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超和他制作的字幕。
|
|
他们从事的行业不为大家熟知,却和我们的网络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赞许的背后,他们却只用“本字幕只供学习交流而用,请于24小时内自动删除本字幕”作为自己的注脚,他们便是字幕组。
本报将带您进入网络字幕组的生活,通过虎扑字幕组王超的成长,看字幕组的酸甜苦辣。
像得了强迫症一样去翻译喜欢的作品
喜欢NBA的人,很多都知道虎扑NBA。因为非常喜欢NBA,当年还是大学生的王超加入到虎扑字幕组中。
王超是地地道道的临沂人,家住费县,同其他字幕组一样,王超是个比较低调的人,但他却是字幕组达人,曾经参与翻译《季后赛那些事》、《超越光荣系列》、《乔丹教学》、《审判艾弗森》等。
和大部分成员一样,王超也是出于兴趣而坚持无薪为字幕组出力,他说:“遇到喜欢的作品就想亲自去翻译,看到其他人翻译错误或翻得不好就会浑身不舒服,简直像强迫症一样。虽然揽了很多活儿简直忙不过来,但也小有成就感。”
“我是看了论坛招字幕组的帖子才去应聘了。教字幕的师傅我从来没有见过,我们都是在QQ和网上一些技术性的帖子上交流。”王超说。
记得在听勒布朗·詹姆斯《more than a game》的时候,他把大量勒布朗高中时候的资料都查一遍,在维基百科,Google上查询英文的内容,信息量是原文5到6倍。“做完那个视频后,我比詹姆斯的亲人还了解他的身世了。”王超开玩笑地说。
王超介绍,他们拿到片源后,会分配到每个人那听译,然后将听译内容放到TXT文本中,制作成字幕文件,校正,压片,上传。如果人手齐全的话,一部片子4到6天就可以做出来。
40分钟的片子校正用了30个小时
看似一条简单的字幕,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里面的工作量有多大。
王超告诉记者,做字幕最重要的环节是听译和校正。听译和校正就是用耳朵听,有时候一句话得反复听几遍才能弄懂。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做《禁区争霸》这部长篇记录片的时候,人手不是很足,参加听译的还有几个新手,有些做得不是很好。
“然后我就一部分一部分地校正,重新听译,连续做了很久,晚上弄到很晚,因为白天是要经常上课的,所以到最后片子出来的时候,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王超说,因为片子里的时间跨度大,很多口音都听不懂,40多分钟的片子需要不停地听,校正大概听了15遍,用了30个小时,做完后他的耳朵都嗡嗡的。
零收入让字幕组发展遭遇难题
王超告诉记者,倘若你去问一个在字幕组工作的收入是多少?他们的答案都会是“零”。很多人都会觉得难以相信,在中国“不图名利谁早起”的氛围中,一个以兴趣为依托的产业怎么可能这样持久?
“做字幕交流学习在我国的规定上是被允许的,但以此来盈利却是违法的。”王超介绍,所有的字幕组对此都显得无可奈何。实际上,先不说赚钱的问题,由于版权、政策等原因,字幕组的半地下状态短期内都不可能得到解决。
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王超也曾想将字幕组做大做强,但是现实却告诉他这并不容易。
“要说能力的话很多人都有能力做,但是大多数人不愿意一直‘义务劳动’。”王超说,字幕组完全凭借爱好的将人才聚在一起的,字幕组的成员没有任何报酬,现在参加字幕组的人也越来越少,参与制作的人数少,产量自然低了。
字幕组的经历是一生的财富
2010年11月,王超在新浪找到了一份关于NBA的工作,新工作与字幕组的共同点便是与NBA有关,字幕组的经历也为他找工作加了不少分,让他掌握了更多NBA知识。参加工作后的王超,渐渐淡出了字幕组。“工作了,没时间。”王超无奈地说。
不过,王超仍然很怀念当时在字幕组的时光,认为那些日子是累并快乐着。在谈起在字幕组工作的感受时,王超不止一次提到:“大家一起合作、一起聊天、一起工作的感觉很好。”那些和字幕组同事通宵讨论喜欢的新片直到天亮的经历令他记忆犹新。
王超告诉记者,他在字幕组将近2年的生活成了他很宝贵的财富,他经常想念在字幕组一起奋斗的兄弟姐妹。“虽然我们可能做不了一辈子字幕,但是我们可以做一辈子朋友,我们的团队是最顶尖的团队。”王超说。
字幕组就是这样在互联网上以一种半地下的方式奇怪地存在着,同时,也恰恰是以一种不可或缺的姿态闪耀着。不管他们是不是面对着生存能力,甚至生存权利层面的种种危机,但他们在用自己独特的形式体现着互联网对社会文化和行为的改变。
本报记者 王健 |
(责任编辑:李龙)
|