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临沂8月6日讯(记者 庄红 实习生 刘雁南 通讯员 闫方勇)“蜜”,千百年来已经凭它甘甜的味道、金黄的色泽、怡人的清香,在征服人们舌尖的同时,也慢慢渗透到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沂水县黄山铺镇胡家庄的武传京师傅,作为一位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养蜂人,深谙其中三昧,并且将其融入到生活中从而有了独特的艺术人生。
自称“蜂司令”
老武不到六十岁养蜂却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民办教师,老武一边教育孩子一边蓄养蜜蜂,老武养蜂养出了感情,“玩”出了境界,拿他的话说:一天院子里不哄哄地响就不热闹、就觉得生活缺少了什么,他自嘲为“蜂司令”统领二十多群百万只“天兵天将”。
“艺术家”的独创
水墨画、毛笔字,老武都能来几笔,闲了还买来玻璃自己造了足能盛两吨水的大鱼缸,垒在堂屋的窗台下,门口百日红、门内数竿竹,影壁墙的装饰画,也是他自己用丙烯颜料画上去的,远山近水、红莲白鹤,两块花八十快钱买来的上水石、被修整成假山的模样,端在浅池里,画如景、景入画,虚虚实实让人赞叹,而院内脆嫩的黄瓜爬在平房顶的架子上、玉雕的葡萄正在阳光的照拂下慢慢变得赤紫,顶着白花的丫丫葫芦纤细绒毛上的露水似一颗颗晶莹的珍珠、百灵鸟笼挂在石榴树下偶尔亮一下歌喉,锦鲤在老水中慢吞吞游来游去,花儿喷吐芬芳分泌花露,蜜蜂来来往往采集,他的家中已经建立起一个微生态系统,蜜蜂俨然成为他花园式庭院里不可或缺一份子。
老武谈真蜜 坦言缺少真正了解蜂蜜之人
老武“很文化”,就爱说实话,老武喟叹人心不古。据老武介绍,蜜的形成需要采和酿两个阶段,蜜蜂采来的花露水分大糖度低,贮存在蜜巢里还需要蜜蜂们反复的加工,除去多余的水分,将一些糖类进行转化,并在此当中产生些蜜蜂分泌的酶等活性物质,蜜蜂自认为成熟了便会用蜡将蜜巢密封起来,作为“战备粮”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的蜜俗称“封盖蜜”,质量是最好的,而有一些人为了提高产量,还不等蜜酿成熟就摇将出来,然后利用加热等方式将水分蒸发以期达到较高的浓度,殊不知此时的“蜜”也就算是“花露蜜”,里面的有益成分远逊于成熟蜜,加之以较高温度加热,里面的活性酶等物质不同程度遭受破坏,更降低了这种蜜的品质,然而因为该蜜外观看来颜色清亮、流动性强,反而得到一些不明就里人们的认可,“真蜜就是真蜜、‘花露蜜’就是‘花露蜜’,别混淆了两种产品蒙混了顾客”,老武更头疼的是一些顾客将结晶不结晶作为评判花蜜真假的主要标准,“一般说结晶的是好蜜,那些用糖稀等勾兑的东西倒是不结晶,但可不是蜜,你这样说有些人就是不相信,而且有越描越黑的尴尬,现在不缺少蜂蜜消费者,缺少的是真正认识、了解蜂蜜的人”!
如今,蜂产品作为一种保健品,越来越多地受到青睐,由于养蜂这个行当的收益远比不上外出打工,因此这门手艺出难免出现新老交替的断茬,但对于和蜜蜂打交道一辈子的老养蜂人来说,儿女不在身边,这些蜜蜂似乎就是他们慰藉感情的亲人了,老武的老伴也是一位豁达乐观的人,他们俩一个主外耕耘田地,一个主内照料蜜蜂,一唱一和倒也自得田园之乐。今年春天,老武又进了两群中蜂(中华蜜蜂),为了防止家中意蜂(意大利蜂)的袭扰,老武将它们远远地放到南山之畔。在密林深处,在扎人的花椒丛中,老武耐心地搬动着每一块巢坯,从千百熙熙攘攘的蜜蜂中寻找着那头蜂王,那头被剪去了一半翅膀的头领。记者看来,老武更是这么一只蜂王:他在乡土的田野上飞翔,在文化的花蕊中采集,在个人的天地中筑巢,在自己的家园中酿造,酿一种很纯粹的蜜,给人们孱薄的灵魂带来一丝自然的养分,也造就一些很值得人玩味和留恋的境界。(l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