主所诟病。市民王女士表示,临沂现在很多停车场都存在乱收费现象。“比如广场附近的按时间收费,有的一小时2元,有的一小时1元。”
      除了相对正规的按时间收费,还有一些地方只要停车就有人上来收钱。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几日前她在市区通达路和砚池街交会附近,刚把车停下,就有人来收费,而且不论时间长短一律是10元,也没有任何收据。即使这样,车辆还是停得满满当当。
    分析: 4.66辆车争一个车位,停车当然难
      “开车上路,第一个考虑的是路线怎么走,第二个考虑的就是车停哪儿。”市民胡顺伟说。自他买车后,停车就成了他每天要面对的难题。“如果有停车场,停车费从5元到20元每小时不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要是车位已满,就得四处找地方,停路边还怕被‘贴条儿’。”胡先生说。 
      政协委员魏孝贞就停车难的根源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魏孝贞介绍,截至2012年底,据初步统计,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99.6万辆,汽车保有量已超过70余万辆(私家车65万辆),其中兰山区的汽车保有量就达15.5万辆。
      魏孝贞说,根据畅通工程评价指标和国际通行的市区每辆机动车1.15个停车位的要求,兰山主城区应配建155250个停车位,才能满足停车需要。但根据临沂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统计调查,目前兰山主城区配建停车位仅为28959个,包括公共停车场、居民小区及所有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位。
      “这意味着城区每1个公共停车位至少有4.66辆车在争抢,停车难也就不难理解了。”魏孝贞说。
    支招: 产业化运作 规范化管理 刻不容缓
      政协委员鞠波说,在市区停车难是个大问题,从他个人来讲,在市区人民广场附近,找个停车位非常费劲。
      除了停车难,停车收费乱也是鞠波的一大体会。“在北京,停车一般是2块钱一小时,而在临沂很多路段,一些收费都是私人行为,动辄10元、20元,并且都很难出具发票,遇到停车纠纷,市民难以维权。”鞠波说,解决市区停车问题,规范市区停车管理,既关系法制建设、社会民生,也关系社会稳定,是一个考验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行政能力的重大问题。
      “因为停车牵涉面广,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可建立统一的停车管理协调机构。”鞠波说。这个专门机构可负责制定城市停车政策和地方性停车法规,以及路内外停车设施的规划、筹资、建设、管理、监督等,对全市静态交通管理进行统一地协调与研究决策,并颁布市区停车管理办法,规范市区停车管理工作。
      在鞠波看来,解决“停车难”,国内外一些先进经验就是实行停车产业化运作与专业化管理,而法律保障是产业化运作的最基本前提。“鉴于我国专门停车法规正在起草制订过程之中,目前各地方政府应急的办法是及时修改与出台地方性的规范条例文件。”鞠波说,“出台符合临沂本土情况的市区停车收费管理办法与市区停车场(库)管理办法刻不容缓。”
      “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主体投资经营停车产业。对投资经营立体停车库的,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管理上给予支持,在税费上给予减免。”鞠波说,“停车产业市场化运作,符合我国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管理由机关事业化管理模式转向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向。”

      本报记者 郇恒吉 孟君

    (责任编辑:张婷婷)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